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具的美德_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 作為工具的美德
書評之亂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09 12:06:40

作為工具的美德

By 書評之亂

如果生活果真如世外桃源那樣,怡然自樂到忘卻時間,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或者如古人夢想中的大同世界那樣,大道通行,人際沒有絲毫隔閡,講信修睦,天下為公;亦或馬恩所編織的“共產”未來那樣,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也許人與人之間的誠實,早就會成為社會的常態,尤人類呼吸與心跳,尤自然之日升日落、潮漲潮退。

2009年,瑞奇•熱維斯(Ricky Gervais)身兼導演、編劇、主演的喜劇電影《謊言的誕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講的就是一個不知謊言為何物的世界。但是,與桃花源、大同、共產世界不同,電影裏設定的世界,人們照常工作、生活,甚至失業、失戀、窮困潦倒。然而,突然有一天,男主角馬克走投無路後,冥冥中被點化,隨便編了個謊,使自己銀行賬戶上的錢增加了,以“拯救世界”為由輕松獲得艷遇,一路過關斬將幾乎成為另一個“救世主”。

以謊言為工具,馬克做起無本買賣,使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最大化。可是,有沒有人想過以誠實或者各種美德為工具,在純化自我心靈的同時,讓個人、集體達到和諧與美滿,甚至使整個社會逐步邁向大同?熊秉元教授的新書《解釋的工具》或許為大家提供了這種可能。

沒錯,美德是個人的修養與本分,是公認的道德應然狀態。如果美德被當成人際交往時可以利用的資產,或者過於突出美德的“功能性”內涵,的確會與其初始含義有所距離。但是稍稍轉化一下視角,則依然可以在以美德自我完美的同時,達到美德的“功能性”實然。

熊教授曾在《道德情操小論》一文中提到:誠實這種德性,表面上看是一種高貴純真的美德,其實是萬物之靈的人物,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一種工具,具有功能性的內涵,是人們寸趨吉避兇、自求多福的因應之道。誠實是如此,人們的其它德性,包括正直勤勞、節儉堅毅、溫順婉約等,也是如此。

在現代社會,個人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必會或主動或被動地處在各種不同的群體之中,在學校裏是學生的一員,工作當中是所在單位的一分子,生病時是醫院裏的眾多病號之一,到了退休回家頤養天年的時候,也會統統被歸為“銀發”一族。人與周遭的環境如此切近,因此不管何時何地,個人在向美德靠近、克服自身缺點的同時,外在的環境也會有許多因應之變。

“作為工具的美德”的前提是求得自身的提高,是美德之因;“以美德為工具”則是以利益的獲得為前提,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作為經濟學家的熊秉元教授,在《解釋的工具》一書裏,似乎更加看重的是“以美德為工具”之後的利益獲得,以為“得到美名的人,可以在人際交往上,享有較好的待遇”,似乎是有些天真了。跟正人君子講美德,大家還能客氣一下,若是跟獨夫民賊講美德,那就是與虎謀皮。

而且,熊教授還如弗洛伊德依賴“利比多”一樣,以“成本”作為工具解釋一切,實在是可怕。他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退一步海闊天空”“吃虧就是占便宜”“小不忍則亂大謀”“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大德不逾閑”等等古代的民俗民諺都是在強調某種成本效益結構。可是,學富五車的熊教授不會不知道,中國古代還有“知其不可而為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等等“非成本效益”典故。而且,人的本性是貪生怕死的,但是為什麽有將士奔赴前線抗日;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的,但是為什麽會有大批義工組織扶貧幫困;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但是為什麽非典時期會有眾多醫生冒著生命危險醫治非典病患,為什麽汶川地震時會有舍命保護學生的老師,為什麽戰爭前線會有追求新聞真相的戰地記者?

這些“為什麽”似乎都不能被簡單甚至懶惰的“成本分析法”解釋清楚,卻能被美德、職業道德詮釋得淋漓盡致。美德,在客觀上屬於工具,可以對社會的殘缺有所補益,但是絕對不能因此而忽略其作為個體精神的修養、錘煉乃至升華。

【約稿轉載、請直接豆郵】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