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养育理念内化_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 将养育理念内化
candy桃 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8-24 16:08:16

将养育理念内化

PD课程第一天分享:

8月23日,开始参加第一天的PD家长课。熙大帅7月下旬回老家,8月22日下午回杭,算下来已有一个多月没跟孩子每天相处,这一个多月,更多的角色是妻子和职员,而不是妈妈,大部分情绪也围绕着前两个身份展开。所以,要上课,有点忐忑和遗憾,觉得时间点不是很对,只有之前相处的记忆片段,无法带着最近亲子关系的发现去学习。
四五岁的孩子,每天都在变化,熙大帅8月22日回来,下大巴的一瞬间,仍旧很暖男的方式,搂住我的脖子,甜糯糯地表达:妈妈,我想死你了,我好爱你,我永远永远都不离开爸爸妈妈。
但是,在相处过程中,作为妈妈,能敏感地抓到,这一个多月虽然保持电话的联系和偶尔见面,之前每天相处建立的亲密亲子关系其实被打破,小孩子的眼神对我们有不信任的成分。当然,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四五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中心开始强化,对父母的说教表现为:我就不要,我就不听。王童鞋说:别担心,他刚出来,跟我们的关系需要慢慢恢复重建,他知道我们爱他,他也爱我们。
因为之前让婴儿期熙大帅做了两年多留守娃的经历,我心里一直存在两种矛盾情感,而每次基于一些原因让他短期回老家,又会加重这种矛盾,矛盾的情绪产生两种对抗力量在拉锯:一种是想跟他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爱、信任,让熙大帅心中盈满充足的爱,不管爸妈是否在身边,他都坚信爸妈深爱着自己。一种是想让他更早学会承担离别与享受独处,期待值降低,失望的程度就减弱,如果他能习惯亲人的离别,那以后自然能更坚韧地享受独处。
上面的两种情感,是早期没有陪伴孩子的内疚引发,我在试图通过上面某种选择,减轻自己妈妈这个身份的内疚,减少留守娃经历可能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创伤这词可能有点重,我不知道5个月到2周岁的婴儿的内心是如何看待爸妈远离自己)。
3-6岁正面管教那本书上有提,内疚不会有任何正向作用。相信,很多爸妈对孩子都会有内疚心理,没时间陪孩子,没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在养育过程中控制不住打骂孩子,各种,内疚的情绪可以有,在养育过程无法避免,但作为爸妈,有义务必须把内疚转化为正向性积极行为,这样才能对亲子关系产生助益。
参加PD课程,是积极行为的一种。分享会带来收益,因为分享能够强化记忆,帮助内化,内化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行为,实现正向循环。
下面是昨天学到的PD课程记忆,因记忆问题,会零乱或碎片化。
一、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蛮好玩,用白纸画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衣服上分区域,写上以下要素:
1、 称谓:想在课堂上别人对自己的称呼;
2、 有关孩子:孩子的称呼、年龄;
3、 性格关键词:对自己性格的一个关键词提炼
4、 爱好:自己的爱好
5、 自我描述:对自己的描述
6、 期待:对参加这个课程的期待
7、 秘密:小秘密分享
我们中国人上课,特别是有涉及到自己的部分,会有个特点,害怕袒露自己,含蓄是我们的美德,这种含蓄包括对自己的含蓄,有病自己偷偷治,有问题自己解决,我们可能不怕袒露自己的身体,却害怕让别人看穿自己的心。
别人不知道,这是对自己的有效保护,这种保护让我们感觉安全。但是,进入课堂,特别是跟身心成长有关的课堂,桃自己的建议:呈现自己,只有呈现,才会发现问题,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不是避难所,不是竞技堂,在课堂上,尽情放开。
桃对上这个课程的期待(哈哈,有点多):身心融合、情绪掌控提升、把握爱的界限、放手的程度、内疚感去除。
这里的期待对象包含很多层关系,跟自己,跟孩子,跟妈妈,跟伴侣。PD中的P——positive,绝不仅仅只限于跟孩子的相处。就像课堂上的笑笑妈,因为自觉科研上无进步,影响到对自己的信心,希望重建信心能量,更好地传递给女儿。课堂上的Ada,好温柔知性的一个女性,好想有魔法棒,把她那份温柔淡然的魅力复制到自己身上,她因为帮同事获取某个职位失败,影响到工作跟生活,这其中,有个共同点: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某种问题,一时间无法做到positive。桃是个悲观心态很重的人,所以,强化这个词真的好重要。每天喊几句:积极、积极、积极。
