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高校宣传口工作,去年下半年党中央下发了一份秘密的红头文件,层层口头传达,文件每个单位只有一份,且传达完后立即销毁。大概意思是近来国内维稳局势紧张,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通过网络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灌输,国内甚至党内一些同志已经被这些势力所蛊惑,进而立场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犯罪。因此,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特别是对一些敏感词的内容要警惕,包括通识教育、普世价值等。
我听到这时,有些疑惑。通识教育,为何成了敏感词。一时间,学校里的大小讲座,凡是冠以通识教育的名,大都不能发新闻稿,甚至活动也有可能无法举行。
为什么?天生好奇心重的我,决定上网查个究竟。于是,我找到了这篇文章:通识教育、媒体责任与美国意识形态建设。这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易涤非发表于《红旗文稿》2014年第14期的一篇文章。文章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1899—1977),他曾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发表了两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报告,一篇是《高等教育在美国》,另一篇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前者奠定了通识教育课程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唤醒了美国新闻界的社会责任感。作者认为,哈钦斯的两份报告,对于美国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产于美国的通识教育(英文翻译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或者 gen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实质是建立面向精英的西方文明传承机制。而我国的大学上个世纪末开始引进通识教育课程,却几乎是照搬西方的实践办法。通识教育的概念,成为了一个舶来品。却不知,老祖先们早已再办学之处,就开始普及四书五经,习六艺,培养文武全才。只是偌大的中国,在经历了沧桑巨变后,偏向了专才教育,抛弃了通识教育。
重新拾回通识教育的概念,不少学校未得其法。有的是直接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阅读书目,有的是学习牛津开起了书院。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始重视选修课的丰富多样,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在实行大专业,高年级再分方向的做法。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
就我所在的学校举例。在经历了一阵对通识教育不知从何下手的惶恐后,学校开始引进了10门“尔雅”网络通识课。这10门课程分别是:“中国文化概论”,“中华诗词之美”,“西方文明通论”,“西方文化名著导读”,“礼仪与社交”,“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数学的思维方式”,“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这10门课程囊括了中西方文化、自然科学、经济学等方面,教务处也承诺以后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
从这10门网络通识课,大致可以看出校方的仍然十分重视对全校学生进行经济学基本理念的普及。其次是中西方文学、自然科学科技史(基本是西方科技发展史)。我校是一个财经类的高校,偏社科,人文和理工比较弱,所以学校在经济学为本的理念上,仍然坚持没有动摇。而中西方文学、自然科学科技史,这种概述式的课程,我大致听了一下基本是梳理和简介,只能说是科普课程,没有讲出什么特点。可见,学校在选择这10门网络通识课时,也还是十分的谨慎,基本是保证全面,大概也是听从了公司的推荐,其他学校哪些课程选的最多,听的效果最好之类。这种通识课的模式,既称不上是理想主义,也称不上是实用主义,充其量只是一个跟风者。
曾听不少学生反应说,自己的专业并不是经济学专业,但不知道学校为什么安排课程都要学习经济学。可见他们并不理解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甚至对其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这也说明了他们认为这种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多大意思,只是增添了他们的负担。
通识教育课的开设,需要明确其目的和目标,方能起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要么,是着眼于精英教育;要么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总归是需要有一套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体系,或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书目,或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补充专业课程以外的素质课程。这些课程怎么选,内容怎么讲,都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认真研讨,并不是一些泛泛的科普课程所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的。
国内研究通识教育的前辈,甘阳先生(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于2007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大讨论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报告《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指出国内的通识教育现在是混学分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阅读量不够,课程过多,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但是,甘阳先生的这篇发言稿,后来也广受诟病。因为先生大力推崇美国的通识教育实践方法,而认为国内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国内很多高校开始跟风引进国外的办法方法。这种毫无办学理念就跟风都开的通识教育课,让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们有点坐不住了。
根据作者在《通识教育、媒体责任与美国意识形态建设》一文中的观点,美国的通识教育,承起着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的责任。而国内高校毫不加以过滤的照搬美国的通识教育方法,无疑让西方价值观在国内的渗透提供了条件。于是一时间,国家意识形态的管控首先只能从封锁通识教育的敏感词开始。
既然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全盘照搬,那么我们的网络通识课,就应当开发属于中国文化自己的经典阅读书目,研究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通识课课程,并聘请最优秀的大牛来讲课,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讲的入木三分。让通识课成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的垫脚石,而不是负担。
希望国内的通识教育课,能早日走出探索期,每个高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