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医进行到底_将中医进行到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将中医进行到底 > 将中医进行到底
Tina 将中医进行到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7-05 09:07:47

将中医进行到底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经·灵枢》里说“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世界万象都是相互影响,互为表里。人体也是如此,头发、指甲、耳朵……身体外部的一切都在反映着体内的情况。

现在很多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他们只看重现代技术,过低估计了前人的智慧。他们就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总认为自己的父母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一旦自己成熟了,才发现原来父母是多么的杰出。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子孙受益了几千年,岂是现在几个人就能轻易废止的!与其高谈阔论,不如去读一读《内经》和《伤寒论》。我敢肯定只要你认真研究了中医,就一定会发现西医虽然很强大,但中医更加伟大!

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

西医是显微镜,它看得仔细真切;中医是广角镜,它的视野很宽广。西医治病靠的是技术,听诊器、血压表、X光机、CT、核磁共振……医生根据这些医疗设备检测出的结果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中医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医疗设备,只凭一个人的火眼金睛。所以,中医是一门艺术。技术靠科学的发展。艺术靠人的悟性。中医不像西医那样,胆固醇是多少就是多少,不需要你去体会,而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离开了悟性便寸步难行。一个没有音乐耳朵的人欣赏不了音乐,一个没有悟性的人一定把不准病人的脉。中医是“至精至微之道”。所以千百年来名医很少,扁鹊、华佗、张仲景,他们像莫扎特、肖邦一样稀少。

聪明人学不好中医,只有智慧的人方能成大器。如果你不是一个有慧根、有悟性的人,根本就读不懂《内经》。西医是一门技术,强调逻辑推理,强调思辨,只要人聪明就能学好。正因如此,西医人才可以批量造就,西医才能成规模。西医是一门技术,因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直接对抗疾病,它采用的是鲧治水的方法。中医是一门艺术,因为中医常常围魏救赵,四两拨千斤,它采用的是大禹治水的方法。

西医是微观科学,中医是人生哲学

《内经》说“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西医研究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人体,中医是一门哲学,是哲学就应该有哲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阴阳。阴阳是中医最最核心的东西,离开了它,中医便不存在了。《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就是因为中医抓住了阴阳,抓住了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内经·素问》开篇有一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精神内守”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有人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内经》一句救苍生。”

西医养身,中医养生

在西方,人们更注重通过饮食营养和运动健身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他们一般是借助健身器械做大量运动,与人的心理或精神因素并无直接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身”在西方更为发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还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不同的称谓,而含义大致相近,今天我们日常话语中保留下来的主要有“养生”一词。养生所谓的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所谓的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简单地说,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即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进行的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增进健康、提高快乐指数、提高生命质量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追求。 归结养生的一个总法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也就是说,在养生的时候要达到三个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形神合一就是既要注重精神调养,也要注重形体保健和锻炼;内外合一就是内求内在的安静,同时也要注意与外在的气候变化等的协调适应;动静合一是说不能光练动功不练静功,动静要合一,而且要适度。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在天成气,在地成形”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脉:肝脉弦 心脉洪 脾脉缓 肺脉浮 肾脉沉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五脏的功能是“藏”:“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六腑一定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肝属木——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筋膜,主疏泄

《素问·调经论》中说:"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说:"人卧血归于肝。"意思是肝脏具有储存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当肝脏将血液储存起来以后,会对血液的流量进行调节,根据身体的需要来改变血液的供应。当人体肝脏功能失调时,便会导致出血病症的发生,以及妇女月经减少和经闭等症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出现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无力。

肝主筋膜。筋膜,就是韧带、肌腱、筋膜和关节。筋膜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筋膜正常的屈伸运动,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

“肝应东方风木,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内合于胆”因为肝脏属木,像春天的树木,主生发。体内气机如果得不到疏泄,就称作“气闭”,会引起很多的病理变化,譬如出现水肿、瘀血、闭经等。这些情况都因气机不畅引起。“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肝开窍于目,所以春季要保肝;《素问·五常致大论》中记载:"土疏泄,苍气达。"肝主怒,肝的正常疏泄对我们的情志具有调节的作用。