二、 情绪
老师让我们对应喜、怒、哀、惧四个象限写下脑袋中有关这四种基本情绪的词汇,其中提到,把各种情绪细化、准确化,有助于捕捉到我们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比如喜,进入我们脑袋的第一个词:高兴或开心。其实这个象限还可以有很多词汇:幸福、满足、愉悦等等,不同的词汇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另外,哪个象限的词汇丰富,某个侧面上说明这个象限的情绪比较多,桃的情绪看来集中在喜和惧这两块。惧中更多的是“无助、无力”等等,映射着对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所积累的恐慌。
对于情绪,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对子女最大的养育。作为情绪容易波澜起伏的一类人,这句话经常提醒自己,也以此为目标,所以,我把“平和”放在喜的那个象限,如若某一天,桃成为平和恬然的人,那说明修炼晋级。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课堂上还有个90后幼教老师,她把“疯狂”写进喜的象限。这其中,有年龄、角色差异的影响,也有各自的性格经历等,不过,坦白讲,“疯狂”真是很美的词汇,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流铭讲了一句话,很触动: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在我的认知中,情绪一直有好坏之分的,愤怒、哀伤、恐惧等等,这些都是坏情绪,流铭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我们进化千年,各种不同情绪都还伴随我们,说明这些情绪是有作用的,只不过看我们怎么去对待,比如愤怒让我们做出对的行动,伤心让我们努力寻找快乐,恐惧让我们壮大自己。对阿,情绪哪有对错,有对错的是情绪引发的行为,行为由谁来主导,我们自己,所以,关键,还是在我们自己。
从这推到孩子,孩子的内心更脆弱更敏感,比我们大人有更丰富的情绪,作为相对更成熟的家长,要正视孩子的情绪表现,引导孩子把情绪转向为正向的感受和行为。
三、 态度
课堂中教了几个技巧,包括语言、肢体等,但我想先把态度拎出来。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我们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我扮演家长,去拥抱一个小孩,本来这个拥抱是设定有作用的,想展示“拥抱的力量”。桃可能进入角色的程度不够,拥抱对方的时候,心里其实还是把她当成年人,而非孩子,有点别扭不自然。老师问她,有没感觉到拥抱的力量,哈哈,这可爱的幼教老师很真诚,说没有,觉得我的拥抱很敷衍。
有个扮演孩子的同学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拥抱的力量,因为拥抱的那个人很真诚。
同样的拥抱这行为,为什么效果不一样,道理大家都懂,对,态度。行为语言背后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表现和表达。我们大人能很敏锐地捕捉到行为背后的态度,古灵精怪的小孩更甚,他们能透过我们的言行,进到我们的心灵,去感知我们的态度。
老师说,PD理念有一个很关键的态度:先连接,后纠正。我们跟孩子的沟通,首先要先实现情感和信任连接,有了连接,后面的行为才会真正起作用,不然就是鸡同鸭讲,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在跟孩子相处中,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了解孩子的心性特点和局限,不是以成人的身份高高在上地说教与管教,用温和理解和善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孩子才会真正相信我们家长。
其实PD至始至终都是教我们一个态度:和善而坚定。这内容太大,一时间说不清楚。
课程里所有的沟通跟养育技巧,都是基于“和善而坚定”的正确态度。下面的分享,其实就是这个态度下的几个具体方式技巧。
四、 沟通技巧
1、 正面语言
正面语言这个之前听张守翠老师的沙龙,就印象很深,她强调,在我们说“不要做什么”时,听的那个人关注的是“不要”后面的词汇。流铭老师也课堂上现场举例,“请大家不要去想象展开翅膀的孔雀”,听完,我们的脑袋中当然都是展翅的孔雀。
