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自[南方周末]中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自由贸易推手——访中国问题专家、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_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 转摘自[南方周末]中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自由贸易推手——访中国问题专家、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
格致出版社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1-04 15:11:41

转摘自[南方周末]中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自由贸易推手——访中国问题专家、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韦黎兵 发自上海
2009-10-28 22:26:42
 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6617
■中国反危机的措施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比重,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美国通过了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这是一种倒退。未来10年、15年,中国也许会变成自由贸易的主要推动者。
■到底是白宫还是国会对对华经济政策有领导地位?现在看,国会似乎更有影响。这令我很担心。
■周一、三、五的时候美国在批评中国,周二、四、六的时候美国又要求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帮助美国。这怎么可以呢?国内政治的需要,可能会导致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失控。
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G. Rawski)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经济和历史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他为世界银行撰写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是世界银行第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报告。
2000年,罗斯基发表的题为《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学术论文,提出中国1997年至2000年GDP增长的上限为百分之二点几,远低于官方的百分之七点多。这个质疑让他为中国人所熟悉。
虽然罗斯基论文引起的“中国崩溃论”破产,但他用中国运输、发电、能耗等增长率指标,与GDP增长率相互印照的学术研究方法,此后为中国政府、学界和普通人所学习掌握。
新中国60周年大庆之际,罗斯基组织主编的《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在中国出版。在他看来,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时代积累的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渐进式改革道路,而且中国模式难以复制。
除了中国农村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以外,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也很难被其他国家效仿。
近日,本报记者在上海专访了罗斯基。
反危机措施将加深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南方周末:在经济危机中,各国政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在扩张政府开支,包括通过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扩张,来进行反危机的操作,因此危机的烈度目前看上去没那么大,中国甚至出现了相对明显的经济复苏。
但长期看,中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大量增加和国企的扩张,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对未来经济增长会产生更大的威胁,您对这个怎么评价?
罗斯基: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情况下,有效的政策就是好政策。现在主要的任务是避免经济崩溃,长期看目前的措施会有代价,但不能成为我们批评的理由。这就像处在战争状态的政府一样,什么能解决问题,他就采取什么措施。如果我是决策者,我也会有同样的措施。
中国经济已经重新开始加速,衰退的时间很短。中国政府反危机的措施反应很快,力度很大,把衰退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反观美国,就远没有中国这样的政策力度和反应速度,这里面美国政治制度上的原因很多。
长期看,中美两国应对危机措施的成本都会比较高。
中国反危机的措施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比重,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中国中西部国有经济的比重太大,私有经济的比重太小,现在这个情况更厉害了。
另外,中国的银行必须得到约束。理论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应该商业化,放款前应该对客户的商业计划进行详细的调查。但年初以来,他们放贷的规模是去年的三倍。我知道,这么短时间内,他们没有能力把调查能力提高三倍的。所以,中国的银行坏账肯定会大幅度增加。
美国存在同样的问题。危机前,美国的财政平衡就已经很糟糕了,现在更差。
我不知道将来谁会在什么时间来改变这种状况,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后面的成本我们必须付。
南方周末:如果危机应对中,中国经济结构问题更严重,会不会有一天会遏制中国经济增长呢?
罗斯基:是的。很明显,短期增长与长期目标会有矛盾,这将继续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就试图挑战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提高消费的比重,这是他们很明显的公开做法,但成效并不明显。解决结构问题,如同很多国内外批评者说的,已经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执行的政策了。
如果未来美国经济增长很低,美国消费增长很低,对中国出口增长有多大影响,这是个很难估量的问题,我没法说。但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沿海的地方政府还是会追求出口的。
南方周末:中国这轮经济增长中,尤其反危机措施中,出现了明显的“国进民退”的局面,这代表一种趋势吗?
罗斯基:大企业融资能力强,政府也支持国企,加之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也特别大,因此出现了这种局面。还有,中国支持国企和大企业的金融制度,对此也推波助澜。
这种局面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最大。中国政府不断提高国企职工收入,但却把利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这在客观上将促进国企用资本替代人力,提高资本密集程度。从统计数字上看,最近15年,新增就业的主要贡献是私营企业,但中国的金融制度却对私营企业支持很少。
现在中国政府非常注意就业问题,但他们对阻碍就业的这种情况却没什么反应,让我很疑惑。
南方周末:中国几年前出现“民工荒”,我们在长三角一带也发现,企业主大规模地在用机器替代工资日益高涨的工人,国企提高资本密集度,在中国新增劳动力供应渐趋减少的情况下,是否也是顺应趋势而为呢?
罗斯基:几年前我去珠三角就听到他们说缺工。但我看到的情况是,在过去10年中,剔除通货膨胀,他们给工人的实际工资没有增长。
所以,一方面看上去可能是新增劳动力供应下降了,另一方面是在中国免除农业税之后,因为工资太低,很多农民宁愿回家,也不愿去工厂干活。因此,我觉得缺工并不是真正的短缺。
谁主导美对华经济政策,白宫还是国会?
