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札记_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札记
张校长没走心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2-30 22:12:38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札记

  由于以往的经济学家们在构造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产生的费用,然而这些交易费用是决定一种政治或经济体制结构的制度基础,诺斯的问题正是由此引出,他在本书中集中考察制度在决定交易费用——交换所必需的考核、监督和实施费用——中的作用。
  诺斯在本书中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样三个变量上:(1)对经济活动产生动力的产权(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单位——国家(3)决定个人观念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由此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产权的界定和行使取决于成本和收益,国家的兴衰也受制于斯,甚至意识形态的作用也是为了使收益最大化,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由此,本书也从经济学方法的视角带给我们看待政治、法律等问题的诸多思路,这基于制度经济学对于分析人类社会的许多历史法律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的有效性。在分析问题的结构方面,本书提供了一个一般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人口变化理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制度理论。
  在第一篇理论部分当中,诺斯回顾了新古典主义模型——决定产出的资本存量是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知识存量的一个函数,并指出这种分析模式存在的缺陷,即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诺斯认为,解释历史中的经济实绩需要人口变迁理论,需要知识存量增长理论,也需要制度理论,这个制度理论围绕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而展开论述。紧接着在分析经济结构理论这一部分,诺斯从人口资源马尔萨斯压力这个经济史的核心问题引出——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论战——马尔斯萨斯压力的解决方式(自然的生理的方式、改变资源基数的经济制度)——资源技术的扩张依赖于技术进步(知识存量)——但面临知识产权的界定、新技术收益递减等问题,而且知识和技术存量只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并不能决定在这个限度内人们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提出了一个经济实绩以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速率其实是由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系才是经济史的核心,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系统,还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然而,这种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的基础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在这两个决定因素中,又因为国家界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国家界定和产权进而分别形成了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然而二者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即无论是在委托者之间,还是在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规则和条例限定了交换的条件,宪法、法规、产权证书、工会契约都包含着行为的制约——但无论是以规则的形式进行约束还是发现违反规则的程序,都需要设计得使委托者收益在交易费用约束下实现最大化——接下来的2、3章讨论国家和经济组织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模型的要素。
另外,对于最大化行为高昂的约束成本客观上也要求政治和经济制度结构理论要与意识形态理论相结合,作者在第5章中进行了探讨。接下来的3章,分别阐述国家理论、产权理论(经济组织)、意识形态问题。
  首先关于国家理论,诺斯认为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二是,为使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一个不同的集团设定不同的产权;三是,面临其它国家或潜在统治者的竞争。因此,国家有两方面的目的,它既要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费用以便使全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然而,这两个目的是相互冲突的。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冲突并导致相互矛盾乃至对抗的行为出现,国家由此兴由此衰。
  政治学中关于国家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两种:掠夺论和契约论。掠夺论认为国家是统治者掠夺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要为公民服务。但从理论的推演角度看,国家带有掠夺和契约两重性。在此之上诺斯提出关于国家的暴力潜能分配论——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型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型国家。
  接下来,作者围绕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展开论述,包括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变化和成功意识形态的特点、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含义,指出新古典模型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忽视,正因此,新古典方法和马克思模式都没有解答搭便车问题。
在诺斯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的世界观,同时它与人们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评判交织在一起,一旦人们发现其经验与他不符,人们就会试图改变其意识形态,这就是意识形态的本身。意识形态具有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而且,意识形态可以成功地克服 “搭便车”问题,说明意识形态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强有力的。
  在理论部分的最后,诺斯解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即提出并强调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在经济史中的结构性作用,简言之其逻辑如下:人口扩张——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建立排他性产权——扩大了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出现国家去界定、裁决和行使产权——意识形态起到了使产权结构和收入分配合法化的作用。
  在批判和继承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诺斯回顾了历史的经验,首先阐述了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诺斯认为,第一次经济革命即从狩猎到定居农业,并用激励机制的变迁来解释过去一万年人类所取得的迅速进步和漫长的原始狩猎采集时代发展缓慢的原因。他认为当某些资源的公有产权存在时,对获取较多技术和知识很少有刺激,相反,对所有者有利的排他性产权能够提供对提高效率和生产的直接刺激。第一次经济革命导致了一系列组织与政体的变迁,如:古代社会——第3节分析国家的演变;第4-7节考察集权式的埃及新王国和分权式的波斯帝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通过埃及、波斯、希腊和罗马的经验,诺斯认为逐渐完善的国家制度组织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下降、地区专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的拓展。
第9章中作者回顾了古代世界经济的变迁与衰落,提出围绕财富分配展开的斗争是经济变迁与衰落的根源,这里以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来解释,认为当罗马帝国军事优势逐渐消失,而且大型国家不再提供产权保护和执行产权时,罗马帝国生存的理由也就完全消失了。第10章中作者分析了封建主义的兴衰,他认为,在封建主义兴衰的结构转变中,人口变化、军事技术、经济组织起着关键作用。(P143)第11章中主要以法兰西、西班牙、荷兰、英格兰(p176)为案例,阐述了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其路径为:经济结构变迁——导致代议制发展的不同结果——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国家。

  在第12章和第13章中,诺斯着眼于产业革命再认识以及对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结果的分析。他指出以往研究产业革命的经济学家着眼于把技术变化视作这一时期主要动态的因素,然而,他们常常不能回答是什么引起了这一时期技术变化率的提高(p218)。他们常常假定技术进步是无代价的和自发的,但事实上,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既缘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出自发明者有能获取他们发明收益的较大份额的可能性。诺斯认为产业革命是创新率的加速器,而产权改善了要素和产品市场,结果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与劳动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而组织的变迁旨在降低这些交易费用,结果,市场规模扩大、发明的产权得到更好的界定,创新成本得到根本性的降低。这样一系列变化为技术革命铺平了道路。14章中以美国为案例分析器经济的结构与变迁,诺斯认为“委员会政府”的建立对于美国经济的结构变迁起了要作用,以为数不多的委员会取代了庞大的麦迪逊式的政府机构大大境地了利用政治程序变更产权所花的费用。利益结构的压力在结构转变中起了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变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诺斯结合理论回顾与历史经验,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西方经济史。在这一理论中,如其所定义,“结构”指的是制度框架,而“变迁”指的是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进而强调制度在经济结构变迁中的作用——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及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即制度在各要素之间起支配作用,诺斯贡献正是在于发现产权结构方面的变革制度的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