我们在跟小孩相处过程中,最会用的词汇,一定都是“不要”,桃经常会说:不要打人,不要乱认东西,不要老看动画片,不要哭,不要乱跑。幸好这些不要还没引发重大问题。今天早上的一个新闻,却让我们看到“不要”两字的可怕。
一个妈妈要到屋外倒垃圾,门被风关上,变成把3岁的小孩独自留在家里,妈妈惊慌失措,后面的一些方式,出发点是对的,她说:儿子,不要爬上凳子,也不要爬到窗外。这些不要后面的话,对小孩来说成为指引,孩子爬上凳子,爬到窗外,一条小生命被“不要”葬送。听着很可怕是吧,这是个后果惨痛的真实案例,让我们引以为戒,每当想对孩子说“不要”的时候,别觉得是件小事情,请转换成正面语言。
怎么转换成正面语言,听着好像很简单,其实好难。像桃对孩子说的“不要打人”,思考了半天,要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又要让孩子真心的接收到,这是很难的工程。
分享下昨晚熙大帅的正面语言,好像不是很恰当,因为事情本来就是正面的,不过那些话让我太感动,还是分享吧。昨晚王童鞋给娃准备了火腿肠蛋炒饭,很合熙大帅胃口,熙大帅刷刷吃完,开始赞美:爸爸,你简直是超级无敌厨艺大神,你的蛋炒饭真是太好吃了。谢谢你,爸爸。说完这些,又开始:爸爸,你属狗,那我给你取个名,叫你超级无敌美味蛋炒饭狗。爸爸尴尬,我说这名字不好听吧,熙大帅改:那我叫你超级无敌美味蛋炒饭爸爸。
相信熙大帅的这番赞美会植入到王童鞋的快乐记忆里,让他为爸爸这个身份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
大人尚且能被正面语言的力量所激励,更何况小孩,每一个小孩,都需要正面语言,不管是赞美,还是管教,用正面的语言,效果应该会翻番。3-6岁正面管教的书中有句话: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其实也适用这点:孩子需要正面语言,就像植物需要水。
2、两个句式
课程教了两个句式,并在课堂上进行了演练。一个跟对方沟通的你句式,一个是表达自己的我句式。
你句式:你感到/觉得(表达感受的一些词),是因为(客观地描述事件),你期待(说出对方的期待)。
我句式:我感到/觉得(表达感受的一些词),是因为(客观地描述事件),我期待(说出自身的期待)。
老师说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充分运用这个句式,那就会减少很多冲突,在跟小孩相处上,这些句式,能让小孩觉得被理解,也让小孩理解我们大人。
小孩会伤心,会愤怒,会害怕,但他们可能不愿意表达,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用你句式,让我们帮助引导出小孩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期待,这样就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我们亲子关系。
Ada今天上午在群里分享了她的案例,很棒是吧,昨天学的课程,昨晚她就用上了。她8岁的女儿说起跟另外一个小女孩的相处,说:那个女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如果别人做得比她好,她也不会说别人好,只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一点也不尊重别人。有时候她不高兴了就不跟我们一起玩。Ada如果没学过昨天的课程,估计会懒得理会小孩子之间的这些小芝麻事。但学以致用的Ada用了很棒的你句式:你是不是觉得心里有点难过,因为感觉她没有在你做得比较好的时候也赞同你,你是不是希望她可以在你做的不错的时候也鼓励你一下,尊重你阿。Ada的女儿说,是的。然后Ada抱了抱亲了亲孩子,入睡了。
这分享呈现的画面很美吧,让我们看到一个满足进入梦乡的小女孩,她嘴角一定带着甜甜的笑,想着:我妈妈真理解我,妈妈真爱我。
同样,我句式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地表达出我们的需求,让孩子或者让对方理解我们的感受。比如,孩子大发脾气打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有被小屁孩打一下的瞬间吧,桃的手昨天刚被熙大帅打过,只因为他要喝猕猴桃汁,桃给他吃猕猴桃,两次问他吃不吃,他发怒了,拍开我递过去的手。
当时桃小愤怒,叫道:你干嘛打我!现在想想,应该跟他表达:我感到很伤心,还有点生气,因为妈妈的手被打了有点疼,希望妈妈如果什么事情你觉得做得不对,我们能用说的方式。
你句式、我句式,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强化练习,看起来只是两个句式而已,却是我们沟通和育儿理念的改变。
3、 启发式提问和有限选择
