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这本书不要在有大量阅读基础之间遇到他,不然会觉得负担很重,无形中觉得书海无涯人生有涯,累的不行,无趣的不行。
我目前翻看的是我以前看过或者了解的书,关键是看作者会怎样评价。感觉对学习写书评、对了解历史感觉都有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西方社会怎样评论中国的书籍,有新的更深层次的收获!中国的作品有《论语》、《孟子》、《鲁迅作品集》、《三国演义》等,收录不算少,但绝对不多,没有具体数,大致10种左右。
另一个好处在于不同作者之间,只要具有某一种同类特质,编者都把他们进行了比较,并标注了其他作者在本书中的位置,有助于对某一领域、某一时代等方面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很好的一个功能。
虽说涉猎书海有时候讲求的是一种奇遇,不知道哪个转角就遇到了一本好书,这种惊喜的确让人兴奋。可是当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提升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本书对整个文学史的梳理能有很好的帮助。
或许有生之年我会编个中国版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也说不定,到时一定要将更多的中文书籍收录其中。大概还会分成各大专辑,文学的、艺术的、经管的等等……(本书的两大缺点:西方视角、偏重文学,但这都是有道理的,毕竟作者是美国人,文学的阅读受众更广泛,更零基础一点。)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仪的书籍,有不同书单。现在网上各种书单已经很多了。我想说的是这个年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识,最缺的反倒是时间。读书正是很耗费时间的,现在更可以说很耗费金钱(将近50元的书价,还是咬了下牙买的,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关键看你怎样吸收,变成自己的能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本书绝不要一一读完,更别挨个看完,真当成个计划,更别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好无趣的)。阅读应该是能让我们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书籍是一种精神养料。
最后想说的是我相信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大多数人就已经开始接触本书中的一些小说,至少青少年版还是看过的,再来一些改编的电影也会有看过。所以书中评论的精华才是我们应汲取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