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总是输?我们可以做到更懂球吗?_足球经济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足球经济学 > 为什么中国总是输?我们可以做到更懂球吗?
March 足球经济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7-11 01:07:27

为什么中国总是输?我们可以做到更懂球吗?

看到书封时,你不得不钦佩《Soccernomics》(《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中文版出版商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基于讽刺、愿望还是鼓励,可以肯定的是,标题着实让还在关心中国足球现状的读者眼前一亮(也许已经到达目的了!)。
很容易在亚马逊网站上查找到英文原版,对比一下,作者西蒙•库珀(Simon Kuper)和史蒂芬•西曼斯基(Stefan Szymanski)在原著中的副标题中根本就没有提及“China(中国)”这个字眼(Why England Loses, Why Germany and Brazil Win, and Why the U.S., Japan, Australia, Turkey--and Even Iraq),显然来自世界足球核心地区的思考者们,还没有把中国列为“注定成为世界最热门运动的新霸主”的列表中,这个真的没有。
注意到《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自然是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如果不是重要的足球资料,他怎会连续做两期关于此书的节目呢。继而,吸引我去翻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书封的眼球效应,俗人是难免中招的。既然提到“中国”,出版商也不会大胆到空穴来风,书中的内容多少会和“中国”有关。读者自然想知道,两位享誉西方的体育评论家和经济学家是如何阐释“中国足球”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前景的?
二是时值南非世界杯如火如荼,一日连向来不爱体育的一位朋友突然现身MSN,问“看了没,昨天那个哥们跑上场中断比赛,有没有裸奔呐?;建宏哥到底是喊了6个‘进了!’还是8个呀?!”,好似在宣称“我也是懂球的”,呵呵;那就再听听我们的央视“懂球”者吧,大量的访谈记录和场外信息组成了其解说的主要素材,人民终于不满意了,用“经典语录”冠以“文艺青年”的称号,掀起了一场“文艺腔”的大讨论。就连我们这些资格不算老的,9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代球迷都无不感叹,“毫无技术含量,如此解说,会在新一代球迷中埋下原来足球只是个传说的种子”。
趁着世界杯决赛前夕的休息日,翻阅起《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渴望能够搜索到关于“中国”的点滴期许和论断,偶有捕捉,具体如下:

P160:……以下是阿拉维列出的对足球最不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表格)……中国台湾地区一定是真的不喜欢足球……在现实中,台湾人观看电视转播比赛的人数比零高不了多少……
P165:中国的串子球迷……罗文•西蒙斯在关于中国足球的书——《足球无疆》中解释说,许多中国球迷“同时支持好几个相互竞争的球队”,他们最喜欢的球队是不断变化的。西蒙斯补充说:“在中国,串子球迷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少能够找到一个真正坚定地支持唯一一个球队的球迷。”
P197:在2006年世界杯决赛前夕……每一所房子外面都飘着旗子——那是中国制造的德国国旗,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国旗……
P208:以下是全世界体育最强的几个国家……印度(居民人口11亿,在板球中得到3分)和中国(人口13亿,在女子足球项目中得到了1分)是人均排名最靠后的国家。
P210:简言之,穷国在体育方面一般都比较差。中国在经济起飞之前在体育方面也一无所长,近年来却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榜第一的成绩,这绝非偶然。
P232:“身高效果”也悄悄地提升了从中国到土耳其等许多新兴足球国家的信心。
P239:但是,押在未来的最佳赌注很可能是日本、美国或中国: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实体,请得起像希丁克这样的教练,当地有前途的球员有足够的食物,也不会染上可拍的疾病。它们的崛起已经有一些征兆了:……而中国已成为上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奖牌霸主。

