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通俗易懂但营养丰富的经典_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 一本通俗易懂但营养丰富的经典
止观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10-31 17:10:37

一本通俗易懂但营养丰富的经典

        的确如网上的有些评论所言,这本书的封面的设计模仿了羊皮圣经的风格,是投了一些巧,我起先也是被它封面的质感和岁月感所吸引,一样被误导了,不过细细读完之后还是觉得物有所值。230页的小册子,读起来却用了很长时间,因为每一句都需要慢慢体会,无法做到一目十行,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读。
        《瑜伽经》成书时间距今已2000多年,原书约几千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是近代人对瑜伽经的解读,是英文所写,后由浙大的王志成翻译到中国。应该是拜两次翻译(从梵文到英语,然后到汉语)所赐,这本书无论是瑜伽经原文还是诠释部分,语言都比较通俗,且有字字珠玑之感。这本书里面有比较多的专有名词,但因为瑜伽哲学与佛教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读起来可以相互对照,理解起来就容易一些。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瑜伽哲学,见识尚浅,感觉其与佛教的区别真的很小。学佛,许多人建议从小乘入手,我理解是因为小乘对空的认识不像大乘那么彻底,更容易接受,从这一点上说,瑜伽哲学应该也是类似的,不同于大乘佛教彻底的“空”,瑜伽哲学认为阿特曼是永恒而实在的,虽然它最后也将“融入梵的海洋”(P131)。

下面是书中我觉得比较有启发的一些部分。

印度教与基督教各自的危险性。
2.4 无明产生出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
讲解节选:印度教方式的危险在于,我们从心理上似乎无法或多或少地想象自在天那样去想象阿特曼。我们很容易因为冒犯了自在天而心生悔恨,但对阿特曼却不如此。。。。基督教方式的危险恰恰相反,有着强烈的二元论色彩的基督教强调自在天的重要性,却极度低估了潜在的、属于内心的阿特曼的实在性,而自在天乃是阿特曼的投影。这种二元论思想的价值在于教导我们要敬神,其危险在于它会令我们过份地厌恶自己,陷入无助的绝望中。

死亡
2.9 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人智者皆与生惧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
讲解节选:如果我们用“死亡体验”一语来涵盖死和再生之间的居间状态的体验,那么,人们将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种潜意识的记忆会令我们本能地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比对一无所知的恐惧更甚。。。。无论如何,也无论其起因如何,推迟死亡、贪恋生命的欲望肯定是阻碍觉悟最大的障碍之一。贪婪生命就是贪恋日常的感官意识,这就错过了其中可以认识阿特曼的超常意识。

三德,达磨与猪
瑜伽原文:2.17(略),2.18 2.18 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萨垛)、活动(罗奢)和懒惰(答磨)——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如心、感官等)以及被感知的对象(如物质元素)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经验到它,并此获得解脱。
本书的讲解:这里引述了斯瓦米.辨喜讲的一个关于猪的故事,以说明陷于达磨的状态,“我们本性中达磨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痛恨被它们打扰”。(原文略)
我的体会:猪的比喻之前我也用过,现在的确有许多人歌颂并且乐于猪的生活,但其实是可怜的。

信仰是否需要思辨?
瑜伽原文:2.25 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
讲解节选:来源于摩耶(幻)的我们,不能指望凭借我们微不足道的相对的伦理标准,来认识摩耶或评判其束缚的“公正”或“不公正”。。。如果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推理和哲学思辨上,就能更好地把目光集中在那些伟人身上,他们抵达了目的地,似乎正在召唤我们跟随他们前进。
我的体会:相比“觉悟”,我们现在所具有的这些知识的确太局限了,许多道理是我们这点可怜的“知识”无法推理的,但现实中惨痛的教训也历历在目,许多人都宣称自己是“伟人”,让你相信他,你只能放慢步伐,小心求证,看准了再走。

瑜伽八支
瑜伽经原文:2.29 瑜伽八支是:持戒、精进、坐法、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
我的体会:瑜伽八支是瑜伽修炼的八个阶段,八个方法,注意看其与佛家的理论何其相似,其实中国后来的道家以及气功等等也是借鉴了这里的方法,所以瑜伽可以理解为一种共法,即是对各路门派都适用的修行方法。之前南怀瑾的一些书,比如《南怀瑾与圣吉.彼得》里面重点就讲到调息一法,他那里把呼吸叫作“安那般那”,本书叫作菩拉那(prana,气息)。另外目前受西方影响在国内流行的瑜伽练习,其实是从这里的坐法延伸出去的,只是这里的坐法只是需要一个正在的体姿,目的是调息等修炼,有利于能量的流动,但当下的瑜伽更多成了一种女性的健身运动,甚至纯粹是为了减肥,为了柔韧,过于功利,偏差太远,联想到眼前许多被功利化佛教,也都不足为怪了。

瑜伽的持戒
瑜伽经原文:2.30 持戒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讲解节选:真正乐于助人的人就像一辆有轨电车,所有希望搭乘它的人都可以上车,但它只沿着固定的路线驶向目的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我们最多只是借用一下而已。因此,不要向世界索求大于我们绝对需要的东西,同时充分合理地用好借来的东西。索取超出我们需求的东西,然后再浪费掉,这无异于从其他人那里偷窃。
我的体会:这段话有些模糊,容易让人误解,比如电车是否需要考虑自己的承载能力,量力而行,目的不变,但路线却可以不同,就像修行的方法也可以多种,要因人因时而异(本书也介绍几种不同的瑜伽方法时也持同样观点)。还有,“索取超出我们需求的东西”的东西如何理解?每个人如果不加节制,都可以是欲壑难填的,“超出需求”如何界定?正确的理解我以为是满足基本生命需要前提下清心寡欲。


