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病人,医疗——剪不断,理还乱(含摘录重点语句)_医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医事 > 医生,病人,医疗——剪不断,理还乱(含摘录重点语句)
清凉一夏 医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6-17 11:06:38

医生,病人,医疗——剪不断,理还乱(含摘录重点语句)

   人真的是长大了。从前我从来不会去想健康的事情。也许除了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减肥之外,就不会再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事情。以前也只觉得那是父母和姥姥她们该去琢磨和操心的事情。但是随着身边的朋友的健康出现危机,还有面对我作为独生女以后要担负着的照顾父母的责任感,我想我该开始关注健康了。前几天看了讴歌的《医事》这本书,深受启发,尤其是我这种觉得害怕上医院,害怕看医生的人。这本书是由一位受过医学专业教育,一直从事于医疗行业有关的人写的。他没有从事一线的医生工作,因而对医生,病人和整个医疗行业的看法比较客观。他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医疗行业的发展做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良好的展望。更值得一读的是,他以一个既是医生,又是普通人的角度对看病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角度转换的切入理解,对普通看病人也提出了很多应对疾病和医生的建议,让我获益匪浅。至少他让我觉得医生重新回归了普通人的行列,他们有血有肉,有快乐也有烦恼,有责任感但也有无奈。我不了解医生,但至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我似乎可以渐渐去了解医生和医疗。我想先克服早先的害怕心理,对以后总是有好处的吧。

    

看书时有遇到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语句,现摘录如下:

1 当西医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之后,带来了医院这个神秘而隔阂的空间,带来了听诊器,带来了手术台,带来了各种实验仪器和检查设备······它们统统制造者如福柯所言的“沉默的暴力”。

     面对着这些“沉默的暴力”,正如有人概括的那样:西医在改变传统的医患关时,赋予了医生对病人的权威和责任,同时也改变了病人在医疗中的主动地位。面对着这些“沉默的暴力”,病人成了一群没有权利感的消费者。

2 作者针对交不起钱,就不给看病的现象的诘问:

   当别的行业都可以明码标价时,医疗似乎被看成最不应该和金钱挂钩的——以人道主义的名义。但是,在这个因为经济主导而变得关系物质化的社会,谁来给人道主义埋单?谁来给接下来可能的官司埋单?P50

3 以为好医生,他会把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进行医疗活动,他会不断加强对文化、社会、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解。P56

4 对普通人的建议

  我们既然能花时间去研究各种车型以最后决定买那种车,能不辞辛劳逛各种楼盘以给自己选一个合适的小区,我们也就更责无旁贷地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为自己的健康盘算,多花点时间,多托点关系,多找人询问,去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好医生! P67

5 作者对看病聪明人的建议、

   1)查看医学网站(我国明显缺少这方面的信息)

   2)大众报刊的健康文章,医院内发放的病例手册以及患者教育手册。

   3)在医院的通告栏里,也最有讲座通知。

   4)可以在网站上找到一些800电话咨询。(不乏广告部分,但是有些会涉及到一些疾病的基本知识和病人自我防治的注意点。)

6 作者概括在会诊室面对医生的那几分钟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场求职面试。因为这几分钟往往决定以后的人生,因而更要认真对待!

7 如果说医学是门并不完美的科学,那么从事医学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的重担,过程去冷暖自知的职业。医生承担着来自病人类似对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

   医生做为职业的意义,已经超越职业之外。作为一种和生命相关的特殊职业,它要求把谋生和想去,把工作和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道现在,还有人在提倡:“现在医学既非艺术也非科学,它是一种宗教。” P88

8 在2005年的一次爱卡我医生会议上,时界九十高龄的中国外科开创者裘法祖从口袋里掏出《左传》,念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解释说,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指做事,立言指做学问。他呼吁医生首先应是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好人。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病人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如果你尽了努力,病也治不好的话,病人会原谅你,医患关系就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p94

9 不平等的待遇 (shocking!! 我们每个人是属于哪个等级呢?)

