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传统农业 农民的终结 异曲同工下的探索_改造传统农业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改造传统农业 > 改造传统农业 农民的终结 异曲同工下的探索
王小豆 改造传统农业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3-06 23:03:26

改造传统农业 农民的终结 异曲同工下的探索

《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分12章,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特性,传统农业中的主要要素,以及可改造的农业生产要素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开篇舒尔茨便最先阐述了传统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低收入社会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幅度来增加农业生产吗?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有益的呢?
本书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接下来在第二章中,舒尔茨便定义了传统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1)技术状况长时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农民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获得和持有作为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因此,从这些特征来看,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循环以往没有改善的传统经济。
第三章中,作者提出了贫穷而有效率的假说。驳斥以往人们认为的贫穷是因为低效率,以及零值劳动力的假说。舒尔茨根据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地区的资料证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愚昧落后,他们能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变动,他们会为了多赚一个便士而斤斤计较。因此得出结论,依靠长期农民经验而存在的传统农业,最匹配自然的生产方式,各项要素的配置都是最为优化合理的。与此同时,舒尔茨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他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从而是使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证明”驳斥了传统的隐蔽失业理论,认为即使是最不具备生产力的小孩子,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哪怕分毫的价值,再微小也不等于零。
其后,舒尔茨便提出了自己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想要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单纯倚靠配置传统农业各项生产要素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为此,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
在第七章以后,舒尔茨便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张和见解。这包括由传统的命令方式转化为市场方式。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而舒尔茨所提到的不能单纯倚靠市场因素,让我想起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的“手”。市场经济下,供给与需求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有必要提到的一个理论是农场规模理论,在读这一章之前,我以为作者会支持这样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认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会提高效益与价值。看过书中作者的论述,我才觉得作者的分析更加理性有依据。扩大规模并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好的办法,反之,也许会更加让生产者陷入困境。
舒尔茨认为,供给者是发现、发展和生产新要素,并使农民能够得到并使用这些要素的那些人和机构(包括营利企业和政府等非营利机构)。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要让传统农民接受并使用这些要素。同时,在供给者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以后,传统农民接受的条件是看其是否有利。如果某种维持生活的农作物在使用了新要素后产量有所增加,这种新技术就是有利的。新要素是否有利,既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不是简单的生产价值。
而这,便引导了舒尔茨本书的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改造传统农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改造传统农业的重中之重便是改造这个农业的生产者,即农民。舒尔茨提倡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须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经验教训,教育、在职培训等等。其中,教育是长期有效的形式,也是更加重要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尽管需要引进技术,更主要的发展本国内的相似组织才帮助本国农业生产者来实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