修行者如何与他们的交往?
瑜伽经原文:2.32 精进是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
讲解节选:。。。我们身体需要食物的喂养,同样,我们的精神也需要“精进”的喂养。闲聊、“轻松的”娱乐、随看随丢的报纸杂志、流行小说、广播里的风流韵事等等,这其中都隐藏着危险。。。每一个人,不管他多么糊涂,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都将乐意参与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探讨,只要我们能够找到适合于他们自己的语言。
我的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个人精神修行上,另一方面又无法回避日常的为人处事,本书这里给出了一些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简单概括就是,人人皆有“智性”,事事皆有启发,关键是方法要得当,同时要注意分辨有害的“摄入”,保持警觉。

不杀生,无害,如何与动物和平相处,卢安克
瑜伽经原文:2.35 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
讲解节选:当一个人的思想和对待他人的行为真正彻底地弃绝暴力时,他便在自己的周围营造出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由于暴力和敌意无法互动而使二者都无法存在下去。每一个优秀的驯兽师都知道,鞭子只能暂时怔住野兽,但唯有真正无害的力量才能让它们不再伤人。
我的体会:这使我想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想到长期在广西支教的卢安克,卢安克与当地孩子相处的方法也是融入而非强迫,他带给孩子的理念也正是“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我看节目的留言中,很多人说卢安克这是道家的思想,其实毋宁说跟印度哲学更加接近。当然卢安克的在节目中谈到的其他观点其实跟本书的理念也是一直的,比如他对爱情的理解,爱情如果是因为依赖和占有,就会是痛苦,对恐惧的理解,“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等等。

性与能量
瑜伽经原文:2.38 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的力量。
讲解节选:性行为、性思想和性幻想会消耗我们大部分生命力。当这种能量因不纵欲而保存下来时,它就升华成灵性力量。这种能量是精神导师绝对必需的,因为正是凭借这种力量,他才能将他的理解力传递给学生。真正的宗教并不像历史或熟悉那样靠“教导”,而是像光和热一样被传递。
我的体会:这里将性与能量结合起来谈,第一次看到这种解释。

瑜伽哲学的快乐观
瑜伽经原文:2.42 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讲解节选:快乐有一个共同特征:不再悔恨往昔,不再担忧将来,不为焦虑所困。欲望的满足也能带来快乐,这种快乐鲜明逼真,但由于其本性所限,它只能持续较短时间。由于一种欲望的满足会立即引发另一种欲望,因此快乐的时刻会终止于进一步的焦虑中。
我的体会:这里只是再次强调了瑜伽哲学的快乐观,就像佛教和基督教一样,每家都以信自己的终极教义并得到究竟为快乐。但无论如何,这里对“世俗”之快乐(即建立在欲望基础上的快乐)的分析是对的,相比瑜伽哲学、佛教、基督等任何一种信仰的快乐观,为了迎合欲望而带来的快乐总是短暂而不究竟的,其本质也是苦。

胜王瑜伽
瑜伽经原文:2.50
依据胜王瑜伽的生理学,脊椎骨的底部储藏着大量灵能,这个能量源被称为军荼利尼(kundalini),由于它是“盘绕的”,因此又被称为“蛇能”。当军荼利尼被唤醒的时候,据说它会沿着脊椎通过六个意识中枢,最终抵达第七个中枢,即大脑中枢,每当它上升一个中枢时,就会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启迪。对此,罗摩克里希纳解释说,“当心执着于世俗时,它就停留在较低的三个中枢——肚脐、生殖器管和排泄器管,此时,心没有更高的灵性追求或视野,它陷于性欲和贪婪的渴求中。。。其他几个中枢依次位于心脏、喉咙、前额、头顶。。。”。脊柱包括两个神经流(即左脉和右脉)和一个中央通道(即中脉)。肚脐、心脏、喉咙位于中脉中。

善恶,水,进化论,老子,基督
瑜伽经原文:4.3 善行或者恶行都不会直接引起转变。它们只是除去了本性发展的障碍,就像农夫清除水道里障碍物,以便让水自然留过。
讲解节选:“完美寓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所有的发展和力量也早已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只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阻碍。除去障碍,就能直达本性”。而恶行及其积累的恶业就像农夫在不适合的地方扒开了水坝。不同于西方达尔文进化论,瑜伽经这里认为,进化的真正秘密在于已经存在于个体之中的完美性的展现,这种完美受到了阻碍,但其背后涌动的无限潮流会奋力展现自己。
我的体会:从这里很容易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之说,水本身无所谓善或者恶,它不争却利万物,但也要看你的引导。也想到基督,因为之前看过一本以基督思想为主的“形而上学”,其对本体论的理解重点就是围绕“真善美”三个字,跟本书这里的理解也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外界(感知对象)、心(灵魂)、阿特曼
瑜伽经原文:4.23 心能够感知,因为它既反映阿特曼又反映感知对象。
讲解节选:心似乎处于阿特曼和外部对象之间,它感知对象的能力是从阿特曼那里借来的。在一间漆黑一团的房间里,镜子无法反映出站在它面前的人,可一旦有光照进屋,镜子立刻“感知”到这个人。类似地,印度哲学认为,个体灵魂是“反映者”,或者说是“阿特曼的投影”。它不能独立存在,只是阿特曼在心中的反映,由此产生了独立的我慢。
我的体会:在其他地方也有提到,说心(灵魂)与阿特曼的关系就像月亮和太阳的关系。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