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智慧的路上_唤醒内在的智慧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唤醒内在的智慧 > 行走在智慧的路上
泊岩 唤醒内在的智慧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5-30 10:05:26

行走在智慧的路上

余误入山麓,遇一高人,曰智者,授余十二法则,曰智慧法则,可启发心灵,受享终生。《唤醒内在的智慧》,内容简单得一言以蔽之。这样说大抵有人会问,此人怎奈误入?智者为何藏身深山,十二法则又有何等神力?在《唤醒内在的智慧》中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作者丹•米尔曼并没有将这本书写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他写的,皆为朴素的道理。说朴素,是因为全书一以贯之着“行走”的观念。比如开篇,作者误入山麓,遇见了智者,智者对他说:“放轻松,自在些,旅人。我知道你为何而来,也知道你跋涉已久。”智者称作者为旅人,而作者其实只是出于健康考虑每日来山中散步的。
即使是散步,也是修行。我曾听人说过,修行其实可以无处不在,就连吃饭、睡觉和走路,都可以修行,比如吃饭,每咀嚼一口,都集中注意力,体会每一次咀嚼的不同感受。走路,亦是一件人人都会的事,因为它太简单了。由“走路修行”这一观念想到一行禅师,他便是提倡在生活中修行的人,他亦尤为看重走路,他曾说:“当你独自修习慢步行禅时,也许可以试试这么做:吸气并迈开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脚底。”这个用呼吸来调节步伐的道理,在《唤醒内在的智慧》中,亦有相似之说:“我们继续沿着池边的路走,智者提到这个法则的另一面向:‘平衡由呼吸开始。’”
    而与大部分步行修行的观念不大一样的是,丹•米尔曼更推崇有目的地的跋涉:“在任何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创造一个方向,选择一个向你闪耀和照亮你的目标。”这个观念更为重视外界对自身的启迪,沿途发现的诸多事物,一块石头,一棵树,都有意义。
推而广之,《唤醒内在的智慧》将行走的旅途比喻成人生,虽然这种比喻并不新鲜,但是作者所提出的“十二个智慧法则”还是很贴近人类的七情六欲。比如在第四章《现在法则》中,作者写道与智者在山中品茶,但作者出于种种焦虑,无法平心静气去享受,经过智者的点拨:“匆忙惊慌时,停下脚步暂歇,在此刻休息与停驻;深呼吸,让心智回到此时此地。”作者最终“释放了这个想法,决定让自己纯然地享受当下”。这个处变不惊的法则,适应于生活中的许多时候,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艰难,事实上需要建立强大的内心防线——人的自觉,是内心平静的基础,内心的平静,才是生活自如的基础。
内在的智慧,是“身、心、灵”三者合一的产物,《唤醒内在的智慧》中所提出的十二法则,即是身心灵修行合一的过程。在第十二章《合一法则》中写道:“当你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治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作者最终阐述的是一种犹如基督所提倡的“大爱观”,也犹如佛教所言“无分别心”。
揭示的道理如此简单,那还有必要一读吗?《老子》五千言,《论语》万字有余,《庄子》约八万字。简单的内容有大道理,中国人自古就明白。尽管如此,《唤醒内在的智慧》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因为所阐述道理更贴近所有人,也更贴近当下。存在、平衡、慈悲等法则,都是普通常识,是人生的提醒,不属于任何宗教,但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它们,因此这本美国畅销书,对广大中国读者仍有益处,因为很多事情都要有点距离才能看到他们的美感,丹•米尔曼说:你的头要在云端,但要脚踏实地的行走。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