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亲密与孤独——读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_Alone Together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Alone Together > 网络时代的亲密与孤独——读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
馆员书评组委会 Alone Together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0-14 14:10:27

网络时代的亲密与孤独——读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

作者:张美

“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雪莉•特克尔
“电视剧开始没?”在书房上网的妹妹给在客厅看电视的哥哥发了条微信。“还在广告。”哥哥很快回信。这种速度说明他正在用手机刷微信或微博,或者,浏览网页。妹妹忙着上网,没时间站起来走出去问,不过却很勤快地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如果是正在看电视,“刷朋友圈”这个习惯会出现在广告间隙里。几分钟前刚刚结束晚饭,饭后大家坐在沙发上,始终想聊天的老人慢慢习惯了孩子们埋头看手机而默不作声;同学聚会和朋友婚礼上,大家虽同聚一桌,用不了多久便开始埋头看手机;每天上下班的公交上,几乎人人都在埋头看手机……这样的景象并不少见。不用说,手机或电脑已占用了大家原本可以更多的交流时间或交流的可能,不管陌生与否。这便是日渐盛行的“低头族”样本。人与人之间看似缺乏联系,彼此面前的电子设备却让各自与世界互联。
 谁都不会否认科技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网络科技?它给了我们什么?当我们在低头刷朋友圈的时候,或是埋头享受互联网便利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时候,我读到了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读到了本文开头那句震撼人心的叩问。
雪莉•特克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有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之称。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本书是她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之成果。这是一本描写细致入微的社科类书籍,全书除了前沿部分,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观察;第二部分是人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描写。理性的文字下,是作者对人类情感需求的深切关注。
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科技的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步伐,同时不断增长出各种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当依靠人本身无法满足的时候,我们通过宠物、玩具等介质来代替。当然,电子科技早已染指其中并不断更新以适应人类需求。“空巢”老人与独生子女,像是生活类机器人发展依赖的最大群体。两类最易引发孤独的群体与机器人之间当然地产生了亲密关系。因为对象一方为“机器”,所以视此种关系为“新型”。“新型”的亲密关系,靠谱吗?毕竟人还是生存在人类社会啊。特别是儿童,在机器人陪伴下长大的儿童,心智的发展是否受影响?早在科技发展之初,作者就有了这样警醒的思考。
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从“有生命的电子宠物——拓麻歌子”开始,发现从饲养电子宠物中感受到“生命”的儿童,因为“付出过爱,也感受到爱的回报”而肯定电子宠物的积极作用。当电子宠物“死去”时,孩子们也会因为“生命”消失而悲从中来。这有利于孩子感情与爱心的培养。升级版的“菲比”更形象化些,而且能说英语,儿童在与其互动中能产生“悲悯之心”;更进步的“爱宝”,因为“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想法的能力”而胜任儿童成长期的玩伴;“真宝”能让孩子们感到人类最宝贵的情感之一——忠诚;而“凯斯麦特”更绝,“拥有一套情感系统,知道在交谈中怎样应对自如,并与人建立亲切感。”它会关爱孩子们,倾听孩子的苦闷,这无疑会让孩子们与其建立真实的情感关系,而非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最后的“帕罗”,则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机器人。它“最具治疗性”:能“倾听”老人的诉说,栩栩如生的样子能给老人带来的快乐,也因为它要照料,让老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当然,更高级的“凯斯麦特”,无论从形象还是与人互动所产生的反应,最接近“人”。电子机器人顺应人的需求而发展,因为能够投人所好,所以被老人与小孩所依赖。与其说其模仿人,倒不如说是人本身渴望从“虚拟”回到“现实”。
当然,上述机器人也因具备其他功能而被应用在成年人群体。被设计的机器人,从最初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情感,情感设计逐步接近人的需求,力求这种新型的亲密关系最大限度地解决人们的孤独。解决了陪伴问题的机器人,并不妨碍与之互动的人正常的心智发育和情感交流,甚至因其几乎完美而有更胜于人的美好。但人毕竟是有缺陷的,习惯了机器人的单纯与美好的人,能否重新适应现实中的人的缺陷与复杂,则是作者在本文的实验中始终探讨并极力验证的问题。
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标题中的主语变化,神奇地将本书第二部分内容的重心放在“孤独”。称此种孤独为“新型的”,是指人们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热闹后回归现实的感受。是的,第二部分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被记录的具体事例,发生在我们共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从对手机的充份依赖开始,无时不刻地发讯息、打电话、发邮件、上facebook聊天,到沉迷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我们是如此亲密,然而回归现实却又如此独孤:
当我们低头刷朋友圈的时候,无数的点赞与评论回复,热闹非凡,但事实上始终只有自己——“我们是孤单的,但是收到的信号却告诉我们,我们是同在的”;皮特照顾着两个孩子,但他无时不刻都在看他的手机,因为他用化身和一位“女士”恋爱,甚至与对方谈婚论嫁,可孩子们时不时的哭喊声又将他一阵阵地从心驰神往的世界里拉回现实;“人们去休假时,腾出的只是时间,但没有卸下责任”。是的,移动设备使我们的上司和同事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找到我们,假期,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假期,假如真想过个“离线假期”,责任感又会让你时不时地接上电源查看消息;不断兴起的cosplay,足以说明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中的风靡程度,因为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虚拟世界真能过一辈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有些在现实中失意的人,可以从游戏中获得满足”,但最终因为需要工作等原因还得面对现实;一名高中生曾在网上写下自己吸毒的忏悔经历,之后便改过自新。但多年后他在应聘工作时,准雇主找出他曾经的“忏悔书”,让他后悔莫及。虽然时过境迁,但他曾留在网络上的东西永远都在,因为“那些东西一旦传了上去,要想再删除就晚了”;网络世界可以让人随心所欲,但“这里一切都被记录,你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事要小心”;在微信微博的互动中因为冲动而说出的话或心情不好而发泄的情绪,过一会就会后悔,但为时已晚,因为“它就在那里,代表着最差的你”;对此,我们开始养成“边写边思考的习惯”;对此,“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管制对达到一个完美的自我是有作用的。”
终于,年轻人感觉网络聊天的表演很累人。“他们已经厌倦了,渴望靠近真实的感觉。他们越来越喜欢面对面地聊天或是短信,越来越怀念那些正逐渐消逝的美好事物。‘独一无二的关注’真好!在他们心里,手机和网络世界不是可以逃离的另一个‵瓦尔登湖′。”
从手机短信、到收发邮件、再到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直到发现网络世界并非我们期待的乌托邦世界,最后渴望回归真实,作者清晰的思路,像是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一般,被实验的事例与心理分析交替进行,充分且理性地说明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不断转换的人是何等矛盾与纠结。然而结合本书第一部分,作者的意图并不难懂,那就是:科技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非让人类沉迷。这也正好回应了前文开头部分的叩问:“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群体性孤独》以学术般的真实和内涵吸引了我。然而,想要一口气读完它并不容易。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使熟悉的场景不断重现,非故事性的学术语言,理性且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数度走神。然而又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时代让我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我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强烈的共鸣。作为心理学家,作者亦亲身体验网络化生活,在我们沉醉于网络世界并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她理性且警醒地发出了疑问,并做出力所能及的研究与对策。其对人与科技的情感关系观察之微、思考之深,令人敬佩与感动。本书面市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数字时代,雪莉•特克尔还在继续。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去打开书本阅读吧!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