南方周末:这次金融经济危机让很多人对自由市场的信念产生怀疑,您觉得这个影响大吗?如同刚刚发生的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会影响到中美贸易吗?
罗斯基:所谓“自由市场”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美国很多人说需要自由市场经济,认为政府在破坏自由市场。实际上,在复杂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必须有政府来管理市场。
当然,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干预有好有坏,因此中国、美国政府都应扩大好的管理,减少坏的管理。
但问题是谁来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美国的金融管理明显很差,但现在危机过去一年多了,我们都做了什么呢?美国政府有没有撤销或者改组坏的管理机构呢?没有!现在美国金融管理比去年更好吗?我们不能这么说。
实际上很难改变管理制度,权力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他们的管理对老百姓造成的成本很高很高,但对自己的成本是零。
但危机是否就使美国老百姓怀疑自由市场经济呢?美国老百姓很矛盾。现在很多人资产下降,失业率升高了6%,但他们不知道这是谁的责任,也不知道该由谁来保护他们。美国人不大喜欢政府来管他们,但他们也怕市场经济,要靠政府来保护他们。
比如美国现在正在争论的“医改”。国会有很多争论,但美国老百姓的态度还不清楚。老百姓怕高额的医疗费,但也怕政府来管,他们怀疑政府能不能管好这个事情。
南方周末:那么中美贸易和世界自由贸易呢?
罗斯基:二战以后国际市场是不断扩大,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支持自由贸易。克林顿下台后,美国政府和国会里的民主党越来越怀疑自由贸易的优越性。奥巴马对国际贸易的态度也让人怀疑。
比如美国政府与韩国和南美有自由贸易协定,但奥巴马却没有继续把条约转给国会批准,而且还通过了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这是一种倒退。未来10年、15年,中国也许会变成自由贸易的主要推动者。
美国如果听之任之,对自由贸易继续是这样的政策,对中国绝非好事。也许,奥巴马上台8个月以来,有战争、经济危机、医改等一些列问题,他还没有时间制定一个对国际贸易的系统政策。
南方周末:美国以及各国对中国的贸易歧视和限制,会不会升级为世界范围的贸易战呢?
罗斯基:很可能,假设中国说我们不要你的市场、主要依靠内需的话。10年前,中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就非常强硬。
现在美国国会讨论能源政策时,有人建议如果别国没有实行保护环境的政策,美国就提高关税。如果通过这类建议,贸易摩擦就会扩大。
问题是到底是白宫还是国会对对华经济政策有领导地位?现在看,国会似乎更有影响。这令我很担心。
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可能失控
南方周末:经济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提高了,这会对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罗斯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提高很快。这次危机的结果之一,就是世界上主要的会议,包括对金融、安全、气候环境等各方面的会议,都必须有中国参加才有代表性。在未来没有金融经济危机的时候,局面也会延续下去。
相对于别的国家,中国经济本来就是好的。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分量的提高,在技术、外交、军事等各方面,中国的影响都会扩大。比如林毅夫,就变成了世界银行的副行长。世界银行和IMF的领导以前都是美国单方面决定的,这种局面也都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改变。
南方周末:现在很多人在怀疑,随着中国力量的新崛起,中国也许会走类似一战二战前德国那样的路,会与老牌世界霸主美国产生激烈冲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罗斯基:我看中美两国利益没有根本的冲突。中国领导人非常了解中国经济也是要靠世界经济来支撑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更具体地描述了世界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对国际关系的根本态度是没有主义,有问题中国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我不是说中国不会动用军队,如果谈判失败,他们也会动用军队。
如果美国做好准备,应该能避免这种大的军事冲突。
南方周末:美国有这种准备吗?
罗斯基:美国的对华政策还没有长远规划。从克林顿到布什到奥巴马,外交政策的重心还放在欧洲和中东,他们并没有亲自掌握对华政策,只有像轰炸中国驻南使馆、撞机这类大事时,总统才注意并亲自掌握对华政策。奥巴马的对华关系顾问虽有很大名声,但他们是没有领导力的,包括奥巴马。
日常情况下,美国对华政策的权力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利益集团。有人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有人关注中国环保问题或者工会问题。在佐利克是副国务卿的时候他掌握对华关系,但后来鲍尔森任财政部长后,财政部又成了对华关系的主导人。
希拉里在访问北京的时候,说中美两国关系非常重要,不能让小事——我理解就是如人权、环境等——影响大局,这个我非常赞同。
但实际上,周一、三、五的时候美国在批评中国,周二、四、六的时候美国又要求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帮助美国。这怎么可以呢?我希望奥巴马能避免这种内部冲突。
但是,国内政治的需要,可能会导致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失控,不能完全根据美国的利益来处理。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一样,对外政策是服务于国内政治的,奥巴马也一样。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