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班里孩子闯祸了,读了《故事知道怎么办》后,对故事疗法产生了兴趣,于是买了《故事的疗愈力量》,一躺就是大半年,前段时间听一好友老是在谈叙事的奇妙,我这两天终于有缘把它看了,还是不错的,只是有好多东西是一望而知的,他用比较美好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重读的话基本读笔记就行了……
现整理其核心观点如下:
序言
1、唯有你say hello again,(再次将它说人故事)时,你才能跟它say goodbye(说再见)。
2、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有人称之为故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既不分析也不诊断,就是让个案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个案从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并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改变就在其中。
【读后记:这里有很多疑问。一般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也会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啊,心理师会给出回应,改变也不见得发生啊。叙事疗法中既不分析也不诊断,到底改变是怎样产生的?还有,治疗师在其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是不是其实可以自我完成,比如后文中提到了自由写作?还有这种疗法如何量化效果?又或者心理咨询的疗效其实本身就很难量化?】
3、在传统理性科学的教育下,人的脑袋越来越复杂,一天到晚在思考,想要解决问题。偏偏,聆听故事的脑袋,不是解决问题的脑袋,它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五岁的孩子。
【读后记:这点倒是挺赞同。曾经参加一个自闭症研究会,有很多着急的家长急切地想要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在这之前,可能还没完全清晰地了解问题。】
第一章:另谋出路——我的生命故事
4、本以为,唯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才能做出选择。现在才明白:唯有当我愿意做出选择,我才能更加确认:我是谁。
【读后记:简单点儿说,就是要注重行动呗。可是不想清楚,你咋能选择呢?还是说,它更注重的是心灵和潜意识里的本能感受?就像看到食物自动分泌唾液?看到帅哥自动犯花痴?又或者如人本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所说的在做某一样事情的时候能够有高峰体验?】
5、一部电影《舞动人生》,主人公一跳芭蕾就感觉自己仿佛消失了一样……作者由此阐释自己最初接触咨询课程的感觉。
【读后记:如果仅凭借这种感觉来判定,其实会拒绝掉好多的尝试机会,湮没掉潜藏的能力。我是希望处在一种开放的选择的洪流之中,但是又能清晰地抓住主流。目前还是有些混沌的状态。】
第二章:为什么要说故事
6、你不能给别人你身上所没有的东西。一切疗愈,从我开始……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读后记:就是说咨询师有时候需要自我表露,由此跟来访者产生共鸣。叙事也是如此,不过更加强调这一点。可能一开始就是需要咨询师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作为引子,引出更多的故事。】
7、我在自己的故事里,不断地发现自己、经验自己,同时也在“创造”自己。
【读后记:回忆是最明显的例子。不断去追寻过去的事情于自身的不同意义。每过一段时间回过头去看自己好多年前写下的日记,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大概就是因为从那时的我上又一次生长出了现在的新我吧。】
8、延伸阅读:《心灵密径》杨蓓
9、说故事,是一种“转身”,一种反身自照。这就是“自我知识”。
为什么故事是知识?因为说故事,是一种生命经验的“再经验”与“再理解”,在反复述说的历程中,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新的理解,这就是一种“生命知识”。
在叙事行动中,我阅读自己,并不断在行动中反思、辨识,看见多元的自己,于是,渐渐地长出了一个新的自我。这个历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治疗。
10、延伸阅读:《沙发上的说话客》舍恩
11、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同时也看见了自己。
【读后记:所以叙事疗法很多时候用在团体里面,别人的故事,会引起听众的思索,反观自己。自己听故事的情绪、观念、共鸣点,等等,大概也反映了自己的一部分。喜欢什么样的小说,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大致也能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跟前面说的,有点类似。】
第三章:语言的力量
12、语言是有力量的。语言不光是语言,它不只是一个表达、沟通的工具,语言的背后,更是一种价值、一种文化。你如何使用语言,绝对跟你背后的价值信念有关,我们不能不谨慎觉知、觉察。
语言的背后,潜藏着每一个人内在的意念、渴望、动机,语言不光是单纯的语言,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是一种生命的展现,里面更是灵性的运作。
13、哪些语言会限制、贬抑他人的生命呢?批判、论断、标签化、否定化、太绝对化的语言,就是如此。
