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_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 读后感
果果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4-20 14:04:00

读后感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读感

(一)作者简介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1921年生人,2005年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着作有:《冲突的战略》、《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等。

他的主要贡献:如果说纳什对于博弈论的贡献在于其“非合作博弈论”为博弈论带来重大理论突破的话,那谢林则是将博弈论真正推向了应用和大众的视野,并为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他本人研究的领域是以军事战略和军备控制为主,并涉及了能源问题、种族隔离制度、犯罪行为到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

(二)本书的中心思想

该书主要是通过分析种种社会现象中隐含的个体的动机以及造成的事实,来说明个体动机和个体行为(即微观动机)与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觉得本书主要讲了,人与人之间、与环境之间不断博弈,互相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现象是有共性的,所以可以用模型或行为模式来分析;但又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行为模式能够涵盖所有的社会现象,所以书中就以多个模型来分析。

(三)几个模型

一、自动调温器模型

书中讲的例子是:“在一个贫穷国家进行婴儿麻疹疫苗接种。一开始这个项目进行的挺顺利;当地的麻疹疾病非常严重,母亲都不顾路途遥远,带着孩子来注射疫苗。很快,多数婴儿都注射了疫苗,未接种疫苗的婴儿数量很少,没形成流行性疾病。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那个地区没出现麻疹病人,而同时,许多新生的婴儿不再接种疫苗。之后爆发了一次流行性麻疹,有的孩子死了,吓坏了的母亲再次纷纷带着孩子们来接种疫苗。一年以后这场疾病又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母亲们也不再带着孩子们来接种了,再过一年以后,又有一群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再次带来新一轮疾病的流行。”

这类具有循环性行为特征的模型在现实中很常见,比如,大人爱喝酒,小孩爱吃巧克力,总是要到吃不下为止。当人们在发觉已经吃饱了的时候,往往已经吃得太多了。再比如,一个国家在与别的国家军备竞赛中,发现自己缺乏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才,于是会相应的资助絮叨旨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项目。因为大学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至少要在6年后才能在这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中初步体现出效果。而政府不会只培养一届毕业生,至少会培养6年。在6年以后,学生越来越多,超过了政府所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才,调整过度,从而产生副效应。

小结:在了解到这些存在时间差的现象后,我们作为个体,应该“自觉”去调整(有时候,我们就是处于被动“接招”的位置)。如吃饭吃到8分饱即可;对于国家制定政策,就应该考虑到政策实施的周期性、滞后性对其效果的影响,如果等过热或过冷才调整,就已经有负效应了。

二、临界质量模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先:

    在最后一节课上,当老师收拾起讲义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些学生出于义务、礼貌或者感激,犹犹豫豫地开始鼓掌。这时如果鼓掌的人数足够多,可能会引起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如果最初的掌声很少,也不够坚决,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会变成难看的无声。除了最后几节课,平时老师们会发现,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最后几分钟,如果继续不停地讲课的话,学生们开始七倒八歪,有的开始收拾书包,有的甚至试探性的站起来,只等多数人开始离开,他们就会一拥而出。

这类行为就是“临界质量”。这个概念是社会学家从原子弹有关的核物理工程学中借用来的。原指使裂变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持链式反应所需的最少裂变物质的质量。任意一个原子反应堆或原子弹中,必须有一个最小数值的裂变性物质,以使压缩状态下所产生的系列反应能够持续下去。一旦某个活动量超出特定的最小值,这种活动就能自动持续进行下去。就像火柴一点着,它就会燃烧下去一样。

再比如在商场,可能某个摊位,一上午一个人也没有,而如果去2个人站在那里,就能引来一群人,马上人气上扬。再或者“过马路”:在五道口的十字路口,一些人非常敏捷地在交通灯下穿过车流,而更多的人则在那里犹豫,她们也想一拥而过,但是如果人数不够,没人愿意去冒险。人们站在那里左顾右盼——她们不是在看路口交通如何,而是在看其他行人!到了一定时候,一些人认为聚集过马路的人数已经足够多了,她们就会加入进去,使它扩大,从而让那些仍然在等候观望的人也会觉得足够安全而加入进来。很快,即使是最胆小的行人也会加入到人群中去,这时司机别无选择,只有停下来等行人通过。但是在人流稀少的十字路口,因为等待观望的行人不多,少数人冒险冲过路口时,通常会回头张望,看有没有人跟在她们后面;但是过街的行人太少,不足以改变路口的交通,也不足以使后面等待的行人一拥而上,因此,那些冒险的行人往往不得不又退回到路边来。(这种情况也存在一种“从众”或“罪不责众”的心理)

