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沉思_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 > 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沉思
FREE4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1-07 23:11:28

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沉思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是海伦•聂尔宁与斯科特•聂尔宁共同生活五十多年的美好回忆,书中阐述他们追求社会正义与和平,过着自立更生、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也告诉人们如何珍惜生命、超越死亡的意义,并描写斯科特以平静、自决的态度接受死亡的过程和心境。对于人生的体验,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爱人与被爱是人生的最大收获。爱情是永无止境的,爱情与离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一次得知这一本书,故事说来还有些离奇。高中的时候,图书馆的书看了大多,每每再去扫书,不知道该看什么才好,向一位红颜请教,借此推荐给我。而不幸的是,我还没从图书馆里借到这本书,我的这位红颜便自杀了。后来图书馆的老师,也刚刚好她的语文老师,在事发后的一天清晨的早读课上送给我。于是,我便在悲伤中读了着一本满是她笔记的书。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让人觉得像是杜撰的故事。
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我所在的世界,我的生活的认知产生了极大改变。
 聂尔宁夫妇回归自然,亲近土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以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去创造他们的美好人生。 斯科特和海伦在乡间买地,海伦学会了管理花园、 喂养牲畜;建造房子,煮饭、烧汤、烤土豆,并学会了 用从农场采来的苹果做苹果泥。斯科特靠独立耕作、写作、演讲为生。他们穿二手衣服,自己动手设计与建造 房屋;他们种植农产品,供自己食用;他们买下枫树林,制作糖浆作为收入换取汽油;他们与周围邻里避免金钱关系,互相帮忙做农活;他们尽量减少金钱的使用,仅仅在最必要的时候才花钱,比如购置旧衣服。他们一起出书,讲述他们的乡野生活;他们一起欣赏音乐,一起演奏,一起散步,共同劳动,共同探讨生活的哲学…… ,这对与我们现在没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工作冲击大都市,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某个城市的一员来说显得有些不可思议。那些把父母和孩子丢在大山乡村里,那些扛着行李拥挤在火车里,那些挤在十几平米小屋的到城市闯荡的打工者何曾想到,他们放弃的生活却是一些人向往的生活。我们也经常听到,穷苦家庭的孩子,刻苦努力的完成学业,然后在城市里的某某大公司或政府高就,完成现实意义上的屌丝逆袭。中国自古以来讲究落叶归根,可是有几个人可以安葬在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权利,每个人也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过去,单我想说的是,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一想,你所选择的,是不是你真正所希望的。我不抨击散发着化学气息,轰响着机器轰鸣的钢铁牢笼,我知道它的存在有它的意义,有它的价值,有一天它失去了意义和价值,那么它将必然破碎坍塌,回归的原始的形态。
如此模棱俩可的说法,明确说,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不怎么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这样的话要在文革的时候说出来,恐怕是要被游街批斗的。我也很郁闷,这样的一个我怎么会出生在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政治纲要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但我相信,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相信上帝将我交托与这个世界,我一定有我卑微的作用。
说到上帝,作者的前男友克里希那穆提,一个神学主义者,最终也成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 在现今全球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如今我们说来的上帝,佛陀大多要和迷信扯上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中确实有很多伟大的宗教领袖,留给后人不尽的财产。而我们所说的上帝,神灵,以我以为,完全可以当作信则有的,不信则无的某种事物。宗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来自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所有的神灵都在存在于不存在之间。做为一个唯心主义者,我认为,所有的历史,未来,现在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可以主宰的,我们的内心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改变未来。上帝是我们心中对这种力量的一种抽象化的一种具体形象,或者说是一个图腾。就像远古时期,人类敬畏自然而把一些动物做为自己的守护神一样。
而现在的人们,不需要再畏惧自然,甚至可以去欺凌自然,无忌惮的索取。这何尝不是一种变态的人性扭曲。电影《七宗罪》的七种病态心理,何尝不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贪婪,虚荣,欲望,淫欲,懒惰,嫉妒,愤怒。而聂尔宁夫妇,从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脱离出来,在乡野构建一座乌托邦一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梦中的国度吗?
厚黑学中提到,人性并非本善,也并非本恶,一个人善恶是家庭,社会所赋予的。正如一个从小被父母虐待,被社会歧视的儿童,长大的后他心理的变态扭曲的现代犯罪心理学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注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斥着腐朽的金钱的味道,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不出乎利益俩个字。心痛的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病态的。人们往往会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在被现实这把利刃划的伤痕累累的社会中继续苟活。第二种,人们会突然发觉人性的丑恶,他们会选择一种方式让自己从其中逃离,有可能是和聂尔宁夫妇避世,可能是选择一种的宗教做为信仰,把自己交给真善美的主做为解脱,可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慢慢的影响这之中的某种丑陋的人性。而第三种,以死亡做为解脱。
我的红颜死后,大家对她的死因猜疑颇多,她的学习成绩相当的好,不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而自杀的。后来,老师在校报中找到一片她曾经发表的文章,里边满是对生活灰暗的失望,以及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我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对她的自杀便释然了。死亡何曾不是一种解脱,只不过比较极端罢了。
我们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斯科特想在他精力耗尽前,告别人生,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死亡里程被压抑,他有意学习实践自动而简易的让身体脱落的技巧。他曾学到了如何生活,现在又学到了如何死去。死亡其实并不可怕,不过是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留恋的太多,对太多人太多事的放不开。如果我们的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对世界的人和事都可以一笑而过,我们的心里边对某种信念的高度向往,那么死亡也不再令人胆寒。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那些革命者为什么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他们正如斯科特一样,他们并不去排斥,害怕死亡,而是主动的去迎接死亡。
日本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抛开历史,单单讲他们的自杀,日本人认为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日本人在捐献生命之际,能体验到一种慷慨凄凉的道德的升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负责,对家人和社会的不负责,这是文化所导致的差异,但敢于结束自己生命的来说,他们比一般人更加了解和直面死亡。而当我们真正的了解了死亡,真正敢于面对死亡,我们便会更加珍爱生命,也不会畏惧死亡。而在我们大学生因为爱情放弃生命,才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我们之间的关系很自然,也很容易地变得越来越亲密。我们不仅是朋友,而且亦是情人。但是,性生活并没有在我们相结合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我们主要的感情产生于我们的思想与行动——我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体贴,和相互尊重。对我们来说,两个人感情与思想上的交流比性生活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是摘自书中的一句话,阐述了作者的爱情的认识。爱情,应该是俩个人彼此做为依托,相互体贴,相互尊重,而不是俩个人的生理上的一种冲动。西方神话中传说,上帝在造出亚当之后,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从而制造了夏娃。我们真正的爱情,就因该是这样的彼此视作生命,彼此是相互融合的。我们的爱情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上的彼此的慰藉,俩个人精神上相互的依靠,而非身体上的苟合。
爱情,做为我们人类之间最为美好,神奇的一种情感,请不要让金钱与虚伪让它蒙灰。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在台是高校、身心灵、环保、医疗组织指定必读的书本,我在为它写书评,并未详细的介绍的它的内容,更多的是了我的内心的感受和变化,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都有他自己的看法,但它被台湾做为高校指定读物,它必定是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
我欣赏的还有海伦写书所用的人称,尽量的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反映了海伦对他人的尊重。现代人总是把自我看得过重,忽略了其他事物和人,其实,放下自我的过分关注能使生命的体验更强烈,更生动。和我的 通文相比,显得我的自私与自立。
  这本叫美好的书很美好,它教我们活得更随意,更精彩,像花儿一样简单生活,自由绽放。
最后我希望,读这片文章的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不被我的自私之言所迷惑。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