启发式提问现在有点模糊,看来桃要再回炉回炉。
有限选择:孩子的欲望不能无限满足,不满足会导致孩子觉得处于匮乏状态,无限满足
会让欲望无限膨胀。有限的选择,在满足孩子正当需求的同时,让孩子明确界限。这对成年人来说同样适用。同时,有限选择有时能帮助我们跳出当时两个极端的思维局限,也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选择权,这里又引申到正面管教的一个理念:归属感和价值感。
我们每个人存于这个世界,都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有用、被需要、被爱、爱别人、有能力做想做的事情。这些归属感和价值感帮我们找到人生的乐趣。
启发式提问和有限选择,都能激发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引导孩子发挥主动性,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6岁正面管教里说,家长养育有两个责任,一是爱孩子,一是培育孩子具备独立面对社会的心态和技能。
4、积极暂停
积极暂停,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只不过以前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专门词汇。大家想一想,跟伴侣吵架,好吧,桃表示,这时候,很想念实现伍尔芙的一句话:女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房子。跟伴侣吵架,去哪里?到自己的房子去,是吧,那里舒适而温暖,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灵魂和肉体的避难所。
积极暂停区,孩子也一样,孩子也需要这样的一个美丽区域。我们跟孩子共筑一个积极暂停区,让孩子在家里选地,让孩子命名,让孩子参与布置,事先约定,当情绪处于失控状态时,可以到这样的暂停区,去“深呼吸、吸吸氧”。
4、 四种错误行为的背后语言
正面管教书上有句话,写着: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自信的孩子。流铭老师讲了4种典型的不当行为,而这4种行为背后其实都有原因,我们做家长的,要去探究小孩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下意识应对。
这四种不当行为分别表现为寻求关注、挑战权力、报复、自暴自弃。每种行为发生时,孩子和家长都会呈现一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比如“寻求关注”,小孩表现很粘人,不断地骚扰我们,我们家长感到心烦、恼怒。“挑战权力”,小孩表现为跟家长对抗,不听话,逆反,我们家长感到愤怒、受威胁,被挑战。“报复”,小孩表现出过激行为、打骂等,我们家长感到受伤,难以置信,憎恶。“自暴自弃”,小孩表现胆怯,说不敢,不会,我们家长感到无助、无能为力。
正面管教的书有很详细的这样一张表,帮助我们理解。
课堂上我们对这4种不当行为都进行了演练,同样的行为,家长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带给孩子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也引导孩子的心态和行为向不同方向发展。具体演练这里就不展开了。
5、 PHP角色扮演
第一天的课堂最后,是PHP,Ada跟我们分享她跟女儿之间的一个事情,然后进行情景扮演再现,我们大家提出建议,Ada从建议中选取她觉得最有效的那条。我们重新角色表演,只是Ada作为妈妈,改变了对待方式。
这个模块的作用在于,通过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真实事件,或者我们因为有类似事件,我们从中得到共鸣,原来这事情别的家长也在经历,这种认知让我们觉得并不孤独,大家一起解决问题,会觉得不是那么困难阿,也觉得有了战友有了力量。或者是当我们以旁观者身份去看这事情,就能理性地思考,给出好的建议,也能给自己的生活遇到类似问题时,有个提醒,换个角度去看。
一天的课程,大概内容就是这些。其实这些理念,花几十元买本书看就可以,但我们为什么要花几千去学习课程?因为在课程过程中,我们不是对着书本在独自咀嚼,我们在不断地情景模拟,在分享沟通交流,而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把理论知识进行内化,知识产生力量,知识如果不能转为思维方式,不能转化为行动,知识就是死水。内化、内化、内化,做更好的家长,做更好的自己,让孩子更健康茁壮成长。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