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未来的大门_增长的极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增长的极限 > 开启未来的大门
大苹果 增长的极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2-05 06:12:19

开启未来的大门

背景

1972年应罗马俱乐部的要求,由大众基金资助,在MIT的试验室里,几个年轻的系统科学家用一种叫 World3的 计算机模型,模拟了世界未来发展的几种可能性 (scenarios) ,并得出结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政策,人类社会的增长会遇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到最后导致社会的大崩溃。这个结论发表在一本名叫《增长的极限》的书里。

这是第一次为资本主义的无限制扩张和美国式的用过度消费来刺激经济的增长模式敲响了警钟。明确的指出这种增长方式有缺陷,增长不是无限制的。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美国式的增长模式正在主导全球经济。这个报告无疑是给狂热的经济发展的一剂镇静剂。当然一出台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趣的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马上就给这个增长极限理论做了最现实的注脚。虽然73年的石油危机不是真正由于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的,但也让世界意识到了全球经济对石油等自然资源的深刻依赖程度。

这本书和同年在斯德哥尔摩的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通过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拉开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序幕。于是才有84年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等等,才建立起了可以持续发展的概念。

但三十年过去了,世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也没有根本的政策变化,需要的能源和环保新技术也没有出现。于是同样的一批科学家又在2004年写了一本《增长的极限-三十年更新》,再次为世界敲响警钟。

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具体的笔记放在这里,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预测及局限

30年回顾,通过最新的数据验证了,当年预测的趋势是正确的。不但大趋势依旧,而且更加明显。人口从当年的39亿到了现在的60亿,环境问题频繁出现,全球变暖,能源危机,食品危机,2008年的经济大萧条。都在显示预测的正确性。这本书的预言,如果人类不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那么到了2050年人类社会将会出现大范围的崩溃。

这个结论听上去非常吓人,2050年也就还有40年,就在我们这代人的生命中,难道我们这代人就真的这么不幸会目睹人类社会的崩溃?所以我很仔细的读了读这本书,也考察了他们得出结论的方式。

这些系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很有意思。他们把一些关于经济发展,环境,人口,耕地,水资源,自然资源等等一些关键的变量抽取出来,再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的方式定义下来。这就建立了一个这些变量之间互相影响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输入这些变量的现在数据,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预测出将来的发展趋势了。

这种方法肯定是有它的局限性的,首先这些关键变量比起真实的世界简单很多,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比真实的世界简单而抽象很多。这是所有模型都有的局限性。模型只能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抽象和简单化的反映,不可能完全的精确的来预测未来。另外有些实际的数据并不清楚,比如到底地球上有多少石油储备,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也并不清楚,比如到底未来人口会以什么速度增长,以后政府会出台什么政策,这都很难预测。

本书的作者显然很清楚这些,所以他们一再强调这只是一个用来试图理解我们的真实世界的模型,只能用于理解整体的趋势,具体的预测可能并不准确。所以2050年的预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价值

但并不是说这个模型和这个预测就没有价值。通过历史数据的研究说明,这个模型还是比较好的反映现实情况的。而且,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体的趋势和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更有趣的是,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做实验。如果我们改进某种技术,或推行某些政策,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可以实验,如果实际的资源储备比想象的要多,又会怎么样。

在30年更新一书里,作者做了九种实验,测试不同的情景(scenarios),得到很多非常有趣的,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如果别的因素不变,实际的资源储备比想象的要多很多,那么经济还会持续发展,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会继续提高,这样人们就更加没有动力去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改变的时机。崩溃的确被大大推迟了,但等资源一旦耗尽的时候,那时候,人类的总体生活水平会有更大的下降。所谓飞得越高,跌得越重。

在另外一些实验里,作者也测试了单纯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在适当的领域的新技术肯定是非常有用的,但单纯期待用新技术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技术的发展有滞后效应,不是马上见效的,可能跟不上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造成破坏的速度。

解决办法

要避免人类社会崩溃,作者通过他们的模型模拟,提出了以下的一系列措施:

• 限制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存活下来的孩子来控制人口增长
• 整个社会设立一个充裕但不过分的生活标准
• 更少的物质投资,提高设备的寿命至少25%以上
• 大力发展污染,土地出产,控制土地流失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

简单的说就是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都要设定限度,不能指数性增长。把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最后进入稳定的,不再增长的状态。同时大力发展环境领域的新技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是一个让世界上90亿人都能过上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世世代代持续下去的状态。

思考

如果我们把具体的预测,特别是具体的时间丢开,只考虑这本书的前提和结论,我觉得很容易理解和认同。如果人口持续的指数性增长,如果经济持续的指数性增长,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最终地球肯定受不了。

我们现在应该很容易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毕竟,我们已经从外太空看到了地球,我们的家园就是这么一个蓝色的星球,它肯定是有限的。不能期待这个地球能容纳越来越多的人,过着越来越奢侈浪费的生活。最终肯定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更有效率的利用有限的资源。

更深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背后是平等和公平的思想。第一个公平,是现在生存的所有的人平等,都应该过上同样充裕的生活,而不是说一部分人过好日子,一部分人过差日子。这种全人类普遍富裕思想是前人敢都不敢想的。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第二个公平,是代际公平。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跟我们有同样的权利来享用地球的资源。我们不能把资源都耗尽而留给我们的子孙一个荒芜的地球。这样的公平,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思想。

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求现在富裕的人减少消费,减少浪费,甚至降低生活质量,而现在的穷人可以增加消费,提高生活质量。这与现在的用富人的逸出效益来接济穷人的方式格格不入。中国正是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贫富差距来刺激经济发展,才提高了全民的生活质量的。如果提倡富人节制生活质量,会不会打击富人的生产积极性?回到中国穷光荣,隔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

现在的世界贫富差距是在增大而不是减小。怎么解决现有的贫富差距问题?国内可以收税和再分配。如何在国际范围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怎么解决富国和穷国的差距?

人类普遍短视。不撞南墙不回头。越晚采取措施,可用的措施越少。但人们无法跳出短期的,眼前的问题来解决不紧迫但长远的问题。怎么才能推动大规模的以全人类的长远福祉为基础的改革?

现在虽然是全球化,但缺乏全球治理。一国的作为,已经可以深刻的影响全球其他人。比如巴西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全球变暖,造成了其它地方的海啸和旱灾。全球谁有权威来主持公道?我们是否可以寄希望于联合国?现在的联合国改革是否在往这个方向推进?

美国式的基于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能作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了。经济发展没有可以参照的模版了。新的生产方式应该是怎么样?会在何时何地兴起?谁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带头人?

结论

可以说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现成的答案。而这些思考就已经开启了我们通向未来的大门。过去的增长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人类要走向未来,必须有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我们已经站在转折点上。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这就是作者的目的吧。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开启未来的大门”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