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半个月才看完一本书,速度确实够慢的,中间有个十一长假,在北京各个角落逛了一下。不过说起来单纯看书的速度还是可以的,从昨天下午一直看到今天下午,一天多一点儿的时间就把手头的这本诺思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看完了。作为新制度主义和新经济史学的大师,诺思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研究经济史的一个新的框架,即强调了制度结构及其变迁在经济史上的重要作用。而原有的经济史研究要么是基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而注重史料搜集和事实陈述,要么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将制度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而强调土地、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新古典经济学家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们追求福利最大化,在交易费用不存在的情况下,会做出合适的选择,进而取得理想的效益。诺思本人也深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但他在经济史的分析中超越了新古典假设,指出“解释历史中的经济实绩”还需要人口变迁理论、知识存量理论和制度理论,并且这三者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诺思在其经济史的研究著作中,突出了“结构”的重要性,即“那些我们相信是决定实绩基本因素的社会特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具体的说诺思所认为的结构包含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技术、人口及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当然,在这本《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以及此后的其他著作中,诺思最关注的还是制度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同时,诺思还明确指出,制度理论的基石是“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等同,并忽略了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不确定性,因此这一假设与现实存在很大的距离。而要充分的解释现实世界,就必须为这一假设增加更多的贴近现实的变量,并对之做出解释。真实的世界总是存在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地提供激励就必须明确产权,提高私人收益率。而界定并保护产权需要一个第三方,最合适的自然是国家,只有国家才能普遍地提供保护和合法性界定。当然,什么是合理、什么是公平等主观判断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经验,离不开受到的文化教育,总之离不开社会化过程,这就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诺思在本书的一大特色就在于突出了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性,尽管这个问题很难衡量,作者在本书中也没有对之进行衡量而仅仅是概述和分析,但这仍不能因此就否定意识形态在人们表露观点、作出选择等方面的重要性,许多难以解释的原因,特别是新古典理论不能解释的原因,很多情况下都跟意识形态有关。具体的说,在解释现实问题时要考虑到,在构成合作和交易的过程中要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更有效的获取信息并降低交易成本,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组织结构来实现内部合作,从而减少交易费用。科斯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企业通过使生产和交换过程内部化,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利益。当然,这个观点也存在问题,因为企业扩大之后随着分工的细化也相应提高了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的成本,并且组织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官僚化现象,这都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历史上劳动分工造成的生产率提高和组织内部的监督成本的提高常常两相抵消,到底能否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要看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占主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之所以产生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契约理论,一种是掠夺理论,当“暴力潜能”平均分配的时候,国家的产生就可以被看作是人与人之间订立契约形成了国家,当部分社会成员的“暴力潜能”超过其他社会成员的时候,国家就会成为这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的工具。但无论如何,国家都是维护统治者的工具,差别仅在于维护者是谁及数量多少而已。既然国家具有这种性质,那国家就有逐利性,它要代表统治者或统治集团实现利益,具体表现为扩大税收收入和促进他们利益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还要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扩大税源。当然,增加收入有时候是以提高交易费用为代价的,这也就产生了国家与其他社会集团的矛盾和冲突。另外,统治者也面临着其他问题,国家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代理人的行动,代理人也是利益追求者,他们在行动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统治者的利益和代理人的利益难以完全重合,因此如何监督代理人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监督的行为也增加了交易的成本。除此之外,各种形式的组织都面临着集体行动的问题,如何解决搭便车的难题是每个组织都要面临的困境。新古典理论自然无法对之做出解释,而诺思则指出现实中存在许多大集团行动的例子,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意识心态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或者社会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社会成员的认识水平,确立其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合理化”的投资,通过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但是,仅仅是理论的推导并不能清晰地解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因此诺思通过8章的篇幅较为系统的介绍了西方经济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描述展示了西方经济史的结构及其长期变迁。诺思观察西方经济史得出结论说总共发生了两次经济革命,一次是一万年前的第一次经济革命,即农业的产生;一次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起始于19世纪的第二次经济革命,即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并造成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在远早于1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人类与其他动物在生存方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也是依赖狩猎来维持生活,但诺思总结前人的研究之后指出,由于动植物的有限性,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狩猎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狩猎对象的减少直至灭绝,这就逐步降低了狩猎活动的生产效率,从而会降低狩猎活动的收益。