肝为阴,胆为阳——中正之官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心属火——君主之官

《素问·痿论》中记载:"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为生之本,……心充脉华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耳及舌。舌乃心之苗"《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说:"诸血者,皆属于心",意思是说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具有主血脉的功能。《灵枢·邪客》中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静者寿,躁者夭"心藏神,主神明,人身三宝精、气、神,其中神就是由心主管。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故悲哀忧愁皆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肾藏精,心藏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一些补肾的食物同样也具有补心的效果,两者可以相互搭配。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皆为心火。龙眼又名桂圆,有养心安神、滋阴补血的功效。

心为阴,小肠为阳

心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舌为心之苗。心火会下移至小肠,人的内火太大就会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而小肠火大也会让心火上升,引起舌尖赤痛、口舌生疮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泄小肠火的方法来达到清心火的目的。

脾属土——仓廪之管,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素问·灵蓝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管,五味出焉"。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相当于“后勤部长”是气、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脾主升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肝藏血,心主血,脾统血。《金匮要略》中记载:"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对血液有固摄的作用。脾喜燥而恶湿,“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所以长夏时要特别注意保脾健胃。可食莲子芡实粥、山药薏苡仁粥、山楂麦芽粥。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总是从口唇上辨别脾胃的状况。唇的枯、润、泽、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实,唇纵表明脾虚,唇黄为湿热,唇红主实热,唇紫主淤,唇黑为败色,唇颤是中风的先兆,而患心脏病的人嘴唇常呈现出暗紫色和紫蓝色。

脾为阴,胃为阳

       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黄帝内经 灵枢 五味篇》:“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 灵枢 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胃主降,脾主升。两者共同起着运化升清降浊的作用。所以饮食千万不要过饱,否则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引起很多的问题。

肺属金——相傅之官,宣发肃降,主皮毛主治节

《内经》上说“肺为华盖”“相傅之官”即宰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与尊贵。肺主气,上可疏解肝经之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中之亏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天气通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把呼吸之气转化为全身的一种正气、清气而舒布到全身“肺朝百脉,主治节”。

《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有两大功能,宣发和肃降。宣发主要是通过发汗、咳嗽、流涕来表现。肃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推动肠道,排泄糟粕。可以说,肺也是调节水道的重要器官,在肺的作用下,体内的液体变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许多便秘患者并不是大便干硬,而是大便无力下行;还有人小便艰涩,需良久方出,这些都与肺不肃降有直接关系。

《素问·灵蓝秘典论》中记载:"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心脏能够对全身产生主宰的作用,而肺则能够辅助心脏,具有治节的功效。“肺为娇脏,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黄帝内经 灵枢 本神》云:“肺喜乐无极则伤魄,……皮革焦,毛悴色夭。”《易经》说肺经里流动着兑泽之气,也叫太阴湿土之气。意思是,人体肺经里弥漫的是像雾一样潮呼呼的经气,这种气息能使肺经经过的地方都能享受到雾气的滋润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肺既怕湿气又怕干燥,容易出现少痰干咳、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痰中带血、五心烦热等症状。秋燥伤肺,可饮木瓜莲子百合银耳粥。

肺为阴,大肠为阳

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内经》讲:“肠常清,人长寿;肠无渣,人无病。”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华佗在《中藏经》里说:“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肾属水——作强之官,藏精纳气,主骨生髓

“未有此身,先有两肾”说的就是母亲十月怀胎,五脏六腑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肾。肾为后天之本“作强之官”具有创造力,是生命的原动力《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意思是说肾具有储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精能够化成气,肾精所化之气就叫做肾气,肾精不足,会导致发育缓慢和早衰、性功能减退、男女不孕等疾病;肾主骨生髓:脑髓、骨髓、脊髓。“齿为骨之余”肾亏牙齿就会松动脱落,叩齿可以养肾。《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肾精足则耳聪,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会耳鸣。六味地黄丸是补肾最基础的药物。

肾为阴,膀胱为阳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府,是储藏水液的地方,膀胱气化正常了,肾的精气就足了。《内经》里说“恐伤肾”,肾脏受到了伤害就会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于是便有了屁滚尿流。肾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的蒸腾;同样,膀胱经的病变也常常会转入肾经。《内经》中说:“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风厥病就是风邪由膀胱经转入了肾经。

心包经

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组织,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膏肓。病在三焦经上容易治,一旦由三焦经转入心包经,这就叫病入膏肓,很难治疗了。

心包为阴,三焦为阳

《内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华佗在《中藏经》中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别的名词,具体指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如雾”,特点是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如沤”,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如渎”,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