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能写好读书笔记_美国货币史 1867—1960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 还是没能写好读书笔记
竹直梅孤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0-06 23:10:13

还是没能写好读书笔记

如果把知识分为已知和未知两类的话,人唯一能采取的途径只是已知到未知,已知到已知是多此一举,未知到未知和未知到已知则都是荒谬了,而所谓已知一定是和“过去”无法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所有学科在研究的,无外乎是历史。
从学经济的一本教材就接触到了这本书,还记得曼昆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关于大萧条的章节,并且给出的评语是“有趣的书”。很多年后,才明白“interesting”其实是个很意思很多的词。
**************关于读书的分割线******************
在读书过程中,特别是最近读书的时候,一个强烈的感觉是阅读速度的显著下降。想了想,觉得类似于常常有人提到的“把书读厚”和“把书读薄”,对我而言这种空间上的薄厚不如时间的快慢来得真切。
越读越慢,因为读书的时候走神越来越多了,所谓功夫在书外,从一拿到这书开始,就在思考应该怎么“对待”这本书,是作为一本经济史关注这中间的事实,还是作为一本理论著作把这近一百年的货币起伏当作弗里德曼对自己理论的案例去学习“正宗”的货币主义思想。在读里面的内容时,也总会时不时的联想到日本,中国经济史的类似例子。比如联储对银行放贷的“道义规劝”就和日本大藏省的“恳谈”制度颇为类似,然后就进一步联想起每节课都穿裙子的老师~~跑题了,咳咳,此外,也是注释很多的文章,很多分析也正藏在注释里以保持内容的流畅,所以盯着一条注释就能看半天,想明白了回头看正文又不知道之前接到哪~~总结一下的话,还是看书太少,所以很多东西还是全新的,对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也远远不够。想必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读书速度能提高点吧。
**************关于内容的分割线**********************
在绪论和最后的结语中,对全书的内容和分析结论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首先,选取了1867年作为分析开始的时点是由于这一年是美国货币存量估计值行形成连续序列的最早时点。而如果要和小说一样为全书的叙述梳理一个脉络的话,个人认为可以从货币的外生变动和管理两方面着眼,前者以黄金的氰化法和两次大战为代表,后者则基本围绕着联储的成立及其行为和权责的变化展开。
93年中,社会,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谓纵人间白发,剑胆成灰。全书正文11段,将93年划分为9个时期,即1867-1878、1879-1897、1898-1914、1914-1921、1922-1929、1929-1933、1934-1941、1939-1948、1948-1960,新政和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均单辟一章专门论述。
分析指标上,由于数据来源的问题,作者使用的概念与现今货币银行学使用的指标大同然而小异,比如由于没有CPI这一概念,作者使用的是所谓“批发物价指数”,对影响货币存量的相关指标,作者使用的主要是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通货比率和高能货币存量。其中前者恰为今日所谓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因而其增减造成的影响与存款准备金率恰好相反,在阅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而存款-通货比率现在关注的人则相对较少。事实上,该比值对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总量的影响都很大。
此外,在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了联储的各种政策工具的演变,今日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其实当年只是作为各分行的盈利性经营开始的啊~~~
本书之所以被称作货币主义的代表作,一个重要原因无疑是在结语中极其强调货币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比对货币存量与经济增长,作者指出,在考察时间段内的四次重大经济危机中,货币存量严重下降占三次,并以流行病学的类比突出了货币对经济的重要意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在大萧条的分析中,作者运用假设实验的方法,指出货币存量严重下降使得一次温和的衰退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关于杂感的分割线************************
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应该好好写篇读书笔记,不然以后一定会把里面写了什么忘光的,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果然很灵,在我还没读完的时候就已经把前面的忘光了~~
所以没办法再仔细的记录对每个时代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做了什么分析,从绿钞银元到金本位到二战后,只能依稀记得两次大战的物价都是在战后才大幅提高的这样的基本事实。那就随便记点杂感和没搞清楚的东西吧:
毫无疑问,美联储是作者关注的重点所在,特别是作为金融中心而对现代金融体系有着深刻认识的纽约储备银行和相对落后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公开市场委员会之间的权力转移过程。在大萧条的部分作者使用了大量联储工作人员的日记及会议记录将这一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harrison,young等人为啥在下一章就突然消失了,直到战后联储的个体成员才又一次登场~~~
读经济史类文献的一个通病是在长时段中会逐渐对数字产生审美疲劳,比如全书中多次说:“在我们所记录的这个时期内,也仅有几次的货币存量下降幅度超过了这一水平”“自18**年以来,这是货币流通速度首次下降”,一个近似的比喻是海浪和潮汐,对于沙滩上的沙子或者寄居蟹来说,每个海浪都是不同的,但是对一个远远的陌生人,鼓浪屿之波无论何时都是一样的声音。每个经济周期的扩张和衰退对当时的人们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同次贷危机中的华尔街雇员,但是几十年上百年后人们看的时候恐怕要麻木或者淡然得多,如同今日我读到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好了,就扯这么多吧,在读这本书的同时读了《秋叶原刑警》《欢迎加入NHK》以及重温《猫眼三姐妹》《城市猎人》《海贼王》(正好这个月连续四次休刊)数遍,三国杀若干局,打了上百次秘籍攒了一千多个大天使通了变态英雄无敌三关卡一次。下一本书争取好好写写读书笔记。

展开全文
有用 9 无用 3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还是没能写好读书笔记”的回应

黑色金属 2013-01-18 21:52:07

可以交流读书心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