今年刚读完大一,想明白一下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到底应该掌握什么知识,于是就读了这本书。感觉蛮好的。作为哈佛的校长,他所写出的东西应该是完全可信的,无须怀疑。
蛮有特点的是作者回顾了以前的美国大学教育历史,让人意识到大学的发展也是有个过程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希望,是能让人感到高兴的地方。
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先从相同之处来说一下,中国的学生和学校与哈佛的相同之处。学生都是急功近利,把大学的学习作为以后找工作,进入政局的资本,美国学生并没有我原先在别的书上看的那样有崇高精神。他们之所以在不断认真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心怀国家社稷,而是学校要求很高,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报道上看到的通宵学习或许就是我们的高中翻版,他们和我们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的懒。这点在本书的第十页自由选修制就可以看出。还有我们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差与他们,从文中作者多次提及老师的讲课能力不足。
再来说说不同之处,作者所强调的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为全球化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些基本上都在我们中国的教育目标里面有,但是学校有没有根据这些东西针对性的搞过,这就不用说了。在前面的几项目标里,美国都有过针对的训练,虽然效果不佳,但一直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哈佛学校会为了培养这些目标,就会专门实行一些措施来确保学生得到相关的训练,在学习方面,有研讨会,演讲和阅读训练,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还有一些协会来辅导学生的写作,在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宿管员举办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内难以想象的。至于全球化,我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一般的学校都是不可能达到全球化的,多元化,可能美国那边的社会背景更复杂一些。
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在前面的目标里面,我们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可能实现的有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四样了。既然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了我们这些东西,那我们只有靠自己了,我们自己自由控制的大学,或许这就是我们上大学的好处,能有一段自己控制自己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