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一堆故事_对冲基金风云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对冲基金风云录 > 很有意思的一堆故事
小林酱 对冲基金风云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28 20:03:42

很有意思的一堆故事

百度百科这样介绍《对冲基金风云录》的作者巴顿·比格斯:“巴顿·比格斯,在美国整个投资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几乎可与索罗斯、朱利安等一班金融大鳄匹敌。身为大摩的首席战略官时,他的一句评论足以引发华尔街乃至全球投资者的震动,而作为对冲基金界的“老兵”,他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比投资界中多数的见闻都丰富有吸引力。”而这本《对冲基金风云录》确实好看,就像一本故事书,像小品而不是历史,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故事,每一章的故事互相独立,看起来很轻松不费劲。尤其对我这种尚未在金融圈混过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能让我了解华尔街的文化。

    苦逼的基金从业者
    一开始,作者讲述了一个酒会,告诉你美国的对冲基金界(或者整个金融界)的风气。酒会上的打哈哈,要么就是拉客户,要么就是放话,给自己看多的证券说好话,或者给自己打算做空的证券说坏话。而整个美国,由于资金不断进入,导致证券的资本回报率越来越低,对冲基金是越来越不好做。业绩占前20%的基金在未来5年还能维持前20%的概率不到一半,每年有1000只基金启动,又有1000只基金退出,像极了现在的中国——跟风、扎堆、产能过剩。美国的热钱热起来,跟中国当时的创业热差不多,这也有好处,创业者至少能拿到更多的钱,但对于投资人来说,回报率下降了。
    而基金从业者没法和个人投资者一样灵活。如果你是价值投资的拥趸,你就明白“耐心”是怎样一种可贵的品质。巴菲特可能只用20%-40%的钱来建仓,在没有好机会的时候,他宁可换成现金放着,一放就是大半年,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个人投资者,给自己打工,就是这么爽。
    但基金就不一样了,你要面对官僚主义的公司、吹牛逼的战略部,以及啥都不懂还瞎逼逼的客户、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大家都注重你的短期业绩,更加啥都不懂还爱瞎逼逼的就是媒体,过段时间就要给基金“评级”一下,于是客户们更加短视,一旦业绩下降就要抽身,但做投资谁不知道,业绩下降是常态。连芒格都有好几年的苦逼期,他5年中有连续4年的业绩是落后于大盘的,但拉长了13年来看,他的业绩超过大盘指数4倍!但在这个短视、缺乏包容的行业,人们普遍缺乏耐心。
    于是,有抱负的年轻人们怒了,他们愤然离职,建立起了自己的基金。
    最后他们发现有些东西依然避免不了——你没有了满脑肠肥的老板、官僚主义的公司和吹牛逼的战略部,但你依然有啥都不懂还瞎逼逼的客户、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在美国,对冲基金的表现还是比大盘要好的,但客户总觉得不论熊市牛市你都有义务为他赚钱,否则就撤资。基金业的创业者们,需要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所以,最后牛逼的从业者,都是狂躁症患者,这是被逼出来的。

    人算不如天算
    有些事情的发生让你不得不相信“命”的存在,在西方咱有一个更科学的词汇来描述:黑天鹅。
    作者是比较倾向于价值投资的,所以有一次,他看空石油,基本面的所有分析都预示着石油要下跌。当然跟众多基金的故事一样,你总要忍受这样的折磨:奇怪,我认为石油就是被高估了,可,怎么它还在涨呢?
    短视的客户、短视的媒体、短视的合伙人……各方压力就来了。就在他们等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石油终于下跌后,当月,“黑天鹅”来了:美国刮起了一阵飓风,导致墨西哥湾的离岸石油设备停转,油价上升已成定局。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倒不是纯粹地抱怨,能从困难中学习是强者的本能。他说,这件事的教训就是不要有“实证性偏执”心态,说白了就是脑袋自动过滤,寻找的所谓证据都是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看空石油,你说找的所有信息都是看空石油的,看多的,就自动被你脑袋忽略。后来他们就懂得买进一些期权来对冲风险。
    索罗斯是个很牛逼的人,他每天都能让自己的观念清零,能在这一秒马上否认自己上一秒的看法——不固守任何策略,保持开放的心,永远客观,是投资者必备的品质。
    “灾难骤至的可能性永远存在,无论向上还是向下,市场都容易走火入魔。”

