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C.S.路易斯的精选集《从岁首到年终》,此文提到人性中一种消极而最具伤害的"无私"与"舍己",刚好是我在经历和思考的问题。此文同样摘自《地狱来鸿》:
石酷歹正在讲述一个"无私之家"的趣事:
这个游戏最好有两个以上的人参加,比如某个子女都已成年的家庭。有人提议去花园里喝茶。其中一个家庭成员小心翼翼地解释说,他不想喝茶,但出于"无私",他仍准备陪大家一起喝。其他人立即收回他们的建议,表面上也是出于他们的"无私",实际上却是因为,他们不想被第一个说话者当作傀儡,用来表现他那小小的利他主义。然而,第一个人也不愿被剥夺肆意表现自己"无私"的权利。他坚持要做"其他人想做的事"。而他们又坚持要做他想做的事。火药味就这样出来了。很快就会有人说:"那么好吧,我不喝什么茶了!"真正的争吵随之而来,双方全都恶声恶气。你看清整个过程了吧?如果每一方都坦诚地坚持自己的真正愿望,他们就不会丧失理智、风度尽失。恰恰是因为这些主张都被颠倒过来,每一方都在为对方的愿望争斗,所有的怨恨(实际上源自受挫的自以为义、刚愎自用以及过去十年的宿怨)都通过这些名义上的、冠冕堂皇的"无私行为"得以隐瞒,或者至少以此为借口......还有一种说法:"她是那种为别人而活的女人--要想知道那些'别人'是谁,看看他们避之惟恐不及的表情就明白了。"
.................
读到这段,我才恍然大悟过来,我自以为很多时候是在操练"无私"的"舍己",是在效仿耶稣基督的样式,学习"舍己"、"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的功课,经历各种痛苦与挣扎,徘徊与反抗,反反复复的"舍己"(主动的与被动的),然而却还是会充满抱怨(尽管隐藏得很深),还是盼望这种“无私”能换来更大的赏赐(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还是"避之惟恐不及"那些各种"别人",一旦那些"别人"离开我,与我无关时,我便庆幸、欢呼,他们终于不再与我有联系,我也终于不再"为他们而活了"--这能算是"舍己"吗?
按路易斯的观点,这种"舍己"(他说的"无私")是消极的,有害的,不真诚,隐藏着怨恨,甚至会引发最终的冲突,看似这样的行为出于"舍己"、"无私"甚至"爱",结果往往是惨不忍睹的后果,这样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爱情会走向悲剧,为什么会有家庭暴力,为什么一直相处很好的朋友却翻脸不认,看似双方都在"无私"地为对方活着,然而这根深的原因仍然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以为义和骄傲。他主张我们应该坦诚得告诉别人我们真正的愿望,而不是建立在某种虚荣上的利他主义。
真正的舍己,是出于爱,付诸于爱,而不是出于利益、自以为义、或者爱以外的任何一种理由。而这爱,也必须是源于那爱的源头:天父上帝(因为我们自己的爱是会枯竭的)。就像我们的主耶稣,为我们舍己,为我们的罪钉上十字架,他不求世界给予他一个荣耀的冠冕,却把荣耀归于天父,只求天父按他的旨意来行,他在最后的一刻请求天父赦免那些杀害他的人:"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他能舍己,因为他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