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制度红利的日本与中国_失去的二十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失去的二十年 > 等待制度红利的日本与中国
呼吸 失去的二十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7-12 10:07:48

等待制度红利的日本与中国

这篇书评前两天写过,可回头豆瓣大老爷给吃掉了,等了一周多也不见,忿忿不平,决心再写一遍。
-----------------分割线-------------------------------------
       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在北方的一个闭塞小镇上读小学初中,从仅能接触到的《读者》《知音》类杂志以及为数不多的“有见识”的青年老师的道听途书中,我知道了日本经济在战后创造了奇迹,日本人民勤劳智慧科技领先中国一百年,中国只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永世不得翻身,却浑然不知那时日本正经历着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阵痛,以及随后的二十年经济停滞。而正是这二十年,中国完成了94年的分税制改革扛过了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98年把房地产定位支柱产业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在狂飙突进中超越日本实现了又一个奇迹。
       而在狂飙突进了二十年后,中国经济好像也开始显露疲态,过去动辄两位数的GDP增长必然不可持续,可未来何去何从,究竟是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公知经济学家预言的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的逐个破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如国师林毅夫先生所言能继续二十年的高增长,众说纷纭。在这一切未明前途待卜的时刻,大家把视线投向日本审视日本这二十年的停滞就显得顺理成章。
      我读池田信夫的这本《失去的二十年》,最有趣的体验不是回溯日本的路径进而得出中国终将重蹈日本覆辙的结论(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身就是不严谨的),而是欣喜的看到——积重难返的日本,与疲态初现的中国,都在等待制度红利。
      这本书,可以拿来做一本不错的宏观经济学入门,池田信夫以日本的经济现状作为血肉,背后的筋骨是清晰而简明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一二三章提纲挈领,陈述日本二十年的经济停滞,并进一步阐明这个停滞不是短周期的产出缺口问题,而是长周期的潜在增长率的下移(第三章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反思做得很好)。写到这里,作者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做了分解——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
       如果在完成了前三章的提纲挈领之后,作者能够就以上“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做一个条分缕析的梳理,那这本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可惜四五六章作者的财经记者意识流毛病又犯了,这三章里谈了公司治理结构、谈了创新精神、谈了资本对实业的支持...林林总总看似什么都谈,可其实是缺少逻辑主线的。等到了七八九章作者思路终于清楚了,可遗憾的是用了三章却只谈了一个问题——日本的雇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在作者眼里,雇佣制度俨然成了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潜在增长率的下移,作者对资本和劳动这两个要素基本没花什么心思,四到九章,混乱也好清晰也罢,谈的其实都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归结到底在作者看来,要想提高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资本效率劳动效率技术效率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制度上的改进,即所谓的制度红利。
       以上。

       今天我们反思中国目前的困境,大家在谈的也是税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甚至进一步的正志制度改革,也都是在等待制度红利。
       谈到这里,不禁要想在这场等待制度红利的竞争中,究竟是日本能够起死回生还是中国能够一鼓作气彻底把日本甩在身后。在这个问题上,我看好后者。而之于日本,在猪一样的队友安倍晋三的带领下,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二十年的停滞之后的又一场崩落。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