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落叶般寂静_陪伴生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陪伴生命 >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落叶般寂静
中练 陪伴生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06 19:11:42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落叶般寂静

类别:三十计划-读书-心理学、佛法、灵修
注:这本书可列为超个人心理学,结合了心理学、佛法和灵修
书名: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严重看到的幸福》
作者:凯瑟琳.辛格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落叶般静寂
-我的体会
阅读《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严重看到的幸福》花了我整整2天的时间,是我到香山读书后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中间也和推荐我书的老黄聊了一会。但这本书的价值也等于了我之前所读书籍的总和,当然需要完全读懂这本书,其实需要心理学、灵修、佛法等书籍作为支撑的,也需要对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有所了解,而恰好之前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有了一定的根底。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打饱嗝,我知道这是我在释放身体的压力的标示。 而压力的释放,源自几个方面:
1) 知道死亡是安全的,是的,是安全的,如果读完这本书,有使你觉得死亡是安全的信心增加了那么一点点,那便够了。因为死亡这个重大命题,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不去考虑的。而我如果读书前对死亡的恐惧是10,读完书恐惧降到了5。是的,还是怀有恐惧,但恐惧小了许多;
2) 死亡是深刻、超越平凡,沉默却又光辉灿烂;
3) 死亡是转化的过程,一层层的转化从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阴影层开始,到整合思维和身体的冲突,再到迈入超个人领域,最后达到圆神意识,是一个不断破除分别心和二元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回归生命本源的历程;
4) 而修炼本身,就是“提前进入”死亡状态,如禅定,就能够去除掉层层分别心,提升意识层次。而更高的意识层次既能使人平和、从容,也拥有更大的觉察力、慈悲心和能量;
5) 目前来看,我还是对人有来生抱有否定态度。 但知道如何去死,对如何生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便是:只有生如夏花般绚烂,才能有死如落叶般静寂。

人生就是一个美丽的轮回
-书的内容简介
一位超个人心理学家,有近10年的临终陪护者经验,陪护了几百位老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感受经验,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一本融合了心理学、灵修、基督教和佛法的书,既有采用肯.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实际的案例作为支撑,令人信服。
生而为人,是莫大的恩宠,从存在本源产生,又回归到存在本源的过程。 存在本源的含义表述很难,是万物显化的神圣起源,是生命的基础、意识的基础、身份认同和知悟的基础,在不同的文化里各不一样,如道家的“道”,伊斯兰教为至高本性,基督教的圣爱,佛法的空性,印度教的大梵,灵修的存在之光等等。 而人生的美丽轮回就是:
1) 我和存在本源浑然未分的状态,随后逐渐从这种未分的状态中分离出来—这是一个始于无意识融合,止于无意识奋力的位置。也就是从我们出生到有了第一道分别心的阶段;
2) 我持续从存在本源奋力出来,一直到我们认为自己就是心智自我,不再体验到存在本源的联系。这经历了我们出生几个月到我们死亡前或者开始禅修或灵修前,这段时间我们不断增加的分别心,塑造了一层层的二元对立。 外层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阴影(人格阴影构成了人对自我想法的好坏评判,而完整的人格能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想法),然后是我们和头脑和身体情绪的割裂,我和社会环境的割裂,以及我和整个宇宙万物之间的割裂,在一层层的割裂里,产生了你和我的概念、时间的概念;
3) 最后,我们重新回归到存在本源的怀抱,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与存在本源融为一体。 这也便是死亡的过程,这也是便是修行的过程。死亡和修行一样,都是对自我更加接纳,从小小的我就是我脑子中的我,扩展我包含了身体、社会和整个宇宙;死亡和修行也一样,每一层否定之后都有更完整的肯定接踵而来;死亡和修行也一样,到了较高层次如圆神、存在本源,都充满了能量、慈悲和爱。

当我看你的每一眼,都在死亡
-修行不是修行
    这个死亡,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死亡,也是低层次意识的消亡。这也是人从比较、孤立的心,回归到本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
把专注力从边缘拉回到存在核心,如梭罗所说:“简约,简约,再简约。”收摄注意力功夫越精进:心越是清明。
模拟临终体验,很多禅修大师对禅修的体会是:在活着的时候学习死亡。
唯有当下,和临终一样,培养一种定力能安于当下。
隐退和孤绝,戳穿一个又一个尘世的幻想,返璞归真的深刻历程就此展开。
临在,整合我们的身心,感受身体的存在和情绪。
谦卑之姿,我们将心智自我的身份认同限制在合适的、实用性的界限之内。实践平凡,我们就不会落入心智自我总要自视不凡的陷阱里。
静默,静默而内在对话慢慢停止,我们看见思绪、情绪、觉知、幻想、希望恐惧和梦想生生灭灭,觉知因而更加敏锐。 由于觉知大增,我们在自我和他人之间、自我和环境之间划出的界限是虚幻不实。
用心呼吸。
臣服,臣服迎接本然…….
而这一些都在让我们提前“迎接”死亡,那即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分别心、比较心,身心割裂等的渐渐消融,而每一层的消融都令我们感受到了更自在、喜悦、慈悲和富有力量。而没有修行的人,死亡的过程必然要短很多,人的一生体会高层次的存在更短。
儒家云:不知生,焉知死?而《陪伴生命》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知死,焉知生? 正因为了解死亡的真相,才令我们知道如何走完这一生。 此时,修行不是修行,修行是迎接死亡,是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修行也不是出家、念佛等常规的理解的修行,是一种去伪存真,由表入里,对于生命和生活真实的深入体会和认同。

如果你20岁,会推荐你《少有人走的路》,如果你超过30岁,那便读《陪伴生命》吧
-向外扩展变为向内生长
正如一个新创立的企业,最需要把注意力放到外部,关注如何获得客户。而一个站稳脚跟的企业,便需要把眼光放到内部,考虑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研发等内部的事项了,因为这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 而看内部的标尺,是企业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即达到的目的地哪里和如何达到目的地。
而生而为人,也是如此,20岁的时候想看外部,会觉得世界很广大,觉得人生还很漫长,需要到处体验、尝试。那边看《少有人走的路》吧,你会意识到这条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需要勇敢的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
到了30岁,有了一些人生、工作阅历,父母也近暮年,自己偶尔也感觉到死亡的存在,便是个时候看看自己余生如何度过了。这便是往内看的好机会。 通过《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严重看到的幸福》知晓了死亡的不是悲剧,而是恩宠,既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也更能知晓余生该如何度过。

《陪伴生命》配套书单
由于这本书涉及到心理学、佛法、灵修等领域知识,有这些书籍会更好理解: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C.S.霍尔
《没有疆界》、《意识光谱》 肯.威尔伯
《当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尔
《还我本来面目》 赛安慈
《般若波罗蜜心经》
《突破修道路上的唯物》 创巴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

 
   本文作者:青岛,Strengths Coach,即将满30岁,从北大MBA休学移居香山计划完成一个梦想也就是“三十计划”送给自己三十岁的生日礼物。 三十计划意图尝试用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整合心理学、coaching、佛法和灵修四大领域,三十即各领域精读十本书,访谈十个人和调研十个机构,效仿西藏十九世纪“利美运动”宗旨即「无宗派」、「无偏见」从各个角度了解人的意识形成和转化提升的机理,以及各个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也为我荐书、人和机构。 微信:shawnchongg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