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各国如何筹款_金融之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金融之王 > 战争中各国如何筹款
小马 金融之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2-02 14:12:52

战争中各国如何筹款

整理自本书

对战争的理解
(1914年8月份)尽管柏林、巴黎和伦敦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歇斯底里的人群,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异样的、不现实的气息。没有人完全理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打仗究竟是为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希望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尽管敌对双方的士兵都在摩拳擦掌,但每个人都不想拖泥带水,都希望可以让对方死得痛快些。将军们还向士兵许诺说,他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人们认为战争的长度取决于国库的支持力,凯恩斯向朋友们宣称自己“敢肯定战争的持续时间将不会超过一年”,因为到那时能用来支持战争的流动资金将消耗殆尽。
”欧洲的金融家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陆正一步步滑向战争深渊,欧洲信用体系逐渐崩溃,世界股票市场关门大吉,金本位摇摇欲坠,但他们却依然抱有幻想,认为全球商业所遭受的干扰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回归到正常的贸易状态。很少有人想到,他们目前所遭受的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是长期而严重的。“
”这些专家们似乎已经忘记,在战争中首先遭到破坏的不仅仅是真相,还包括稳健的财政体系。在上个世纪的历次战争中,比如拿破仑战争或美国内战,没有一场战争仅仅是因为黄金不足而罢战。在这些战争中,交战双方不惜动用一切资源——税收、借款、大规模印制纸币来筹集战争款项,到最后拼个你死我活。“


筹款的主要方式
“虽然各国筹集战争费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其中的原理是相通的。如果仅仅通过税收方式筹集战款,税率势必高得与没收财产无异,因而也是不可行的。有鉴于此,没有一个国家尝试过这种做法,税收只占所筹资金的很小一部分。实际上,交战双方主要通过借款筹集费用。一旦再也找不到新的借款渠道,它们就会依赖一种几乎和战争本身一样古老的技术——通货膨胀。但是,它们制造通货膨胀的方式与中世纪的国王有所不同。国王要么削减金币或银币的重量,要么发行由便宜合金铸造的硬币,致使货币贬值。而现在的参战国政府则求助于中央银行,通过复杂的会计处理掩饰真相。此时,中央银行就会摒弃它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原则——“以黄金为基础发行货币”,而改为简单地印票子。 ”

各国的情况

英国

拥有审慎财政的悠久历史,采取了最负责任的财政政策。

战争花销
4年的战争,政府花在战争上的开销多达430亿美元,其中包括支援给比较贫穷的欧洲盟国110亿美元的贷款(主要是法国和俄国)。

筹款方式
1.增加税收筹集到了90 亿美元,约占总金额的20%;
2.向国内和美国长期借款筹集到了270 亿美元;
3.其余的款项是从银行借来的,其中以英格兰银行的数额最大。

结果
4 年内英国流通中的货币量翻了一番,商品价格也随之翻了一番。 ”


法国

最不负责任的。
法国人对征税采取如此强硬的抵抗态度——哪怕是政府对财产状况的一个小小调查,也会被视为是对他们“私人生活最神圣而不可侵犯之处”的非正当介入,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战争花销
法国政府为战争共花费了300亿美元。

筹款方式
1.税收。直到1916 年国家财政体系面临崩溃时才痛下决心增税。为应付战争开支,法国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所募集到的款项在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
2.以节俭著称的法国中产阶级,他们购买了150 亿美元的政府债券;
3.外国政府,尤其是英美政府,他们亲眼目睹了法国正在承受着世界大战的煎熬,向法国政府提供了100 亿美元的贷款。
4.留下的巨大缺口由法国政府通过增发纸币来填补。

结果 流通的货币量在法国增加了两倍。


德国

德国支撑战争的战略主要依靠于围绕在德皇身边的那些人,他们相信战争不会持续很久,德意志帝国必将取得大胜,战争结束之后将由战败国支付战争费用。
缺乏英国那样完善而成熟的金融市场,缺少法国那样节俭 而富有的中产阶级,在大西洋两岸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借给它大量资金,因此德国只能严重地依赖于通货膨胀。

战争花销
德国政府为战争花费了470亿美元。

战争筹款
1.仅有1/10是通过税收的方式募集到的。
2.通货膨胀。

结果 流通的货币量在德国增加了三倍


其他的
【有时体制很荒谬】
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的所有职位中,只有行长和副行长是全职的,在这两个职位任职的董事需要暂时放下其他职务。理事会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实际上是被期望在担任两年副行长之后再做两年行长。因此,在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担任英格兰银行行长的人并不意味着具备什么特殊能力,而仅仅表明他具有相当显赫的家世和极好的耐性,可以长寿,生意盈利颇丰且合伙人同意其离职4 年。当时的任期仅仅为一年,也很少被延长。在任期的最后,退休的行长会再度成为一名普通的理事会成员,直到他去世或年迈体衰之时。
按照白芝浩的说法,这种安排使伦敦金融业的稳定性,甚至整个世界都掌控在“一个狡诈的执行官、一个由太过年轻而盲目自大的群体所组成的董事会、一个论资排辈、成员老迈的委员会”手中。这种做事方式有点蹊跷,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理解——英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事实上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界,竟被这样一群业余人士操控着,他们都有更喜欢的事情要做,而只是把掌舵英格兰银行看做是应尽的公民义务。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