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读者的角度评评这本书_生死学十四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生死学十四讲 > 以学生读者的角度评评这本书
tael 生死学十四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2-11 20:12:16

以学生读者的角度评评这本书

以前看过一点iTunes U里的耶鲁开设的生死哲学课,算是我第一次接触死亡这个哲学主题。读完此书,我的最大的感受:生死是可以建构了。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常人”的哲学定义:“通常,人们有一种度过生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常见,以这种平凡普通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就是常人。”一连串引申出了很多新的命题,例如“常理”构成的“世界”。

这本书我觉得有两个问题。

我觉得生死学是个很大学问。作者自己可能已经融会贯通,各种哲学概念信手捏来,但是由于一会儿引用西方哲学家的(像海德格尔),一会儿引用东方哲学譬如佛学。好多不同体系下的概念相互交错,令读者无法把握。我读得越多,越糊涂。

虽然很多概念加了引号以示区分,但是由于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通用的含义。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定义,很容易在诸多概念中迷失。我通读全本都不是很清楚“心智”在作者笔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其实不太喜欢建构的方式来解释生死,因为这给予读者解构的机会。强调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立一种模式的确有助于认知,但一旦作为读者不赞同任何其中一个概念的定义,这种建构就分崩离析了。

所谓“常”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超越常规跟不超越常规有什么差别?心智对常理进行推断时,有几个基本元素运作着,这些基本元素即mastering, ordering, way to go, calculating。凡是具备这些元素的事情就是常。所有的事情都循着一种被期待的方向发生。

我不太同意作者用“常”来建构“世界”,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常。也正因为无常,所以人类,作为一个具有认知能力的生物并积极努力化未知为已知的生物,总是期待着生活循着某一种方向发展,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但是这种期待是进化的结果。并不是说人一定要活在有“期待着”的世界。以佛学的观点来说,“期待”也是一种执念,若能放下,“世界”即非世界。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是:没有人能完全活在“当下”。要完全地活在当下,只发生在一种状态,即人的心智自我全部破坏了,只有当“世界”不存在而人还活着,人才能活在当下。为什么?常人的当下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着,一个是过去的生命经验不断地迎向现在,一个是对未来的思量。

从我的角度的出发,作者所谓的当下我是无法认知的(我似乎必须有过谛念才能认知),所以我很容易读着读着就用我对于当下定义去思考了。

另外作者在引用老子时还犯错。明明道德经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可作者自己解释就只说天地以人为刍狗,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通顺。由于我不太了解德国的生死哲学,所以找不出其他纰漏。但仅仅并这一小小的问题,就可以怀疑作者的学术能力了。

总之,我觉得此书在出版时没有清晰定位读者。如果作为生死学讲座的编写,有过多概念堆砌的嫌疑。

非常喜欢一个quote: “天地无心而成化”,“息心止虑,炯照其烛”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