哪些语言可以帮人开启更多的空间,为生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呢?肯定、欣赏、善意、好奇的问话,这些语言,都是如此。
14、延伸阅读:《失落的幸福经典》弗洛伦斯·辛
15、语言的使用,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方式。我们运用叙事语言,解构个案的问题,重写他的生命故事,并让个案开始使用“新的语言”来说自己。
【读后记:就好比一个问题:你怎么做自我评价?你表达出来的语言就代表了你的观念和认同。反过来,如果能改变叙事的语言,就重新建构自我认同。比如后文中提到了给自己命名的例子,刚开始人们叫他叙事王子,作者很乐意,后来不相信自己了,也不喜欢这个称呼,到最后,重拾了这个称呼,也是重拾了对自己的信心。这里面就有重构自我认同。】
16、用一个案例:绘本《点》(和英出版社),来说明叙事的语言,跟传统很不一样。我们会去看他人“有”什么,不是去看他“没有”什么;我们会去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做”什么。
17、应然VS.本然
应然是一种价值判断,来自社会的条框和标准,由此我们理解和判断他人。
本然指的是生命的本质。比如孤独、寂寞、挣扎、不完美等。
叙事中需要看到本然。
【读后记:这跟我以往的观点不谋而合。巴特勒说过: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现代人的痼疾往往在于既没有找到自身的本然,又不尊重他物的本然。】
18、一个隐喻
李安在宣传《断背山》时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他用断臂山的隐喻,比喻生命的诡谲多变、难以捉摸。他说:“每个人内心里那座断背山,虽然是如此神秘幽微、变化多端、难以理解,但它却也如此深邃、美丽。这就是生命。”
聆听故事,就是在进入他生命里的断背山。
当你进入他人的断背山时,请不要带着你的地图(标准、偏见)进去,请丢掉手上的地图,不然,你看不见生命里的幽微和美好。欣赏生命的风光,我们需要一份好奇、礼敬及一颗谦卑的心。
【读后记:世俗眼光、偏见、价值正确……好多这样的一些”视框“会让我们过滤掉自己和他人生命中神秘幽微的东西。过去的经历中,最感到醍醐灌顶般开窍的一次就是消除了对一个人的偏见。用本然的视框,而不是应然的视框,来接纳生命中的遇见,应该会多出更丰富的色彩吧?之前参加内观修行,也是一直在强调,对来来往往的情绪和感受不要有分别心,要用平等心来看待。】
19、不完美就像盔甲上的裂缝,是让上帝可以进来的”伤口“。——《谁能写出玫瑰的味道》
【读后记: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依据类似的话:万物皆有瑕疵,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德·科恩)很多的问题在于,不能正视瑕疵的存在,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无缺憾的,更不能珍视瑕疵存在的意义,总想方设法消除它,而不是转化它。类似于后文中提到的《单一故事的危险性》,基马曼达·阿迪奇的演讲】
20、延伸阅读:TED演讲,Brene Brown《脆弱是一种力量》。
当我们的脆弱与不完美可以被聆听和接纳时,生命就开始”转化“了。于是,生命就产生了一股力量,这就是”脆弱的力量“。
21、延伸阅读:书《叙事治疗的实践》(麦克·怀特),文章《再次说故事》(悲伤治疗的)(麦克·怀特)
22、迷人的叙事语言
把人和问题分开。
例如:抑郁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上的?
暗示了,抑郁可以来,也可以走。
第四章:故事的生命疗愈
1、说故事,帮助我们”确认“这件事跟自己的关系。帮助我们辨识它是如何影响我的?并看见自己内在隐藏的期待、感受及渴望。
说故事,帮助我们看见自己是谁,叫我们把自己”认回来“。
当我们开始说故事,我们就有机会开始重新理解自己。
说完故事,人会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动力、新的感受、新的决定。
2、受苦的意义
受苦会驱使人往内心深处走。受苦其实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意识的进化和小我的灰飞烟灭。——托利《新世界》
让我们受苦的是小我。小我,是过去记忆的制约。小我,充满了过去记忆的印记,包括恐惧、竞争、比较、论断、忧虑……小我,它来自童年经验与社会集体意识(包括扭曲我们的社会文化)。而在书写中,越看越明白。也就是说,说故事,帮助我们觉知痛苦。分享彼此生命过往的苦与痛,就是在超度彼此生命的苦难。
生命的苦,是需要用中国这个度字,才有美感,才到位。度,是一个历程,它是生命的必然。度这个字给出一种缓慢地接纳、温厚地融合,里面还有禅的参悟,意味深远。
【读后记:民间有人过世后,会请人做法,超度亡魂。有时候在想,受到超度的也许不仅仅是亡魂,而还有那些未亡人,在这个承受失去之苦的过程中,去感受生命的厚度。有时候讲解除痛苦或者摆脱痛苦,确实还是有一种逃避的性质在里面。内观修行里也是讲,要去感受身上经受的总总痛苦,直到不再因它失却平等心,到后来,痛苦来了,又去了,我却安然不动,不受影响了。】
3、发生在生命里的伤痛,如果不能说,不见光,必须压抑在黑暗的角落,这样的压抑,其实比事件本身更叫人痛苦。很多人生命被”卡“住了,都是因为如此。透过说故事、发声,我们让卡住的生命,有机会畅通。
4、延伸阅读:《破碎重生》伊丽莎白
生命的本质,就是改变,而人性的本质,却抗拒改变。
5、沙发上的说话客:失去故事,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宝贵、丰富的联系。
6、人无法说故事,常因为有一个重要的”情绪“过不去。透过说故事,帮助我们疏通卡住的情绪,重新解脱,获得自由。当一个人开始说故事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开始产生流动。
