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书笔记_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 >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书笔记
埋埋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29 11:03:25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书笔记

 以后的读书笔记都争取记录两个部分,浅心得和硬笔记。浅心得是指读书后的整体感受,可以是对与书籍的整体评价,也可以是无关书本内容的胡思乱想;硬笔记则是书本内容中更多的知识点,是自己觉得记忆下来后对整体知识结构有帮助的干货,但可能由于零散记录而看起来不成体系。
浅心得:
王健是达拉斯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之前一直在微博上面关注,后来买了这本实体书籍。但看完全书,还是用的Kindle电子版,因为都是利用睡前、地铁里的碎片时间。以后可能先看kindle再买实体书的情况会非常普遍了。
看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讲货币政策的诸多影响梳理的非常清晰,也可能因为本书的定位本来就是一本知识普及读本的原因吧。但最鲜明的对比,在于看完本书后接着读刘yuhui的书,那就一个崩溃。之前看刘的书籍,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不能理解。现在觉得中国的经济学家,就不能好好说人话么!每一篇研究报告总得说的高深莫测,一个可能蕴含了3、4个传导过程的逻辑,一句话想当然的带过。
本书将货币政策的目的、方法、传导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说的非常通熟易懂。如通胀和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目的,而资产价格和汇率(也是一种资产价格)则不是主要目的。如方法可能是直接投放货币总量,也可能是调控短端利率,但如果陷入流动性陷阱,则可能需要量化宽松和扭曲操作等等。再如传导过程非常复杂,从基础货币到M2再到通胀和经济,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必然的,所有不能一味给政策的好坏直接定性。
接下来,可能得赶紧把《极简欧洲史》的笔记整理出来,然后看奇葩书《人类简史》。本书的后续,找找书柜里面攒的那么多金融方面的传记吧。

硬笔记:
联邦储备局网站是 www. federalreserve. gov,储备银行的结尾是org,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可以在上图看见地区联储的分部,东北部多一些,每个钞票上面印有1A,2B等字样,可以区别出是那个联储发行的。
最重要的来了,最高的决策机构是7个储备局的执行委员和12个联储银行的主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会议是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议息会议。
联储主席与执行委员都有相应的任命流程与机制,且两者错开,都需要总统与国会的同意。
联储银行的主席提名由董事会完成,董事会成员多为该地区的主要企业CEO与校长等。但需要储备局确认才能上任。
联储银行董事会有9名成员,分为ABC三类,A为3名来自美联储的会员银行,B和C来自其他行业和公共部门。A和B都有会员银行推举产生,C由联邦储备局任命。
联邦储备银行股东持有的股票不能公开转让,或者出售,也不能对美联储利润进行分红,美联储每年按照6%的固定利率发放利息。(这也太高了吧,真假?)
联邦储备法案规定,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就是其股东。

美国存款类机构分成两类:全国性银行和州内银行。区别在于,全国性银行注册在财政部下面的货币管理办公室,如花旗。通过州立银行注册成立的是州内银行。
全国性银行必须成为会员银行,接受货币管理办公室的监管。州立银行可以自己选择是否愿意成为会员银行,如果是,则接受美联储监管。如果不是,则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
成为会员的好处在于,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美联储可以提供紧急贷款。

高盛银行是高盛公司旗下的一个银行,是在纽约州设立的州立银行。此外,高盛集团在08年前属于证券类公司,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08年为了接受紧急救助,改成了银行持股公司后才能接受美联储的监管。

美联储每年将大部分利息收入(200亿美元)上交财政部,给股东的只有十几亿。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具有四个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各类市场机构提供清算等金融服务。
联储的三个主要货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OMO,折扣贷款窗口(Discount Window)和储备金率(RRR)
在公开市场会议上投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的升降。
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为7名执行委员和5名储备银行主席。前面提到的12名联储主席,每次有5名参加公开市场委员会。其中纽约联储终身制,其余的分片区轮流。

美联储每年有8次公开市场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具体日期在联储网站上提前一年公布。
公开市场会议上,伯南克鼓励所有人发言,而格林斯潘期间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发言。所有人的投票权是一样权重的。
基本没有出现过6:6平的结果,因为方案都是经过充分讨论了的。

定制和执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最大化就业和物价稳定。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联储的通胀目标大致拟定在2%,上下一个百分点,即在1%-3%波动。

作者之所以不认可金本位,主要原因有三点:
1、金本位下,通缩会非常普遍(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增加家庭和企业的还债负担。
2、黄金价格短期波动非常大,不利于实体经济;
3、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发生挤兑或者流动性危机时,金本位约束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重点来了,储备金不足的银行可以向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进行短期贷款,补足准备金。市场上这种金融机构间为满足储备金需求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被称为联邦储备利率。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在评价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时,使用一个时期的均值,而不是每天的准备金余额。

联邦拆借利率是银行间的贷款利率,不是美联储向银行贷款的利率。多数情况下,美联储不直接向银行放贷,而是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债券调节货币总量。

