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一本好书应当以叙事/情节之巧妙而吸引人,或者以文笔之优美/犀利而打动人,又或者以立论/思想之深刻而警醒人,很遗憾,这本书没有做到任何一点。
看作者介绍,以为本书讲述的是结合人生经历的心灵小品,看作者自序,居然一直在说虚无缥缈的大彻大悟。。这也没什么,本来每个人自己一瞬间的人生感悟在外人看来总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惊愕的是作者居然把这一瞬间的虚无缥缈写成了整整一本书,而后面这看上去洋洋洒洒的十几万字居然是一样的虚无,毫不客气地说,甚至更显空洞。
看完书大致明白作者想要讲述的其实是“开启”,这所谓的荡彻心灵直抵幸福的修行方式,没错,就是修行,因为在我看来,这和佛教的闭关绝食以及天主教的禁欲苦修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这种修行看起来似乎更像是道家的“无为”。而作者通篇一直在絮絮的告诉我们,这种新型的叫做“开启”的修行更加简单,更加美好,更加妙不可言,你,值得拥有!果真如此的话,这位自称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开启顿悟”时刻的作者阿勋,就是新时代的耶稣和释迦牟尼了吧?只是,作为传道受训的本书,要成为圣经或者佛经,表述的方式至关重要。诚然这本书里有一些不错的哲理,然而表述却太普通了,普通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哲理。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哲理之所以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不同于简单的道理,最迷人的当属它对于“理”的哲学的表述方式,所以它一定不可以是通俗的和白话的,因为解读它的都是聪明或者自认为聪明的人,他们挑剔每一个字眼。圣经和佛经所讲述的道理无非都很简单,人们痴迷的绝非是它本身,信仰的支撑来自于一代一代人对那寥寥数字的庞大解读,阿勋显然低估了他未来信徒的智商。
如我所说,本书基本没有叙事和情节,文笔也不成风格,立论大多很分散,也许作者也感觉到了这样写作出来的书必定逃不过一个“空”字,于是也一直在书中强调“语言和文字的无力”,强调“开启”之后的读书应当抛却文字用心感受,真正的玄妙尽在不言中,特别在最后还很有心的借用禅宗佛祖的拈花一笑阐述本书的四大皆空,这么做确实很聪明,只不过通篇读来,即便作者引用很多圣贤著述的词句,玄是有了,只不过解释得太过随意,无法让人觉得“妙,不可言”。
回头看一下封底的推荐语,除了毕淑敏那一句无关痛痒的祝福,其余推荐者均挂着“心灵大师”的头衔,也许我的感悟还不够,只是从一个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来说,一部作品,如果不是通过文学价值与读者进行沟通,而要读者进行空对空的心灵修行,实在有点难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