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为世界将面临的巨大变革感到担忧,
那么你应该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不担忧,
那你更一定要读这本书!”
未来,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未知,所以等待。只有对极少数人来说,意味着一种迫切的驱动,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洞见。未来只属于这些人——那些在大变革来临之前就做好准备的人,甚至那些推动大变革的人。
如果你读过《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你会选择去做这后一种人,因为阅读驱动未来,你定义未来。
这本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费时八年写就的著作,可谓对人类社会最坦白、最精准、最全面、最大胆的预言。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政坛巨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获得诺贝尔奖又凭借环保纪录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人。他既曾任谷歌高级顾问,又是苹果公司的董事会成员,2013年,福布斯估计其净资产至少为3亿美元。多重身份和庞大的智囊团令其在《未来》的写作上呈现出了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的巨大优势。
在《未来》中,戈尔分六章介绍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是如何彼此交汇和互相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媒体、能源、环保、法律、伦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并指出人类如何能够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这六大板块拼组成关于未来的巨大版图,它们彼此交织、紧密关联,它们迫使你在做战略规划时必须有纵横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视野。
这本书是“话题之书”。戈尔谈业务外包、机器代劳对制造业大国的影响,谈人工智能、人机互动对服务业、人际沟通颠覆性的变革,他谈全球政治,谈美国民主的式微,谈中国大国之崛起,谈未来民主的推动者乃是中产阶级,民主的希望在互联网。作为一位前国家领导人,他也大谈国与国之间的网络战争、权力平衡和博弈较量,但他也谈社交网络、大数据时代对金融业产品定制的影响,小到手机一族的“一起孤单”他都有感言。作为多年的环保斗士,他谈到“GDP至上”则深恶痛绝,也以数据警醒,气温每上升一度,由此带来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气候难民的骚动可谓未来世界的“蝴蝶效应”……关于未来,《未来》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只谈推动这一切发生颠覆性革命的各种力量。
阅读该书时,你会发现,科技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谈到解决未来危机所能依靠的力量时,戈尔坦言:科技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答案。但同时,戈尔也表示出了一定的担忧,他认为人类会因为太过相信科技的神奇而面临新的危机。“我们有时对新科技所带来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我们必须对新科技的优点和缺点这两方面都有所重视。 科技它因为能带给我们新的力量,也会诱惑我们做出伤害自己的决定,获益于眼前却以未来为代价,对新科技的缺点未经适当思考便允许其使用,我们有时看待问题就是这样不够谨慎。”戈尔如是说。
600多页的长篇巨制,200多页的注释索引使得《未来》这本书在严谨、扎实的同时也颇给一般读者以距离感。据说,戈尔输掉大选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颇为学者风范、不够亲民的外表。这本书究竟适合谁来阅读?《卫报》明确地指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兴政治经济体,其精英阶层正需要读一读戈尔的《未来》,因为“他赞扬大众的智慧、揭露一个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真相,可为政界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是政界人士必读的好书”。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本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研究学者都不得不关注的著作。但戈尔显然不这么看。他说:“我在全球各地访问时发现,最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在精英阶层,而在普罗大众之中。”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戈尔在书中多次批判美国的精英阶层。
翻开《未来》,读者将不由自主地跟随戈尔的思路对个人、家庭、公司继而对国家和全球的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两届普利策奖得主E•O•威尔森则说:《未来》涵盖了政治政策、经济、科技和最尖锐的伦理难题,通俗流畅地告诫我们肩上担有怎样的责任。
除了强大的说服力,戈尔在该书的写作中倾注了极其积极正向的感情,他认为:“数字网络连接全世界所有国家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未来最大希望的来源。”他在前言中写道:“正如天真的乐观可以变成自我欺骗,悲观的倾向也会使我们对合理希望的依据视而不见,我们仍然有希望找到一条途径,避免和战胜摆在面前的危险。”
《未来》应该如何去读?
读思路,读美国领导人的高屋建瓴、战略眼光,读出危机更读出机遇。
读数据,基于深度研究和报导的本书,并非猜测、危言耸听、幼稚乐观主义或空想,而是致力于调查、阐释和陈述的严谨之作。
读戈尔的未尽之言,全书200多页的注释索引,将本书的内容拓展得更为深厚,读一本书等于读几百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