   20世纪一幅德国的漫画里说:“医学是为一等病人服务的,而三等病人是为医学服务的。” p99

10 作者对媒体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健康医疗报道的看法:

   但所有和这些和健康有关的关键背景,一些跟风而上的媒体只字未提,我们读到的知识故事的一部分。

······p128

  一些媒体不畏艰难,以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操作方法,志在首先取得华语的胜利。p132

11 作者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免费体检”:

  面对免费体检,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商家会利用中老年人的弱点,大肆宣传产品如何便宜、如何高科技,中老年人常常会抵挡不住诱惑,掉进陷阱。而这时,就需要这些中老年人的下一代站出来,去帮助父母。p142

12 作者提出的药价高的原因:

   1)药价高一方面是厂家在推销时用各种方法来培养所谓的“大处方医生”。医生常常无视病人需要,而选择开价格高的药物。 p146

   2)中间流通环节:一,二,三级批发的层层盘剥,加上给医生的回扣,给医药代表的提成,一盒要从出厂到开给病人,中间的流通环节、交易主体过多,而且流通渠道混乱、零散。 p147

   3)在中国,药品定价授权给企业,很多企业的药品成本失真,价格失真。 p147

13 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最高,但你可能想不到,美国医疗体制的总体表现和公平度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到时第二。而分析导致美国医疗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平性差的原因,有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美国医疗的过分市场化。 p149

14 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

   管理自己的健康,我们需要的除了这些零碎的细节之外,还要有高于这些细节之上的理念。想经营好自己的健康,其实是一辈子的功课。只要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小常识才不是零散的,鼓励的,就事论事的保健鸡汤。聪明病人会主动寻找这些适合自己的大理念,并作为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p197

   曾经有一本很风行的书叫做《给你自己一分钟》,说的是一种理念,每天给自己一分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减轻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找到人生的动力和意义。而一个探求如何管理健康的聪明病人,他会每天给自己的身体一分钟,给身体以足够喘息和调整的机会,而不是让它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过渡使用,提早透支,最后垮掉。 p198

 人真的是长大了。从前我从来不会去想健康的事情。也许除了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减肥之外,就不会再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事情。以前也只觉得那是父母和姥姥她们该去琢磨和操心的事情。但是随着身边的朋友的健康出现危机,还有面对我作为独生女以后要担负着的照顾父母的责任感,我想我该开始关注健康了。前几天看了讴歌的《医事》这本书,深受启发,尤其是我这种觉得害怕上医院,害怕看医生的人。这本书是由一位受过医学专业教育,一直从事于医疗行业有关的人写的。他没有从事一线的医生工作,因而对医生,病人和整个医疗行业的看法比较客观。他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医疗行业的发展做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良好的展望。更值得一读的是,他以一个既是医生,又是普通人的角度对看病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角度转换的切入理解,对普通看病人也提出了很多应对疾病和医生的建议,让我获益匪浅。至少他让我觉得医生重新回归了普通人的行列,他们有血有肉,有快乐也有烦恼,有责任感但也有无奈。我不了解医生,但至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我似乎可以渐渐去了解医生和医疗。我想先克服早先的害怕心理,对以后总是有好处的吧。

    

看书时有遇到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语句,现摘录如下(摘录部分为蓝色):

1 当西医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之后,带来了医院这个神秘而隔阂的空间,带来了听诊器,带来了手术台,带来了各种实验仪器和检查设备······它们统统制造者如福柯所言的“沉默的暴力”。

     面对着这些“沉默的暴力”,正如有人概括的那样:西医在改变传统的医患关时,赋予了医生对病人的权威和责任,同时也改变了病人在医疗中的主动地位。面对着这些“沉默的暴力”,病人成了一群没有权利感的消费者。

2 作者针对交不起钱,就不给看病的现象的诘问:

