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经济转型困惑 王延蛟 2009-11-13_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 [转]中国经济转型困惑 王延蛟 2009-11-13
格致出版社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2-03 13:12:04

[转]中国经济转型困惑 王延蛟 2009-11-13

肇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年之后突然发威,将主要工业化国家拖入衰退的深渊,并直接考验新兴市场经济应对危机的能力。对中国而言,这场考验才刚刚开始,2009年或许是判断中国经济耐冲击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新年里,中国将在结构调整上面临或进或退的选择。退或许可以保一时的经济稳定,但以未来更大的调整和经济波动为代价;进虽可以利用目前全球经济放慢的机会,建立更加独立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得不承受短期调整阵痛。

  无论如何,2009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更真实,且难以回避。

  脆弱模式

  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5%翻番到了1986年的10.5%,到1994年又加倍上升到了21.6%。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外向型经济进入了八年的调整期,直到2002年出口占GDP的比重才突破前期的高点,达到22.4%。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及之后全球化的迅猛浪潮,把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推到了2007年37.5%的历史新高,如果没有2005年开始的汇改,占比很可能又已经在2002年较高的水平上实现了翻番。

  以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经济的外向型程度,中国不是最高的,但却是大国中最高的之一。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美元计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7.3%,高于全球平均的27%,在2007年全球十大经济体中仅次于德国(40.7%)和加拿大(37.9%),也高于同属新兴市场经济的俄罗斯(35.2%)、印度(19.9%)和巴西(15.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脆弱程度远超出我们已有的经验。一般认为,这次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应该不大。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近几年虽然对外开放的程度在逐步加大,但中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于海外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程度还有限,遭受的直接投资损失尚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仍然较小,在2005年以前一直没有超过5%,到2007年时攀升至8.1%,约为2万亿元人民币。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