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几个月后才来写的书评。
现在正好是在考虑个人职业转型的时期,个人、企业的定位有相似之处,都要符合经济原理,所以梳理书中思路的同时也用来指导职业规划了。
这段时间最常想起的是第六章中提出的四个象限。纵坐标为乐观/悲观,横坐标为明确/未知。第一象限乐观未知,第二乐观明确(远见),第三悲观明确,第四悲观未知。在作者看来,60年代以前的美国属于第二,当今美国属于第一,中国属于第三,欧洲属于第四。初读时甚是震惊,自以为中国无论明确或是未知的属性,一定是乐观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日子一天天变好。读完发现他对乐观的解读和传统的乐天精神并不一样,而这种新的解读也甚是合理。
第四象限悲观且不相信未来可以被规划,因此采取被动的策略。等待坏事情发生后做出应对,不去“未雨绸缪”。但也因为这样的消极无序,更容易陷入衰退。
第三象限更像是几年之前的中国。虽然生活越过越好,但人们心底仍有过去饥饿带来的忧虑和不安,生怕动荡使得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如马云这样中国企业家领袖一直在讲寒冬将至,让大家做好艰苦的斗争准备。最直接的表现是前些年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近些年的资产海外转移。
第一象限的代表是当今的美国,大家依然乐观,高消费低储蓄,但虚无主义占有重要地位,很少人有明确的目标。科幻小说相对式微。精英们的努力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我的优秀,金钱成为了一种目的,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因为这样可以随时改变策略。企业更在乎流程改良而不是技术革新,提高现有系统的运作效率。上市公司只能关注下一个季度的财务表现,不敢提出五年十年的路线图。大家相信社会的自由分子运动是最合理的状态(像是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或是社会学版进化论),先进的公司、个体、制度会自动被市场筛选出来。但跟优化算法的结果一样,获得的局部最优并不是全局最优。社会的最优也并不是个体的最优。Peter Thiel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对待未来不能用概率,而应该用微积分。个体并没有无数个分身去探索所有的机会并等待市场筛选,无目的应激性为不能获得好的发展。当今的我处于第一和第四象限之间,相信发展会越来越好,但底气不足,心底仍藏着恐惧,所以过得小心翼翼。并且没有一个对未来鲜明的想法,不管是好是坏都没有明确的准备,更愿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第二象限则是Peter Thiel的理想社会。60年代之前的美国有着明确的方向,为其大家计划缜密,工作仔细。黑格尔、马克思也有着这样的哲学系统。钱是达成未来目标的手段, Elon Musk对Tesla的规划是很好的例子。他第一步通过做跑车来吸引最忠实敏感的用户来进入市场建立名声,第二步通过高端车获得较高额利润来进行充电站和工厂的基建扩大成产力,第三步进入中端量产车大规模占领市场。从第二步开始就用车上的大量传感器收集数据为自动驾驶做铺垫。之后还有与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的融合等等。Space X更是被他定下了远大的战略。现今企业界领袖,没有几个敢于公开地把计划定得如此宏大长远并成体系的。Tesla经常对非核心员工、供货商甚至投资者不友好,但在其核心发展方向走得很坚定。怪不得当年这两个Paypal大佬能谈到一起。当今中国社会有意识地开始从第三进入第一象限,从“悲观”变成“乐观”,对未来的预期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走向“中国模式价值输出”。与这种价值导向同时出现的,是大城市成长的九零后这第一代没有受过苦的人,他们乐观自信,自然而然进入第二(一)象限。
这一理论最让我叹服的是Peter Thiel用自己的逻辑把他见到的世界进行了归纳组建,形成的体系能有指导性意义。
不管是政治家、企业领导者(CEO)、技术领导者(CTO)、项目产品领导者(PM)、个体都需要一个能指导未来行为的愿景。精益创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成为策略、生存的手段,但不应该成为战略。也能理解作者在2016大选期间表现的立场,现今美国政府在向只提供保险而不协调复杂问题的方向前进,他希望回到投资基建提供机会而不是保障的时代。
我对自己的不满便源于现今盲目(无远见)的生活,想学想做些什么,却像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目标有:做产品架构,但不明确:没有远见地去把自己放在架构师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让产品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架构师或者CTO不是要成为一切技术问题的专家,而是能理解各方的需求、动力和局限并加以协调,能将现有的技术解构重建以达到结构最优,能为不成型但又前景的技术铺路。比如我知道热力学上会受到更大的挑战,那现在就要开始建立其数学模型,开发控制方法。比如我知道陶瓷部分是结构设计的瓶颈,那就需要引导开发团队扩充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其实废话这么多,完全可以用“做人做事要有目标”一句话来解决。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不能给予我动力。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这个四象限的理论更成体系,更容易让我理解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因此也更有推动力。知道要把自己从第一四之间推向第二。每个人的思想体系不同,这个说法正巧合我用便是了。
书中还有其它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说他提出幂次法则意味着头名优势让公司之间的差别让公司内部角色的差别相形见绌。加入一个发展迅速的一流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比如竞争只会消灭利润,只有垄断才能创造利润。市场的“目的”是消灭利润,但企业的目的是制造垄断。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是垄断的特征,占领利基市场并推广是产生垄断的方式。
比如科技的错误四条(一、玩增量安全路线;二、试错,而不是计划未来;三、玩竞争游戏;四、不注重销售)
书中还有着不少充满着哲学智慧的闪光点。相比最近看的其它书籍,Peter Thiel更加形而上,他会强调最重要的几个思想体系,比较少说创业的行事方法。
这篇文章有比较系统的读书笔记,需要快速回顾的时候可以一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