公开市场委员会设立了联邦基金利率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直到将市场利率调节至目标利率。

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短期利率-长期利率--1、降低利率可以促进消费与投资;2、低利率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资产是一个支撑。3此外还影响汇率
但这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导致逻辑受阻甚至是反向的结果。

2000年之前美联储主要调控货币发行量,如M1和M2。此后逐步转向调控联邦基准利率,相当于跳过了数量,直接定位价格。

折扣贷款窗口类似于国内的MLF、SLF等操作,均需要质押物。但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愿意找美联储贷款,原因有两点:
1、贷款利率比联邦基准利率高;
2、如果谁要找美联储借钱,市场会担心该机构出现问题,导致融资困难,反而得不偿失。
后来,危机时大家都硬着头皮不借钱,美联储想了个办法,找几个大行一起贷款,避免了信心危机。

调整储备金率的权利属于联邦储备局,而不是公开市场委员会,所以使用也比较少。

大萧条经济学的两点教训:1、必须要有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2、面对危机,央行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避免通货紧缩。
美联储当时的两个错误,1、金本位限制了货币投放的能力,居民赎回反而降低了货币投放量;2货币投放量减少进而太高了利率,进一步压制了消费与投资,经济进一步恶化,导致需要居民进一步囤积资金。形成恶性循环。

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在80年代虽然提高了联邦基准利率,但名义利率依然低于通胀,导致实际利率还在下行,加剧了通货膨胀。
后来的30年,美国纠正失误,通胀保持在2%,失业率在5.5%波动。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名义利率下降至9,经济继续恶化,则没有办法通过调节利率刺激经济了。
如果通胀下行,名义利率已经到0,通胀继续下行,则实际利率上升,抑制需求,导致通胀进一步下跌,进入流动性陷进。日本就是这个例子。
发达国际的实际利率保持在4%,通胀保持在2%是一个比较合适稳态的结构。

量化宽松:当短期利率无法引导下行时,直接通过购买长期债券,直接引导长期利率下行。相当于跳过了短期利率引导长期利率这个传导机制。
量化宽松的一个后果,就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表

扭曲操作(Operational Twist)美联储宣布卖出4000亿美元3年期以下债券,然后买入等量的长期(6年至30年)债券。
扭曲操作不会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表,但问题在于短期债券是有限的。2012年6月份,美联储进行第二轮267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至此短期债券基本卖完。

基础货币----M2----通胀,每一个传导都不是必然的结果,影响因素太多,所以不能得出,基础货币大量投放,所以必然导致通胀,这样似是而非的结论。

新产生的市场往往会绕过各种机构的监管,形成影子银行,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这些风险一旦暴露,美联储还是要像稳定银行一样稳定这些新兴市场。
这个结论和中国目前现状非常类似。

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前10年的货币乘数,长期以来大概保持8的水平。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打汇率战的手段么?
1、汇率只是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副产品,而非量化宽松的目的;
2、汇率会受到很多影响,08-09年美国经济危机,美元作为避险资产反而在升值,欧债危机以来13年以来,美元也在升值。量化宽松解释不过去。
3、还受到预期的影响

伦敦银行间美元贷款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差,可以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上美元相对的稀缺性。

美元对于中国的通胀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传导途径:1、如果美元进入中国,由于中国采用固定汇率制,所以央行必须超发货币;2、大量美元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进而对中国输入通胀。

上图可以显示09年M2猛增不是因为外汇占款形成的。?

日本量化宽松的问题。日本量化宽松力度比美国还要大,其目的依然不是货币贬值,而是为了解决短端利率为0后无法刺激经济的问题,直接通过降低长端利率而刺激经济。但是否真的有用呢,是个问题。
如果过去30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是货币政策的问题,则量化宽松会非常有用。但更多分析认为,问题在于结构性失衡,劳动力市场不灵活,大企业低效率,占用大量资源,导致经济不景气。如果这样,量化宽松只能是给日本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2005年美元大幅贬值后,欧元得到更多国家认可,06年之后中国开始用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了欧元资产。

希腊政府债务超过GDP100%,09年赤字占到GDP14%。

欧债危机的两个启示:1、欧元区平时缺少有效监督和约束成员国日常开支的机制;2、遇到危机时,缺少最后贷款人机制;
欧元是一种最为极端的固定汇率机制:可以理解为所有国家货币汇率都是1:1,但统一汇率的前提是经济周期保持一致。但欧元区各国显然不符合这个前提。

大萧条时期这么长,因为是两个叠加的经济衰退。1、29-33年第一次深度经济危机,是由于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导致;2、37-38年罗斯福政府迫于减轻政府赤字的压力消减开支,而美联储担心通货膨胀也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同时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刚刚企稳的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美联储还有一个重要经验是需要加强沟通,尽量避免由于大家对政策的不理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波动。

