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光芒还在照亮谁?_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 科学的光芒还在照亮谁?
AKI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09-13 11:09:59

科学的光芒还在照亮谁?

   当年这本书卖了30万册--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依然可观,尽管它已经包装成一本"大册子"。其实我们在上历史课时应该都疑惑过:为什么中国四大发明到了西方便成了划破黑暗和愚昧的利器甚至成为侵略中国的武器,而在古代中国,鞭炮的最大用处是驱鬼避邪,罗盘则是风水先生骗吃骗喝的手段?这一切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守旧、愚蠢、懒惰、不思上进?而实际上早已经有人发出了疑问--这就是有名的"李约瑟难题"。
   在这本书里,刘运用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方法,试图解答"李约瑟难题"。刘认为,西方科学技术在17世纪后形成的近代科学技术结构,使得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加速并超过了中国。那么,为什么西方能确立近代科学技术结构,而技术发达的古代中国却不能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结构。这种结构与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是十分适应的。刘认为近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必要条件,西方正是因为具备了三个必要条件,所以才能飞速发展。反观中国,在这三个必要条件中,有两个是封建社会不具备的,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历史进程呈现出周期性振荡,没有出现向新社会结构的转化,从而彻底阻断了新科学技术结构形成的道路。这种分析方法大抵就是刘先生会被称为"科学主义分子"的最大原因吧?
   阅读之后,却可以发现,虽然作者高举着科学的旗帜,所谓的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种人文关怀--"追寻开放的科学精神并以这种精神审视科技发展和不同社会的关系",或者作者的思想会更倾向哈耶克提到的那样:"主要关心的是人类头脑的全方位发展,他们从历史或文学、艺术或法律的研究中认识到,个人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他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不受(别人)支配,而是自发的,他协助创造了一些比他或其他任何单独的头脑所能筹划的东西更伟大的事物。"
   刘整本书以中西对比的视角,步入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通过层层剖析,逐渐看清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可这,并没有带给我一种揭开谜底的快感。
    相反,我会联想到哈耶克 (F. A. Hayek) 在那本《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Studies on the Abuse of Reason)中对科学的过度权威曾发出过的警告,再看看我们当今科技"丰富"到让人不舒服的地步(语出新快报上对安猪的采访)。再看看封底的那段话:“'科学'曾经是一个具有'无上尊严'的代表着理性和进步的词汇,即使在今天,当科学的复杂性已充分展现,人们已不再简单地肯定'科学'的正当性时,'科学'的力量仍然是现代社会公共理性的一个基本来源:科学理性中蕴涵的人类尊严的力量,仍然是当今人们寄予希望的'老观念和旧思想'(韦伯语)。”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二十多年后重新阅读《让科学光芒照亮自己》并不是要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重新解答,而更在于获得某种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向后,提醒我们去想至今仍有意义的问题。
   让我们先暂时将目光从中国移开,看看德国的科学史。(请不要忘记:清朝时候,德国人汤若望为当时的统治者呈具了《时宪历》。甲午战争前已有德国顾问团在中国各地训练新式军队。国共内战时候,双方队伍中也有德国军事顾问的身影。)德国科学的兴起除了与其哲学传统和教育制度有关外,还与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相联系,而这创新身后则有着一群充满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学者、政治家。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首创,到ALTHOFF SYSTEM的形成;从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到各类FACHHOCHSCHULE和BERUFSAKADEMIE的出现;从独立研究机构到教育界和实业界的学术资助体系……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德国科学不断飞跃。可是在"科学史之父"萨顿的笔下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德国的技术专家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冷酷无情而又心甘情愿地为杀害成百万无辜的人民提供了方法。他们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达到了那样一种程度,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经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已毫无感觉。"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写到:"科学知识一再打击着人类原有的尊严,技术社会则不断改变了人类自我的形象,人类在这双重的冲击下,早已面目全非,深深陷入惶惑、惊恐中。"——这是先生的危言耸听吗?恐怕不是,真理教的猖狂、黑客的肆虐、学术界的浮躁已是最好的说明。如果我们真的让"科学技术陶醉于对个别领域的研究或精益求精,而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整体机制却尚未深入探讨。"那么科学狂人、战争狂人再度出山的日子恐怕也不远了。
    也许我们还应该回头再品味刘的"再版前言",思考一下:专业是不是已经"取代思想和大无畏怀疑的科学精神"?科学和人文真的是两个互不来往的基地?而我们究竟是拥有科学精神的现代人还是科学主义门下一走狗,还是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注意过科学的光芒?——这些对我们是不是新的难题?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科学的光芒还在照亮谁?”的回应

dydx 2011-08-22 23:45:02

貌似作者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