【读后记:记得那年去到曾经暗恋多年的人待过的城市旅行,一时感慨万千。在随行朋友们的引导下,说出了那一段长长的心事,就像一段告别式一样,确实在那个当下有种释然的感觉。】
7、存在性的相随
生命转化需要时间。叙事避免用要求效率、急于改变的方式做咨询。个案要不要改变、何时改变,自有他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我们需要尊重。
8、延伸阅读:亚洛姆《生命的礼物》
第五章:神奇的隐喻魔法
1、隐喻:是一种譬喻、一种图案式的想象。当我们用隐喻来说自己时,人的状况立刻被立体化,它会形成一幅图画,带出感受,被人看见并理解。
2、隐喻故事的家庭疗愈
案例:个案的母亲精明强干,父亲很沉默。通过分析小婷自己说出的一个隐喻故事,小婷看到了家庭结构的状况,她开始说父亲的故事,并开始让父亲说故事。
而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透过让爸爸说故事,家庭动力也改变了。
【读后记:值得深入挖掘。联想到家庭系统排列,家庭动力是如何改变的?还是不太了解,至今觉得有很多疑惑。】
3、善用隐喻,做亲子教育
案例1:《厕所女神》的故事。这是日本一首很有名的歌曲,来源于外婆为了让儿童期的歌手打扫厕所,编了一个故事告诉她,每个厕所里都住着一位女神,如果你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长大以后就会变得跟女神一样漂亮。
案例2:仙女的隐形斗篷。来源于电影《冲击效应》(Flush)。讲述一个小女孩晚上不在床上睡觉,而是躲在床底下,父亲了解到孩子既不是怕怪物,也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之前住过的地方治安不太好,女儿曾经受到过枪响的惊吓。父亲于是编了一个隐喻故事,说自己五岁的时候仙女送给了自己一件隐形斗篷,可以保护自己,帮助自己挡着子弹。仙女还告诉自己,到女儿五岁的时候,要把斗篷转送给她。孩子越听越有兴趣。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了。
【读后记:正如书中所说,这的确是最美的治疗。试想,如果用常规的说教方式,不仅不能达到大人的目的,还可能让孩子跟大人产生对立情绪,比如案例1中的情况;你跟她讲再多道理,担保安全,也抚慰不了孩子的担心,让她始终是不安心,比如案例2中的情况。没有一个孩子是能够抗拒故事的。联想到很多很狗血的偶像剧中,貌似也用到了很多的隐喻作者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支柱。比如一个穷小子小的时候被大人告知他其实是一个王子,只要够努力,够善良,就能在某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皇宫的床上。比如,守护天使的故事。比如,丑小鸭的故事,对于好多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隐喻故事。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到隐喻,《童话人格》中就分析了很多,还有最近读到的《树上的男爵》,都很有意思的。】
4、隐喻,不说教,不讲道理,不劝诫,更不是那种”你不要想太多“式的肤浅的安慰话语。
5、关于重新命名自己
一个人怎么称呼自己,其实就是他怎么看待自己,一个人怎么命名自己,也决定这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命名,是一种自我认同。例如《千与千寻》中白龙提醒千寻:千万别忘记自己的名字啊,忘记自己的名字,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6、作者被人命名为叙事王子,他欣然接受,认为:唯有把自己当成是王子一般礼敬自己,看重自己时,我才会用同样的态度,去礼敬他人的生命。因为我相信:人人皆是王子、公主。
第六章:自由书写的心灵疗愈
1、延伸阅读:《狂野写作》、《心灵写作》美国女作家娜塔莉
书写是一道裂缝,通过它,你可以爬进一个较宽广的世界,进入你的荒野心灵。
2、自由书写的一些小策略
前面可以写很多绕啊绕的话,最后一段,请用”其实我想说的是……“开头。
自由书写中,也可以用隐喻,比如可以如此开头”最近的我像……“(最近的我像一只来不及充满电的手机,每天都用剩下的一格电生活……)
3、自由书写完了,最好朗读出来。可以读给别人,更可以只读给自己。
透过朗读,透过声音的传导,生命底层的渴望、悲伤、挫折就会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哗啦哗啦地被倒了出来。朗读带出生命的真实袒露。
4、在叙事里,透过反复叙述,我们把故事从”过去“带到”现在“。让我们重新理解它,并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于是,人就从旧故事中得到了解脱,这就是叙事所带出的故事疗愈。
5、狂野写作里说:我们的过去只存在于此时此刻,并不在某个独立的片刻中。过去的事件,在我的叙述里,延续了它的生命。
作者说,说故事从来不是一个过去时的事,它是现在时的事。
【读后记:的确如此,过去的事情,并不独立存在于过去的某个片刻,而是随着片刻的消逝,而保存在我们此刻的记忆之中,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记忆,也只对此时此刻产生影响。这就好比星球在亿万年前发出的光,只有被此刻的眼睛所捕捉到,才成为了星光。】
6、叙事里的一个重要概念:问题外化。即,人不等同于问题。透过外化的方式,让当事者辨识到问题是如何被建构的。透过外化的语言和问话(例如,抑郁是何时来到你身边的?),暗示人和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
【补充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Sen12y6Tbl6ncXyoYzPPR6-lcnyxWeJ3h3c90-Q0j_tOwYzh07sAw2iRUCzukxXKzV8k8fxWmIfNGtybocmA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