包括伯南克本人的诸多研究成果显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应该考虑股票等资产的价格,因为他们认为央行无法利用利率政策这一工具同时完成两个任务:既要稳定通胀和实体经济的波动,又要稳定金融市场价格。
笔者的论文也发现,如果美国通过利率来稳定汇率,美国的通货膨胀和GDP的波动会明显加剧。

《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了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之前,美国全国性银行由财政部的货币管理办公室监管,但这些机构的母公司-银行控股公司却由美联储监管。多个监管机构会成立了金融市场稳定监督委员会,加强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定期评估哪些机构属于大到不能倒,如果一定认定,则这些机构也必须由美联储进行监管。

94年和97年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国家的对外债务基本都由美元等外币计价。一旦出现提兑,美元无法充当全球的央行,则这些地区出现问题。
目前IMF作为国际上的最后贷款人有明显的问题,因为平时它无法监督全球的金融机构。

为了对抗金融危机,现在各国都开始学习中国提高外汇储备。这样的话,亚洲国家的存款就会上升,美国的对外负债就会提高。

有一个媒体经常容易错误理解的地方,即各种建议央行拿外汇储备做各类投资,实质上外汇储备不是央行的钱,而是央行的负债,客户随时有可能把美元提走,所以资产必须具备良好流动性。

但过高的外汇储备确实存在不划算的问题。例如宝洁投资1000万美元在国内,兑换后的人民币一年利润率可能可以达到20%,而央行收到这笔美元后投资美国国债,收益率只能达到2%。

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因为出口企业赚到美元后,不能随意投资海外市场。为什么中国进行资本管制呢,因为是中国目前的固定汇率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一个国家一次最多有两个,不可能获得三个。
美国选择的是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放弃了固定汇率;
中国选择了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放弃了资本自由流动;
欧元区选择了固定汇率和自由资本流动,但放弃了独立货币政策,各个国家把货币政策都交给了欧央行。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时机还不太成熟,原因有两点:
1、根据贸易顺差来判断人民币是否达到均衡水平是没有根据的;
2、如果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过早开放资本市场会导致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破坏。


1791年 费城成立第一国民银行,只能存续20年。但1、他可以经营存贷款,2、他的70%的股权属于欧洲投资者。1811年国会没有批准他继续经营。
1812年 再次成立美国第二银行,还是20年,但遭到州立银行的强烈反对,1836年被迫关闭。

期间持续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
1907年 摩根成功阻止一场
1907年 起草《奥尔德里奇计划》,但遭到很多人反对。
1913年 《联邦储备法案》出台,将联邦储备局作为联邦政府机构,但12个联邦储备银行被定性为私人部门的非营利性机构。
1913年 一战即将爆发,美国内部担心外资提兑黄金,财政部长麦卡阿杜甚至考虑放弃金本位。最后考虑到信誉问题,没有放弃金本位,而是采取了资本管制。
1914年7月 美国股票交易所停止交易,12月份才开始恢复交易。
1914年 对内,麦卡阿杜允许银行用其他资产抵押给财政部,发行货币,实质上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1914年11月16日 美联储架构正式形成。
1931年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此后通缩结束,经济开始恢复。
1933年 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终止了美元和黄金的兑换。
1933年 美联储禁止银行向活期账户支付利息,从而催生了短期货币基金市场。
1944年 《黄金储备法案》不许居民进行黄金交易和拥有。但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还可以进行黄金交易,而且固定价格在35美元每盎司,这是国家之间的金本位,其实也容易发生挤兑风险。
70年代 金融机构通过短期货币基金的形式绕开了上面的法律限制。
1971年 尼克松宣布美国不再维持美元和黄金之间的35美元的交易价格,彻底放弃金本位。
1974年 福特总统签署法律,宣布居民可以拥有黄金。
1994年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4年6月到2006年7月 美联储17次加息,把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至5.25%,但长期利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继续下降。格林斯潘称之谓难解之谜。
2007年12月到2010年3月 美联储利用折扣窗口向传统银行投放了1-3个月紧急贷款,最高峰时大概5000亿美元。
2008年 美国财政部宣布从美元稳定基金拿出500亿美元用来担保短期货币基金1美元的市场价格。
2008年10月 美联储开启商业票据注资工具(CPFF),最高时达到3500亿。
2008年11月 QE1:联储购买6000亿MBS
2009年3月 继续购买1.25万亿MBS和2000亿机构债券和3000亿长期国债。
2009年 美联储启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即所谓量化宽松。
2010年11月 QE2:继续购买6000亿长期国债,当时主要考虑的是通货紧缩。
2011年9月 美联储宣布卖出4000亿美元3年期以下债券,然后买入等量的长期(6年至30年)债券。
2011年下半年 QE3:开放式量化宽松,宣布每个月购买400亿MBS,直到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令人满意的复苏。当时主要担心的是房地产行业复苏较慢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2011年 放开了禁止向活期账户支付利息的限制。
2012年6月 美联储进行第二轮267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至此短期债券基本卖完。
2012年12月份 美联储宣布在购买400亿MBS的基础上,再追加450亿长期政府债券。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