而另一方面,由于原始社会土地的极大丰富性,人类会逐步转向种植和畜牧等方式谋生,这种活动具有较高且稳定的生产效率,最终会随着狩猎效率降低的趋势而超过狩猎活动成为谋生的主要活动,从而建立了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这种结构变迁的原因还在于产权的不同,狩猎活动是一种公共产权,由于所有人都可以进入也就无法限制狩猎活动,从而造成了过度的狩猎;而农业可以形成一种排他性公共产权,从而限制过度使用公共资源,也就防止了资源枯竭和生产率下降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狩猎向农业的过度并非根源于生产方式,而是根源于产权,排他性公共产权比无限制的公共产权更有利于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的持续增长。当然,诺思在这里忽视了农业或者排他性公共产权也会面临资源枯竭和利用过度的问题,不过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发生在现时代人口巨量增长的情况下,在后一种情况下需要将排他性公共产权转化为私有产权,而后者就是第二次经济革命的结构成果。农业社会建立之后西方经济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经济形式,并且在此过程中面临着战乱、瘟疫等灾难,人口虽然在总体趋势上是增长的,但却增长缓慢并且存在下滑的时间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并没有出现过度利用资源的问题,并且适应这种生产形势的组织结构也能够较为稳定地延续上千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兴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存在组织结构在特定时间特点边界内的增长能力限度,当一个国家不能满足特定的生产需求时,就会因为外部竞争者或者内部叛乱者的挑战,而导致现有国家的灭亡和新政权的建立,至于统治者能否维持自己的统治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与民众的相对价格的变动状况。另外,长期的战乱需要巨大的资金,这就需要统治采取多种措施筹集资金。而获取资金的不同方式最终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最终导致了不同国家的盛衰兴亡。西班牙和法国走上了一条道路,荷兰和英国则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虽然这些国家在起初采取措施的动机十分相似,但条件的不同和实力对比的差异导致了政策措施的改变。西班牙和法国主要还是通过用特权(产权)来交换资金的形式获取财政资源,统治者首先攫取了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然后将这一权利出卖给行会或者其他组织,利用他们来获得资金,虽然这种行为可以攫取大量资源,但因为它支持了封闭的组织形式,也就不利于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荷兰则更多的是统治者与议会合作,通过议会授权来征收税赋,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英国最初也像西班牙等过一样企图通过出卖特权来获得资金,但因为议会代表了商人的利益,并且岛国的特定环境使得中央集权在英国并没有建立起来,商人和贵族能够对国王的强制征税和出卖特权行为作出抗争,因此英国统治者的这一行动并未产生预期效果,反而使得议会获得了征税的唯一决定权,在以后的国王与议会的斗争中前者也失败了,这就促使英国走上了合作道路,从而为建立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财政收入制度创造了条件。这种组织结构的建立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也是后来产业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诺思指出并非技术革命引起了经济增长,可以看到在技术革命之前就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航海领域的变革已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技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量变而非质变,直到19世纪后期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才最终促进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产品化。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法则的应用,科学家与发明家的知识交流,特别是产权的演变最终导致了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可以看到,最重要的变化就私人产权的建立,具体表现就是知识产权的确立保护和促进了创新者的积极性,并使其私人收益率更加接近于社会收益率。
当然,诺思在描述这个西方经济演进史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完整而准确的展现这个历史,但他的这种史论结合的形式还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经济史,也有助于更好的从历史中发现发展规律。组织结构,也就是制度的确立和变迁,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创造了条件也提高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变革也是一种需求导向的,也就是说需要有需求作为前提,从而促使人们寻找合适的制度形式来满足这一需求。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并非绝对理性的,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哪种选择是最优的,因此他们选择的制度形式并不一定就能解决当时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们的选择很可能是偶然的。并且,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能否发挥作用也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能力。
另外补充一句,如果书翻译的不好(主要指文字晦涩)加上印刷很差劲的话,那对阅读者来说是很痛苦的,并且不利于阅读者理解书中蕴含的思想。此书就正好属于这种问题,加上诺思的语言本身就不容易理解,这就加深了我对本书的理解难度。因此很难做到概括和阐释本书的观点,更遑论对之进行批判性思考了……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作者:[美]诺格拉斯.C.诺思(Douglas C.North)译者:陈郁,罗华平,等
目录:
出版前言
译者的话
中译本序
序言
第一篇 理论
第一章 论题
第二章 经济结构导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家理论
第四章 历史中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
第六章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第二编 历史
导言
第七章 第一次经济革命
第八章 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后果
第九章 古代世界经济的变迁与衰落
第十章 封建主义的兴衰
第十一章 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
第十二章 产业革命的再认识
第十三章 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结果
第十四章 1789-1914年美国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第三编 理论和历史
第十五章 制度变迁理论和西方世界的经济史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6月第一版(W.W.Norton & Company,Inc.,NewYork,1981) 189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