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差距和阶级矛盾的必然结果_大学潜规则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大学潜规则 > 贫居差距和阶级矛盾的必然结果
Pru 大学潜规则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0-25 10:10:20

贫居差距和阶级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书作者集中火力炮轰的是三所大学哈佛、杜克和布朗,哈佛是当然是因为比较过分,价格也实在太高,对杜克和布朗的不满则是因为这两所学校是作者眼中的暴发户,崛起至今不过30余年,而崛起的秘诀分别为(非常主动地)傍大款和找名人。本来就是两所本地的中产阶级学校,但这些人显然无法为学校带来丰厚回报,于是就不顾节操只顾赚钱出名了,甚至在招生讨论会上也会出现类似阶级斗争的场景,不过我看下来还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美国政界的情况就是那么回事,高校还远没有堕落到那一步呢。距离华府较近的普林斯顿则特别喜欢招收政客子女,回报自然也比较丰富。这种事情既然不那么光彩,当然也需要相应的“皮条客”——各种为上大学提供教育咨询的中介组织,他们会帮助双方巧妙而隐蔽地完成这一交易过程,也可以说是利用资源的转化来实现阶级的再生产。对于关系户来说,基本上是一年里什么时候申请都可以被录取,大不了通过转学制度,先进入较差一点的大学,然后延迟一年入学来避开人们的闲话和媒体的风口浪尖。不过也有个别关系户入学以后感到实在不适合,于是转学走掉的情形。

另外作者也花了很大篇幅详细阐述招生录取中的世家政策,各高校的情形不尽相同:有些只涵盖本科校友,有些则包括研究生甚至专科校友。录取时的照顾有些仅限校友子女,有些则包括了兄弟姐妹、孙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子女。直接的校友子女一般只占学生总数的10%-15%,如果包括更远一点的亲友,比例一般都会翻番,而且高校通常是有明确的校友名额的,对于名校来说,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拉赞助,穷校友甚至中产校友,几乎就不能算是校友了。如果名校毕业却没有进入上流圈子,那么只能说明学校当初选错了人,“失败”的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就被自动除名了。宗教色彩浓厚的高校一般招收校友子弟名额也比较多,很强调家庭氛围,甚至可以高达40%以上。校友子弟享受到的照顾一般是SAT的50-60分,只是一个平均数据,具体情形当然还要看校友“成功”的程度。另外教职员子女就读本校通常可以享受免学费的待遇,SAT的优惠幅度也更高,因为教员子女的一大特征就是学习不好XD 世家政策长期以来广受诟病,多次有议案要求明确废止,可惜总是无法成功。作者认为美国的世家政策起源于20世纪以后,和犹太人大量涌入美国有很大关系,这就涉及到了作者无比同情的“新犹太人”——亚裔,因为亚裔实际上是被降分录取的。

首先说明一下,一些非中日韩+印度的亚裔真是悲催到了极点,本来水平和非洲拉美裔差不多,却被主流亚裔害得很惨。主流亚裔往往是语文不好数学好,做起题来简直就像机器人。因为作者主张一切都向成绩看(好玩的是,作者自己也是一位典型的世家+教职员子女的名校毕业生,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成绩没问题),所以他并不介意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是亚裔。我的感觉是,亚裔要是真有本事,可以努力建设西海岸的高校,使之超过东海岸的高校即可,何必强求东海岸的高校呢?而且西海岸有些人真的对自己家乡很自豪,各种看不上东海岸神马的。另外作者还爆出很多名校出于贫困、病残、坎坷等因素而录取SAT成绩不足1000分(满分为1600分)的学生,貌似这项政策的主要受益人也是非洲拉美裔。愤中作者认为,在美国,发表些歧视亚裔的言论,只要不是太过火,大家不会很当回事,亚裔也不会爆掉,这就使得亚裔和非洲裔相比,实在是吃了大亏了,各种可怜。作者非常欣赏的是CalTech(加州理工),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规模和中学相仿),再加上没有文科,因此学生混日子比较困难,导致招生时相对成绩为王,较少各种照顾,于是亚裔比例相当高,而非洲裔仅有1%,拉美裔才7%,女生比例为30%(其实也不少),并且学习氛围超级浓厚,大家整天除了做题,就是考试。不过说实话,这种学校也只能培养干才,而非将才。另外还有美国的贫困地区——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所只招收附近地区贫困生的大学也很受作者的推崇,理由是那里的风气很纯正,黑人辍学率也低,因为没有白人炫富来刺激他们。

