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不执著去修行_金刚经修心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金刚经修心课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不执著去修行
QWhy 金刚经修心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2-24 17:12:54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不执著去修行

这周读的书是大学教授写的《金刚经修心课 —— 不焦虑的活法》,全文前半部分的讲解读起来很轻松,没有很难理解的地方,从中可以大致了解金刚经说了什么。我读完的感受就是,佛教教人领悟的一点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执着,也不要执着于各种音形色,各种物质表面的形象都是虚幻不可靠的,而是要领会到表象背后的实质,这种实质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仿佛是一种坚实的存在,而又不真的存在什么,就是在这种领悟之中,可以达到观照一切,如如不动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修行境界。但其实按照佛法来讲,又不存在一种这样的境界,一切还是一切,没有什么不同寻常。 但我想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虽然看花还是花,但一定比没有比证悟之前看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也许是观照到了某种永恒,超越生死轮回的永恒?但也许就是关照到了这一瞬间。所以让我想起来了类似的佛语“瞬间即永恒,永恒即瞬间”。 从这本书来看,佛教的思想不是很复杂,却又很博大精深,它需要修行者自己的体会和领悟,所以我感觉读万卷经书和读一句佛教偈语可能对不同人来说效果是一样的,佛教是开放的,它不讲求什么形式,也许开悟就在那么一两个点悟即可。但修行又是漫长和艰苦的,因为人性自身的许多弱点和不足,想要保持超越人性或者一直领悟的状态需要内心不断地修行,但其实也许在真正开悟的人看来,也不存在什么修行,也就无所谓漫长和艰苦。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每个心向往无上正等正觉的人细细品味思量。 对于对尘世间的贡献,它倡导人心要向善,要做善事,这是一种务实的修行方式,也是给这个世界的贡献。但它更强调了某种智慧,所以佛说传播智慧的福报要大于实际施舍金银财宝的福报,也许是佛知道了人是为高等动物,观念思想才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我觉得大概理解了这部经书的意思,但要想证悟,也许就是现在,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 下面记录一些读书中好的词句: 1,假如有什么成功的法则,那么,这就是最基本的成功法则:追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大部分人之所以充满焦虑,那是因为他们从不彻底地追问,至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至死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 叔本华说得好: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我们不一定能要我们想要的。所以,自由的人生,并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就真的去做了。活着,如果有什么意义,那是你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什么,做了一些你自己想做的东西。如此而已。 2,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要追求的,是生死轮回的解脱。 3,但是,慈悲心引导我们:对于别人的一切行为,保持宽容;对别人的不幸,心怀同情。 4,与其说你度脱了众生,不如说,你证悟了众生的虚幻。 5,佛陀认为,我们,一切的众生,本来就是清静的,只是因为妄念而迷失了本性,所以,一直在世间漂泊,得不到安宁。如果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就可以找到返回的路,回到本源。 6,这就是《金刚经》昭示的最高的修心法则:对于一切的现象都能够觉知到空性的真相,从而没有任何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境。 7,《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赖以生活的形相和观念是虚妄的,是妄相和妄见,必须从它们构筑的牢房里解放出来,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8,佛陀在《金刚经》里指出了一条彻底自由的道路:不执著。 9,西美尔德观察揭示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生活的许多烦恼,许多执著,其实在于:我们站在手段的桥梁上而忘了达到彼岸。 10,三乘各有自己的修行方法,大乘的修行方法主要有六度(又叫“六波罗蜜”,意思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般若。 11,不执著,自由的心态,不受一切的奴役,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最高的原则。 12,《金刚经》所昭示的,是不要被任何的概念,名称所束缚,这任何,包括佛所说的解脱法门,也只是一种说法,并非绝对的真理。 13,如果我们执著,就注定失败。 14,佛陀在《金刚经》里反复说明的是,只有放弃,只有不执著,才有可能真正得到。 15,所谓希望和恐惧,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恐惧意味着我们害怕失去,希望意味着我们渴望得到。没有得到的时候我们希望得到,得到以后我们害怕失去。因此,我们总是生活在希望和恐惧之中,因着希望和恐惧,我们的心造了许多幻象,然后我们为着这个幻象而劳碌。 16,这是佛陀相对于其他一切思想家或宗教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佛陀思想最具魅力的所在,或者说,佛陀思想的底子其实是彻底颠覆性的,对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表示了完全的质疑,并把这种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看作是囚牢。佛陀的所有努力,都在打破这个囚牢,把人从意识的束缚里解放出来,回到一种自在的状态。 17,在观念的层面上,最普遍的问题是偏见,大多数人活在偏见里而不自觉。 18,为什么你必须没有观点。用这个故事的说法是,存在(大象)是一个无限的整体,而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瞎子),视觉,听觉等等是有限的,你只能看到听到你能够看到,听到的。但在你能够看到,听到的以外,是无限的广大。 19,因为这种区分,许多人压抑了自己真正的喜悦,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追逐社会认可的成功之上,到一定时候,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开始忧虑。 20,当佛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他是在坚决地摒弃一切的概念,因为一旦说出,就是概念。而所有的概念,都是一种束缚。概念封闭了真实的存在。 21,通过压抑,克制,并非彻底的治疗,彻底的治疗是认清真相,然后,基于真相选择继续维持婚姻还是结束婚姻。 22,简单地说,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四句话: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行无我,涅槃为永寂。大意是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无常变化的;各种事物的运行带来的埋下的都是苦的种子;各种事物的运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主体;只有超越生死轮回安住寂静才是最终的解脱。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