   当别的行业都可以明码标价时,医疗似乎被看成最不应该和金钱挂钩的——以人道主义的名义。但是,在这个因为经济主导而变得关系物质化的社会,谁来给人道主义埋单?谁来给接下来可能的官司埋单?P50

3 以为好医生,他会把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进行医疗活动,他会不断加强对文化、社会、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解。P56

4 对普通人的建议

  我们既然能花时间去研究各种车型以最后决定买那种车,能不辞辛劳逛各种楼盘以给自己选一个合适的小区,我们也就更责无旁贷地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为自己的健康盘算,多花点时间,多托点关系,多找人询问,去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好医生! P67

5 作者对看病聪明人的建议、

   1)查看医学网站(我国明显缺少这方面的信息)

   2)大众报刊的健康文章,医院内发放的病例手册以及患者教育手册。

   3)在医院的通告栏里,也最有讲座通知。

   4)可以在网站上找到一些800电话咨询。(不乏广告部分,但是有些会涉及到一些疾病的基本知识和病人自我防治的注意点。)

6 作者概括在会诊室面对医生的那几分钟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场求职面试。因为这几分钟往往决定以后的人生,因而更要认真对待!

7 如果说医学是门并不完美的科学,那么从事医学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的重担,过程去冷暖自知的职业。医生承担着来自病人类似对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

   医生做为职业的意义,已经超越职业之外。作为一种和生命相关的特殊职业,它要求把谋生和想去,把工作和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道现在,还有人在提倡:“现在医学既非艺术也非科学,它是一种宗教。” P88

8 在2005年的一次爱卡我医生会议上,时界九十高龄的中国外科开创者裘法祖从口袋里掏出《左传》,念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解释说,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指做事,立言指做学问。他呼吁医生首先应是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好人。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病人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如果你尽了努力,病也治不好的话,病人会原谅你,医患关系就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p94

9 不平等的待遇 (shocking!! 我们每个人是属于哪个等级呢?)

   20世纪一幅德国的漫画里说:“医学是为一等病人服务的,而三等病人是为医学服务的。” p99

10 作者对媒体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健康医疗报道的看法:

   但所有和这些和健康有关的关键背景,一些跟风而上的媒体只字未提,我们读到的知识故事的一部分。

······p128

  一些媒体不畏艰难,以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操作方法,志在首先取得华语的胜利。p132

11 作者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免费体检”:

  面对免费体检,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商家会利用中老年人的弱点,大肆宣传产品如何便宜、如何高科技,中老年人常常会抵挡不住诱惑,掉进陷阱。而这时,就需要这些中老年人的下一代站出来,去帮助父母。p142

12 作者提出的药价高的原因:

   1)药价高一方面是厂家在推销时用各种方法来培养所谓的“大处方医生”。医生常常无视病人需要,而选择开价格高的药物。 p146

   2)中间流通环节:一,二,三级批发的层层盘剥,加上给医生的回扣,给医药代表的提成,一盒要从出厂到开给病人,中间的流通环节、交易主体过多,而且流通渠道混乱、零散。 p147

   3)在中国,药品定价授权给企业,很多企业的药品成本失真,价格失真。 p147

13 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最高,但你可能想不到,美国医疗体制的总体表现和公平度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到时第二。而分析导致美国医疗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平性差的原因,有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美国医疗的过分市场化。 p149

14 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

   管理自己的健康,我们需要的除了这些零碎的细节之外,还要有高于这些细节之上的理念。想经营好自己的健康,其实是一辈子的功课。只要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小常识才不是零散的,鼓励的,就事论事的保健鸡汤。聪明病人会主动寻找这些适合自己的大理念,并作为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p197

   曾经有一本很风行的书叫做《给你自己一分钟》,说的是一种理念,每天给自己一分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减轻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找到人生的动力和意义。而一个探求如何管理健康的聪明病人,他会每天给自己的身体一分钟,给身体以足够喘息和调整的机会,而不是让它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过渡使用,提早透支,最后垮掉。 p198


以上语句摘自讴歌《医事》,北京出版社。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