特招运动员也广受诟病。这些运动往往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是马术、马球、滑雪、划船、壁球等相对贵族化的运动,而下层人民喜闻乐见的一些运动,如摔跤,往往不会被纳入这一范围,因此主要的受益者仍然是富裕白人。除此之外,高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富人俱乐部”只有受到邀请方可加入,穷人显然很难进入这些高度排外的圈子,而圈子内的世界,才是由富家子弟构成的真正的“上流社会”。目前的情形是上层可以凭借高额捐款、世家优先和运动特招进入名校,底层可以直接享受各种降分补贴的照顾政策,最后导致最难上名校的就是中产阶级或曰中间层,这其实是中等阶级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受夹板气的一个缩影,对于社会稳定和进步来说当然也是令人担忧的趋势。反正我看下来还是觉得他抨击的各种现象都很有其合理之处,要真想根除这些痼疾,其实没什么捷径可走,还是只有废除高校排名+建设福利国家一途,就是搞成德国北欧那样子,从小就不让办各种兴趣班,不遗余力全方位缩小贫富差距,不过估计美国人会认为自己可以是例外吧。

展开全文
有用 11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贫居差距和阶级矛盾的必然结果”的回应

hjbrave 2016-03-26 10:16:34

好家伙:[阶级的再生产],特招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都是穷人买不起的贵族运动[高尔夫球、长曲棍球、划艇、网球、马术、马球、滑雪],功夫/本质在运动之外。
这种事情既然不那么光彩,当然也需要相应的“皮条客”——各种为上大学提供教育咨询的中介组织,他们会帮助双方巧妙而隐蔽地完成这一交易过程。
对于名校来说,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拉赞助·谋捐款,穷校友甚至中产校友,几乎就不能算是校友了。如果名校毕业却没有进入上流圈子,那么只能说明学校当初选错了人,“失败”的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就被自动除名了。
作者非常欣赏的还有美国的贫困地区——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所只招收附近地区贫困生的大学也很受作者的推崇,理由是[那里的风气很纯正,黑人辍学率也低,因为没有白人炫富来刺激他们]。
高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富人俱乐部”只有受到邀请方可加入,穷人显然很难进入这些高度排外的圈子,而圈子内的世界,才是由富家子弟构成的真正的“上流社会”,正如《特权:哈佛的统治阶级教育》所描述的那样。

穿越时空的数据 2014-03-10 13:20:41

显然不是必然.和所谓的"阶级"也没有任何关系.

"加州理工学院,一直秉承绝对的精英主义教育,没有人可以因为父母捐了钱而被优先考虑。这所学校的入学申请表之中,虽然要求填写申请者父母的母校,但是在录取时有“传承”的申请者的录取标准却要高于一般申请者。这使得加州理工新生之中的校友子弟往往不到百分之十,大大低于其他顶尖大学。也就是说,“传承”和“发展事项”在加州理工学院是被完全无视的。不为任何财富折腰,使得加州理工的学生素质在顶尖名校之中高居榜首。该校贫困和中产阶级学生比例远高于其他名校。

远在肯塔基的拜利亚学院(Berea College)与加州理工持有共同的理念。这所学校甚至比加州理工更激进:除教职员工子女外,它拒绝任何家庭收入过高(2006年时上限为五万一千美元)的学生入学。这使得该校学生家庭收入平均仅为二万七千美元(低于美国平均家庭收入)。拜利亚学院在美国博雅学院之中排名第七十六,本科教育水平排名第十一。它曾经培养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F.芬恩(John F. Fenn)。

位于纽约的库珀联盟是一所顶级艺术学院,曾有学生被库珀联盟因为资质不够而拒绝,却被耶鲁录取。他们也有着类似的做法。前招生主任理查德•伯利(Richard Bory)说他会确保每个录取的学生都是最好的,而每个被拒绝的学生都有正当的拒绝理由。他说他当了十八年的招生主任,只有三四次有人打电话来问为什么自己的子女没有被录取。很多纽约名门子弟都被拒绝了,而他们自己很清楚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