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_举全村之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举全村之力 > 你能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
举全村之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3-16 21:03:55

你能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

你能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

——评希拉里《举全村之力》

 "举全村之力"( It Takes a Village)这个书名来自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在1996年写作了这本书,那时她是美国的第一夫人。就在同一年,她本人朗读的It Takes a Village有声版获得了1996年第39届格莱美奖"最佳诵读专辑"。

《举全村之力》,希拉里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月即出

希拉里对儿童的关注持之以恒,而不仅仅是政治家的姿态。读大学的时候,她给孩子做家庭教师,在法学专业的常规课程之外,增加一年学习儿童发展。她曾先后为卡耐基儿童委员会和保护儿童基金会工作,参与创建了阿肯色维护儿童和家庭权益组织(Arkansas Advocates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从作为阿肯色州长夫人到纽约州参议员,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希拉里推动了多项立法,涉及儿童福利的方方面面。例如《有教无类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1997年收养与安全家庭法案》、《1999年寄养照顾独立法案》等。

希拉里在这本书里提到自己代理的一个案件,她那次成功地说服了法官,一个孩子的最佳利益应该优先于他的生母生物学上的权利,也优先于阿肯色州的惯例合同--那份合同禁止养父母收养他们照顾的孩子,让这个孩子生活在养父母身边才最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作为一名政治家,她有机会走遍全世界,看到世界各国在照顾和教育儿童方面的举措。例如,法国那明亮怡人、入学方便的幼儿园及其高水平的师资就让她印象至深,并以此为参照反思美国的做法。就在前不久的亚洲之行中,希拉里在印尼参加了一个青少年电视节目。

希拉里提到了自己母亲的童年,那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个适宜的环境。幸亏是家庭之外的一些成年人帮助了她,鼓励她学习,在很多方面为她树立了榜样。希拉里言辞恳切地说,"她们帮助她战胜她在自己家里遇到的怀疑和失望。她们治愈了她的伤痕,否则那些创伤可能会伴她终生"。众所周知,她的丈夫克林顿的童年就更为坎坷了。

这些家庭经历,和她作为政治家的体验和反思促使她提问:每个成年人、社会和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

在他们幼小的时候,细心聆听他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为人父母,每个人都明白这种照顾需要怎样的耐心、谨慎。细微到婴儿床栏杆之间的空隙、毯子的柔软度、安全的电源座插头,无不需要搁在心上。安全并不仅仅是一条毯子的事,但一条安全的毯子是安全的起点。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了解时事和外交、了解政治的运作。她提到了美国为此创立的许多项目,比如说:她和克林顿都曾参与的男孩女孩治州 、男孩女孩治国项目,"模拟联合国",这些项目培养了青少年的国际视野,以便将来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以成熟的态度对待孩子很重要。希拉里谈了自己的经验,在克林顿第二次竞选阿肯色州州长的时候,他们事先在家里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竞争对手可能对克林顿进行的攻讦,让切尔西了解政治的残酷,以免在看到媒体报道的时候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希拉里成长的过程中,每逢碰到困难,她的父亲最爱跟她说的一句话是:"这次你会怎样为自己挖出一条出路呢?"学校和家长只有携手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尽早接触真实世界,才能让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挖出一条道路来,而不是选择回避乃至更极端的措施。

就在不久前,一个16岁的重点中学高一学生自杀了,他在生活中一直是个很阳光的小孩,梦想成为一个侦探,或是"开一家不赚钱的咖啡店"。但是,他写道:周围的许多声音都在说,要好好读书,读大学,考研究生、博士,最后出国。也许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把考大学看作孩子的唯一选择,如果周围的成年人更多关心他,聆听他的心声。他本来应该有机会在未来再去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泰戈尔说: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并未灰心失望。尽管我们和美国社会有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青少年议题,美国最为关切的青少年问题可能是吸毒和堕胎。而在我们这里,也许更重要的议题是:食品安全、留守儿童、应试教育等等。但青少年事业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儿童有梦想的空间,有实现他们的理想、天赋的机会。

希拉里在这本书里反驳了查尔斯·莫里和理查德·赫恩斯坦合著的《钟形曲线》中的观点:智力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它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无法改变。借助生物学、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她言之有据地指出,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营养、与孩子多谈话、给他们足够的鼓励、悉心照顾他们早期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就会让他们在学业、智商和情商等方面大有长进。希拉里支持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架构》中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孩子擅长人们传统上更为看重的语言和数学能力,有的孩子则较为擅长音乐、舞蹈和绘画,而这些技能或许并不容易获得大人的认可和鼓励。我们要问的不是孩子"是否"聪明,而是他们"如何"聪明。

希拉里说,孩子出生时没有携带便利的说明书。但是,《举全村之力》 是一本很好的说明书,从每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企业和社会的担当、到政府的职责,她告诉我们该怎么样对待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辜负他们。这是一本我们同样不应忽视的书。

展开全文
有用 7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你能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的回应

沙漠飞雪 2009-03-20 22:05:12

为了我们的乌托邦家园,培养孩子的确需要举全村之力。单个家庭的努力往往会在社会大环境的污染中显得力不从心。

希拉里的这本书适合母亲看,也适合所有关心我们自己的家园的人!

2009-03-19 10:53:00

嗯,说得好!

佳亿不动声色 2009-03-19 01:04:12

儿童更需要成年人的关注和理解。带着自我的感情色彩去“关心”别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结果不是培养出溺爱,便是培养出依赖。

了解你面前的这个生命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不要以为儿童幼稚,没有所谓你的“阅历”就轻视他们的经历。 恰恰相反,他/她也许正经历着你记忆力未曾发展到足够全面功能时的经历。请带着智慧去关注和理解他们。

帮助他们战胜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怀疑和失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成年人以成熟的态度对待儿童的需求和梦想吧。

Benedetto 2009-03-16 23:53:29

  孩子是潜在之成人;成人是孩子之实现。无论是否已经为人父母,苟能同意希拉里关于帮助孩子成长的意见,不妨先以此心反观自身,或许更多切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