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货币这个牛鼻子_货币的教训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货币的教训 > 抓住货币这个牛鼻子
治壹 货币的教训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09 22:03:22

抓住货币这个牛鼻子

通货膨胀说到底还是一种货币现象。尽管在爆发时总表现为一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叫做结构性通胀,但根子还是货币发多了。其实货币发出去后在社会上的流通本来就不是均匀的,什么热就追什么,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就需要结构性的措施来应对,这是不行的。因为把这里摁下去了,另一半可能又鼓起来了。结构性特征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在发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结构性,在收的时候也会同样表现出结构性,所以根本还是控制总量。 中国的货币从90年代中央银行法实施后,就切段了财政向央行透支的可能。如果说以前的通胀是政府花钱冲动下的主动超发,那么这之后则主要表现为为稳定汇率来带来的被动超发。因为,这之后央行被赋予了稳定汇率的职责。为稳定汇率,在全球贸易中只要有一美元进入中国,央行就要付出8元人民币进行对冲。结果是汇率稳定了,但由于央行动用的基础货币来对冲的,所以等于向市场释放了流动性。尽管央行有通过准备金率、央票等手段不断回收流行性,但中国每年巨大的净出口或贸易顺差,使得央行的对冲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国内通胀压力的根本原因。可为什么必须要保持汇率稳定呢?道理很简单,便于国际贸易,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 中国有没有办法既稳住汇率又保持币值的稳定。办法还是有的,但不是盯住美元或回归金本位的固定汇率思路,因为那是守不住的。作者认为如果把稳定汇率的职责交给财政部,用国家财政收入,收税也好,国债也好,央企利润也好,用这部分已经流到经济中的钱去对冲,而不是动用基础货币就能实现两个目标的同时达到。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政府很多其他的开销可能就要大幅削减了。所以基本不现实。根本来看,还是目标定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固守那个汇率,在经济学上是行不通的。 其实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通胀压力并不都是很大的,特别是08年以前的十年,汇率导致的被动超发机制依然存在,但通胀并没有起来。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段时间我们刚刚参与国际贸易,顺差的额度没有那么大。二是国内货币深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原来是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很多东西是不用钱或不允许交易的,那么就部分领域放宽后,就会吸收掉很大一部分的超发货币。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