    趋势投资者(或者说,炒短线的)的通常下场
    有个人叫吉姆,是个趋势投资者(专门追涨杀跌的短线投机客),他是所有短线炒家的画像:在牛市,确实能赚不少,然后他就真以为自己是股神了,后来熊市来了,他发现自己的方法不行了。
    炒家再怎么神,总要经历大起大落大波动,第一年赚45%,第二年65%,然后第三年大跌55%……后来吉姆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试图去进行价值投资,后来发现价值投资者是天生的——他就是如此浮躁、爱冒险,价值投资显得很无趣。
    于是,吉姆又赶上网络股的热潮,又是大赚一笔,大概85%吧,此时他左拥右抱,出入高端会所,第二年又大跌75%……
    还有戴夫,在书里,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变节者,最后投靠了趋势投资。你能想象这种大波动:大盘上涨30%,他上涨56%,赚了一大笔后,熊市到来,虽然没有全军覆没,但也吃了亏,有时候他会追随各种概念,好比中国的“互联网+”什么的,然后吹捧一些屁都没有,只会吹牛逼的股票(比如余佳文之流)。随着风向转向价值投资,他的客户也纷纷撤资,因为实在受不了他的大波动。然而作者对于戴夫是非常钦佩的,至少他敢于承认自己是个投机者。
    对此,价值投资者们是很开心的,正是吉姆和戴夫的存在,才给了他们机会。

    在基金领域创业很不容易
    基金就是这样,一开始,你要保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头几个月,不亏钱就万幸,后面盈利了,客人就高兴。如果你波动太大,正如前文所说,客人会马上撤资。不懂投资之道的顾客,总觉得赢钱才是必然的,甚至每天都要你能赢钱。
    所以,一个基金经理,要有能把别人的钱当自己的钱一样投资的心态,不管顾客说什么,该怎样怎样——但这很难。“水位线”制度,就是今年亏损了的话,你就拿不到提成,要把亏损都填平了才能拿到提成的制度,也在让基金业变得短视。如果我这只基金掉到水位线以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关掉,重启另一只基金,省的我还要为客户继续打工。
    在巨大利益、压力的推动下,基金的短视不可避免,短视的顾客,导致短视的基金。投资人也是,不好你就退,好了你就进,结果导致很多人是“低卖高买”。事实上,对冲基金总体上产生的价值是很大的,但投资者的所得却不成比例。
    但是,任何投资家都是在失败与亏损中学习的,作者也是亲身体验了熊市中的低流动性,明白了杠杆的危险和止损的必要性。如果真想成为投资家,就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另外,一些心理素质层面的东西,比你的投资技巧重要得多:厚脸皮,不在乎各方压力,有耐心,不该投的时候不要投,哪怕月底会有短视的顾客对你叽叽歪歪。

    不要爱上你的基金
    基金有个“首年现象”,那就是第一年表现很好,后面就不行了。这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很多投资者一开始在选择投资组合的时候是很用心的,经过谨慎分析和深思熟虑,最后定下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在那个当下,或许确实是最好的决策。
    但人总有一种思维惰性,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形势悄然变化,你去年、前年设计的那个投资组合不一定好用,于是,你会觉得想买又不够理想,想卖又觉得便宜,幻想你当初精心选择的投资组合总有一天还会翻身。
    基金不知道你爱它,它也不会因为你的诚意和情感给你回报。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拿不准形势的时候,清空股票,然后跑到云南丽江好好放松一下,什么都不管,过个一星期,回来,重新开始挑选组合。

    日本产生了大萧条,而美国为何没有?
    固定资产价格上涨,会引发人们投机的欲望。泡沫有两种,一种是不好的,另一种是很不好的。美国经历过科技股泡沫,但好在科技其实是能产生生产力的。比如互联网,再怎么泡沫,但互联网毕竟改变了世界。
    日本呢?泡沫产生于不能创造生产力的领域,比如字画、房地产。
    看看现在的中国,触目惊心!房地产、比特币、艺术品等没有生产力的东西,被人大量投机。而日本的银行却急于给这些东西融资买单。泡沫破灭,日本的银行背上沉重的包袱,日本经济从此一片萧条。中国也在重蹈日本覆辙,但中国与日本不一样的是国家对于经济调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日本,大家自己判断吧。

    集体智慧=个人智慧+集体昏聩
    群氓不仅出现于全社会,哪怕一个决策群体依然。疯狂总是群体的必然,在个人则是偶然。记得当当网总裁俞瑜说过“办公司不是办民主”,我的经验是:不能同意更多。
    所以在公司里不能做民主决策,“谋可寡而不可众”,在声称民主的美国,他们的公司恰恰实行的是CEO责任制。作者建议,开会的时候应该请一些不合群、意见不同的人进来,有些人不必非得参加会议。
    对于合伙人多的,可以将基金分开管理,各自决策,可以互相讨论,并对结果负责,但不要插手
    对于投资决策,更不可能通过投票来决定。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不要对投资决策叽叽歪歪,找到合适的交易员,信任他,够了。
    说起这些,我想起很多朋友的公司,他们的管理,持续地在犯着这些错误,当然,这里就不吐槽了。
   
    以上就是鄙人记录的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要点,具体的,还是推荐各位亲自读读这本书。
——————————

本篇书评,将由本人原作者,发表至公众号:白鹭读书会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很有意思的一堆故事”的回应

小林酱 2017-03-28 20:26:50

本篇书评,将由本人原作者,发表至公众号:白鹭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