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拉近的世界与被疏远的距离_Alone Together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Alone Together > 被拉近的世界与被疏远的距离
禾刀 Alone Together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8-29 15:08:17

被拉近的世界与被疏远的距离

被拉近的世界与被疏远的距离

——读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

 

█禾刀

 

如果你刚刚看过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经典著作《世界是平的》,可能会突然觉得,弗里德曼描绘的这个世界确实很小。而如果你进一步联想一下现在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比如我们身边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这种变小的感觉只会更加强烈。不过,如果你再读一下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的《群体性孤独》,你可能会陡然觉得,尽管互联网将世界变得更平,尽管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将我们的足迹延伸得更远,但我们与身边人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并没有使我们彼此之间变得更亲密。

 

 本书中,雪莉•特克尔选择了两个突出样本以便深入观察人与机器、人与网络的关系,一是养老院里的老人,二是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人至老年,最渴望得到面对面的关怀,尤其是亲人的。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同时也会对新生事物新兴技术充满好奇。雪莉发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无疑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短信、邮件、社交网站、电子游戏等出现过度迷恋,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对面交流能力下降。看似满世界里充满了新兴科学技术,“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现实就是这么奇怪,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未被点破时,我们常常不以为然。一旦被拿到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会露出不敢相信的惊诧表情。曾有媒体报道,一位空巢老人好不容易盼着儿女过年回家团聚,然而,回到家里的儿女包括孙子玩的玩电脑,玩的玩手机,老人原本期待的热闹场景竟让位于这样的“各得其所”。一气之下老人掀翻了团年饭。

 

这个案例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也无法否认,现实生活中,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均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即有时间上网聊天,有时间刷微博微信,就是总给自己找理由没时间经常性地给家里的父母挂个电话,尽管如今的电话十分方便,费用也能承受;有的人在网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一旦与人交流时便卡壳,三两句平淡地乱扯后便陷入沉寂;有的人在网上可以对电脑那一端的不知名者诉尽衷肠,但就是不肯将自己的心里话与身边的人分享;有的人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巨量陌生的“低智”现象……雪莉将今天的年轻人对网络的迷恋现象用了一个十分传神的词,即“永远在线”,这些人几乎每时每刻保持自己与网络的联系,深怕漏掉一条短信,一句聊天,一个电话。

 

雪莉将网络发展带来的变化称之为“电子文化”,不过,这与传统文化形态有着太多的不同。至少传统文化寻求公众的普遍认同,而“电子文化”只是将更多人分栏式放在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之间事实上又隔着一道闭塞的心墙。传统文化可以历经时间的沉淀,“电子文化”则更像是一个勿勿的技术过客。仅仅几年前,个人门户网站、博客等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早就让位于微博、微信等“微媒体”。

 

这并非是要将科技描绘成洪水猛兽。任何事物总会存在矛盾对立的两面,科技发展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即一面造福人类社会,另一面又不可避免地会扰乱人们的传统生活。从这层意义上讲,科技特别是机器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造成的“孤独”现象,这是科技发展进步的“附产品”。

 

网络将世界变平,但我们有陷入群体性孤独症候的危险迹象。学者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他们既是现实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同时往往也是问题的破解者。就当前的群体性孤独现象,雪莉指出,“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这也就是说,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际之间增进情感的诸多交流,是机器与科技无可替代的,至少今天是这样的。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