小结:一两个人坚持,当达到一个数量或比率的临界点时,很容易会带动起一群人来参与。“流行”就是这么来的。

三、次品模型

  次品模型是源于乔治·阿克洛夫(第33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于1970年发表了《次品市场》。文中描述了,在一个市场中如果卖方掌握了比买方更有利的信息,他就可以掩盖产品的真相,以次充好,淘汰劣质商品,将优质商品留在市场上,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即“良币驱逐劣币”。比如在旧车市场上,卖方对车况肯定比买方清楚得多,买方则只能从车的表面情况来判断。这样卖方与买方处于信息非对称的状况,卖方具有信息优势,而买方则处于“劣势选择”地位。所以买车人只能按市场平均价格来支付,因而质量较低的二手车相对于质量较高的二手车有了价格优势。结果本想售出较高质量的二手车车主发现市场价格偏低而退出市场,而较低质量的二手车留了下来。退出的较高质量的二手车越多,市场上留下的较低质量的二手车的比例越大,买方愿买的价格就越低。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市场上只剩下较低质量的二手车。此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这种市场失真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了次品。

推广到社会学中,凡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次品模型”就会存在。例如在领导与职员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领导不可能总是和职员呆在一起,所以他并不知道谁能干、谁做的好,他只能从与职员的谈话中来了解,这谈话的水分就大了去了,自然是说的好、表达的好的职员,领导认为其优秀了。

小结:信息是很重要的!对与我们个体来说,应该多与人沟通,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自己带来损失。对于市场来说,中介机构会分这杯羹,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四、公地模型

公地模型源于美国学者哈丁在1968年提出的“公地悲剧”——假设一牧场是一村庄的共同财产,向每位村民的牲畜开放。那么,只要对于每位村民们来说,在这里放牧有利可图,他们就都会无限制地到这里放牧。因为对于个人来说,他不增加牲畜来这里放牧,别人也会这么做的,对于公共牧场来说,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毁灭。

    公地模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小了说,比如原来的那种一次3块钱的洗澡方式,一般都是能洗多久就洗多久,一个澡往往要洗上个把小时,有一种要把这3块钱洗回来的心态。往大了说,如在公用水域倾倒污水、在公共石油层开采石油、在公海捕鲸等行为,甚至于将地球和地球上的资源比为一个公共养殖场,人类在其中过度繁殖等现象。这些行为对个体来说,也许是无害或有利可图,但对于集体来说,成本就很大了。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将其市场化、私人化,权责统一,以加强对人的外在约束。其次,作为个体,如果每个人都进行自我约束,那么整体福利就会提高。比如,都不要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等等,为后代造福。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读后感”的回应

果果 2009-05-14 21:20:42

恩,信息很重要,还有学科为 信息经济学 呢

打碎你家玻璃 2009-05-13 22:57:32

大众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很大。但是很少的精英才真正了解事件的内幕,老百姓只看重的是对他的关注度,而关注度是可以被议程设置控制的。
这样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是很重要的!对与我们个体来说,应该多与人沟通,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自己带来损失。
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建立不同社会群体的有效沟通。以及群体对外部信息的有效沟通。
而对于市场来说,全面的市场信息才能制定出比较理性的决策,减少损失,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所以,我觉得,博弈论还是一个信息的沟通问题。但是是怎样的我却不清楚。有待了解。

果果 2009-05-12 22:32:42

我对媒介 尤其是媒体最大的感触是, 存在内幕。一样的结果,过程或理由却出入很大,报道出来的和实际发生过程不符

打碎你家玻璃 2009-05-10 12:40:53

现在社会的人几乎都是从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中认识世界的,不可能完全客观理性地做出决策,因为大众媒介在议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