合上书本,不可否认,你会有强烈的大国沙文主义感,欧洲足球中心论调比比皆是,以上关于“中国”的只言片语也只是那旮旯的边角料,但基本上客观反映了现在西方世界对中国乃至中国体育、中国足球的印象:中国制造、足球文化、铿锵女足、经济腾飞、奥运称霸等等。也真实反映着中国足球与世界的差距。
我想读此书的中国人其背后关怀无不是如何借鉴于中国足球?“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战绩上、历史上,技战术上,还体现在如何理性看待足球,如何理性看待失败上。我们的球迷、我们的足球从业者、我们的媒体真的比以往更懂球吗?
西蒙•库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从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谈起(作者太有预见性了,英格兰总是在世界杯的关键之战上倒在阿根廷或德国脚下),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在各种场内场外数据进行分析,尤其是权重分析、相关分析,试图剥离出具有决定意义的制胜法宝。有些问题的解析看似不那么严谨科学,但你不得不暗自佩服作者的洞察力和敏锐力,心想,我们怎么没有这样理性的社会分析家呢,要不中国早就免于一次又一次输球后而总结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中有几篇的分析值得分享:
作者分析得出结论,比赛经验、人口和人均收入这几个要素相加能够解释比分差异中变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三个要素能够解释四分之一变量,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足球是理性的、可以测的。看来这三个要素在制胜因素中最为正相关的,我们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我们的足协也在不断给国家队寻找比赛经验,而我们的足球人口呢,如何提高?(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
作者分析得出结论,即使是像英格兰这么成熟的联赛体系,在联赛排行榜上的成绩和俱乐部的利润业绩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大部分俱乐部是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更像是一个慈善机构、更准确的说像是NGO组织,俱乐部是那种心系公众、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保持自身具备一定的清偿能力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球员、对待胜负、对待观众,我们联赛中的俱乐部呢,如果没有钱赚、没有成绩、没有面子,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世界上最糟糕的生意:足球俱乐部为什么没有赚钱)
作者还得出罚点球的诀窍,一个理想化的罚点球队员应该在61.5%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自然摆腿的方向,在38.5%的情况下选择非自然方向;守门员最好的策略是在58%的情况下向该球员自然的方向扑救,在42%的情况下向该球员非自然的一方扑救。而实际情况也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比如2006年德国人莱曼的小纸条,那是德国人拥有一个包括13000次点球记录的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我们的足球专家们是否有这些记录,是否试图记录?其实,足球界早可以在中国乒乓球界那里学习到,它们也拥有这样强大的数据库,对世界强手的发球、速度、落点、角度、失误的博弈统计分析,这也许就是秘诀之所在。我们的足球什么时候才有拉塞尔•吉拉德的足球数据库?(经济学家对点球的恐惧:点球真的完全没有公平可言,或者如果你是尼古拉斯•阿内尔卡会如何选择?)
作者还尖锐的指出,主办一届国际体育赛事根本不会让一个地方走向富裕,世界杯和奥运会不是载满美元驶向举办地的飞机。我们的政治家以及幕僚们是否早就心知肚明?有意思的是近来又有人抛出中国要申办世界杯的口号,难道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美好”记忆还不够深刻吗,我们的经济而因此腾飞了吗?事实证明,主办赛事不会帮助一个国家走向富裕,却能让那里的人们更加快乐,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快感是否已经超越了等价值的经济收入呢?为了快乐可以牺牲一些金钱价值,我们的普通老百姓是否能够承受?(快乐:主办世界杯有什么好处?)
作者还得出了世界体育强国的排名,我们没有在前20位找到中国的名字,这个排名与另一个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非常相似,通过衡量人口寿命、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标准,以及幸福指数进行分析,中国在人均体育强国排名中名落孙山,看来我们又被赞誉和成绩忽悠了。我们的体育工作者反思过吗?(贫困的诅咒:为什么穷国的体育老是上不去?)

当然,在这样一个全民欢度世界杯豪门盛宴的节日里,讨论这么多理性的话题显然不合时宜。然而,英格兰这次世界杯又在关键的1/8决赛中输球了,又输给了阿根廷或德国中的一支,他们又一次这样回家了。《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英文版早在2009年10月就出版,经济学家分析出的结论却被鬼使神差般的应验了。难道除了偶然之外没有必然吗?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
那么为什么中国总是输呢?我们可以理智得分析出到底是什么制约着我们的胜利?也许央视主持人张斌为此书作序的一段措辞才一语中的,“只有自己知道,组合资讯、抒发情感还能把握;认识过滤,洞悉全过程还是异常吃力的……” 我们可以做到更懂球吗?此时,我已不再追究出版商的为什么要在副标题中多加“中国”二字,全当是期许了……

2010年7月11日

展开全文
有用 11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为什么中国总是输?我们可以做到更懂球吗?”的回应

Victor Derbobo 2016-01-26 16:32:24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解为什么未来新霸主之一有中国,于是马上上网搜了原版,一看,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