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炼金术”_宛如一部小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宛如一部小说 > 阅读的“炼金术”
虾米 宛如一部小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9-23 09:09:06

阅读的“炼金术”

黄夏/文

每次听闻鲁迅作品被从某地某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删除,我总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这倒不是说鲁迅不够格,或者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鲁迅已经过时,因而不该出现课本中。而是说像我这样的读者,是不太能欣赏课本上的鲁迅的。至今我都能津津有味地把《故事新编》来回翻上好几遍,就是因为书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出现在我人生道路上的任何一本语文课本中。我觉得把鲁迅从课堂上请出去,是有利于人们阅读、理解和欣赏鲁迅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学校的语文教学,是在拉近学生与阅读之间的距离,还是拉远了这个距离?我以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拉远了。这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孤立的个案。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曾写过一本《上学的烦恼》,书中说他自小就讨厌阅读,因为语文教科书令他觉得枯燥乏味,他读不进也学不进,因而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受书本眷顾、也不受老师和小伙伴青睐的差生。这本书后来不仅得了奖还成了畅销书,看来与之有着同样糟糕体验的读者还真不少。佩纳克日后碰上了一个像《死亡诗社》中的罗宾•威廉姆斯那样的老师,这才开启了对阅读的终生挚爱。多年之后,佩纳克也当上了老师,也遇到了像他当年一样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于是他总结自己十来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推出了一套独特的阅读观念,并结集成《宛如一部小说》一书,其核心要旨是: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炼金术士的诞生”和“必须阅读(教条)”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谈论阅读教育的误区的,“激发阅读的欲望”和“众议(或读者不失效的权利)”则主要从细节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所以这本书讨论的对象虽然是未成年人,但针对的读者却是成年人。概言之,作者认为对学生抗拒阅读、进而造成持续性社会阅读率偏低这样的后果负有责任的,不是学生,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及背后无所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准绳的功利主义。不过,作者没有愚痴到像堂吉诃德挑战风车那样去挑战整个社会的框架,而是以诉诸唤起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改善每况愈下的阅读现状。

佩纳克说,小时候,我们是多么痴迷爸爸妈妈讲的故事啊,尽管这些故事怎么看怎么破,怎么听怎么雷同。我们一边抗议“狼外婆不是那样讲的!”,一边要求“再讲一个!再讲一个!”。当我们初学写字时,我们是多么惊奇这些曲里拐弯的符号,竟然蕴含着这样丰富的奥秘,我们又是多么迫不及待地想要破解这些密码啊。但是……但是之后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兴味索然,甚至,如临大敌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太急躁了,他们看到我们会读会念,就想要更上一层楼,最起码,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于是他们把我们和别的孩子比,怀疑我们听力出了问题,患上了多动症,诵读困难症,或者别的什么症。一俟确认我们健康如常,立刻把我们看成懒小孩,说,“读!上楼读书去!”

孩子们真是在偷懒吗?佩纳克认为不是。“(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他的节奏不一定非得是另一个人的节奏,也不一定非要和生活的节奏保持一致。他也渴望进步,他也害怕失望……只有我们这些‘教育家’是东敲西逼的高利贷者,知识的占有者,我们出借知识是为了拿利息,必须有所回报。快给我们看收益啊!否则,我们就要疑神疑鬼。”想想也是,我们一边鼓吹人生和社会多元化,一边又汲汲教育我们的孩子步调至少和别人保持一致。更要命的是,我们还在每年的入学式中,要求孩子们“感恩父母”。父母是要感恩,但不应以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只能释放和强调这样一种观念:父母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你的回报就是拿出好成绩好文凭好工作,否则就是忘恩负义,就是不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样的教育,其实质就是投资寻觅利润最大化呢?

佩纳克说有几个动词承受不了命令式,如“爱”和“梦”。我们能否容忍被人命令“爱我”、“做梦”吗?“读”这个动词同样如此,一旦命令加身,就是受罪、苦役,压力山大。“大部分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并不为我们所愿”,这样的阅读只会让我们产生逃离的念头。那么,如何让阅读成为我们所愿望的呢?那就是要把阅读变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回归自我”。“卡夫卡为反对父亲的谋财计划而阅读;弗兰纳里•奥康纳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母亲奚落作出的反击(‘《白痴》?订购一本和你有着一样名字的书,真像你的风格!’);考夫曼,一名记者,在贝鲁特的监狱里,将《战争与和平》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孟德斯鸠:‘学习对我来说是对付生活乏味的灵丹妙药,只要一小时的阅读,天大的忧愁也烟消云散’”。

阅读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那样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工具,而是一种对自我的确认,是对自身灵魂的寻觅。“与阅读和解的唯一条件是:不索要任何交换物”,阅读的“炼金术”,其代价就在兴趣,也仅仅是兴趣。佩纳克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反正学生读来也是有口无心,这是我们大多数教育者没有意识到的),不提问,不布置作业,不要求做笔记,也不拿名词解释、段落分析来折磨学生,更不用两篇作文和一篇读后感来毁灭学生的假期(反正交上来的总是抄来的、骗人的、千篇一律的)。佩纳克说一旦吊起学生的胃口,他们“自然会继续探索之路,从小说追踪到作者,从作者追溯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从读过的故事发散到故事的多重意义”。当然,“大纲”在上,填鸭式的教学也大行其道,但这种教学不消说是和教育的初衷相悖的。它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修养,而是教学生如何通过各种掩护手段达到目的:生吞活剥、断章取义、通过高考、修完本科、拿到证书,然后和阅读来个彻底的、亲密的,拜拜。

佩纳克提醒我们每一个人,要珍惜阅读的乐趣,那最平凡的乐趣,“是在大雨滂沱的天气里手捧书本,忘记了世界;是在地铁的隆隆声里埋首一场无声的精彩;是把小说偷偷藏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是老师趁学生们在黑板上演算时的片刻阅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不声不响地徜徉书海,他早就打算交白卷了……”伍尔夫所说的天堂里的阅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只是我的印象中,那坐在最后一排徜徉书海的学生,他的书最后总是被没收、撕碎。三毛回忆说她小时最愉快的阅读经历,是在坟地中度过的,因为在死人堆里,她最感到安全。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阅读的“炼金术””的回应

齐物秋水 2014-09-24 16:01:39

这篇文章放小学是有点难了,还不如写风筝那篇。

虾米 2014-09-24 15:58:30

我那时是放在小学教材里的。

齐物秋水 2014-09-24 11:27:19

我记得百草园这篇,上海教材是初一课本里的。

虾米 2014-09-24 10:39:16

学校教育罪孽很深,老师大多也没办法。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小学教材里的,当时是要求把这篇文章背出来的,好像是选段。

齐物秋水 2014-09-24 10:35:13

鲁迅的文章进入小学课本里应该很少见吧,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

齐物秋水 2014-09-24 10:30:36

看来中学语文和部分语文教师罪孽很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