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于美好愿望的“最后一公里”_不流于美好愿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不流于美好愿望 > 不流于美好愿望的“最后一公里”
timeregister 不流于美好愿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2-24 12:12:07

不流于美好愿望的“最后一公里”


自从穆罕穆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卓有成效地推行农村小额信贷以来,全球已经有无数的NGO组织致力于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在实践中,小额贷款被证明是一种改变穷人困境的有效手段,获得极其广泛的认可。尤努斯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明小额贷款的声望已经达到顶峰。
 
通过小额贷款来解决贫困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从美好愿望到实现愿望的过程不一定那么美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迪恩·卡尔兰创立了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扶贫项目有效地实施推广,雅各布·阿佩尔是这个研究会的年轻雇员。他们的观察和实践,帮助我们认识从美好愿望到现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如何达成的。

他们所用到的工具,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分支,行为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假定是人都是理性的,会根据成本收益来算计,有利可图的事情一定会去做。但实践并非如此。行为经济学认为在人类的真实行为后面可能存在着更为重要的优先考虑,因而观察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行为,以此来分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可以帮助人们设计更好的方案,来解决包括贫困在内的各种问题。其中用到的最重要的工具叫做随机控制实验,就是把人们随机分组,一组为处理组,实施预定的项目或者措施,另一组是对照组,保持原样,然后比对最终效果,来检验项目是否有效。这是社会学家喜欢用的方法,行为经济学本身可以说是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在经济学用过多的数学模型将自己愈来愈与世隔绝的今天,引入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会让自己更接地气。
 
两位作者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这样的实验,试图通过具体的项目研究,来找出什么样的扶贫项目是真正有效的。他们首先揭示了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推销。人们通常会认为,公益性的项目不需要做推广,只要设计好方案,自然会有人愿意接受,那些有需要的人,方案本来就是为那些人设计的,他们怎么会不愿意接受?但事实是,再好的方案,也是需要推广的。作者的实验表明,即使在贷款项目的宣传册上多印一张美女的照片,也会显著地增加客户申请人数(美女的魅力无穷)。所以,正确地推广,将项目以合适的方式展现给那些需要的人,是很重要的,是项目成功的第一步。

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讲小额贷款。小额贷款对人们生活的改善有目共睹,然而几乎所有的小额贷款项目都对钱的使用有限制,让拿到钱的穷人们要把钱投入到他们的“生意”中去,养一只“会下蛋的金鹅”。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思路,所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生意人”或者“企业家”,许多人拿到钱也许转身就去买了电饭煲或者DVD一类的“奢侈品”,或者用在日常生活开销上。如何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显然,对于小额贷款来说,要监督人们的行为成本实在太高。于是,从尤努斯开始就有一种群体负债贷款的解决方案,一个群体中的人共同对贷款负责,如果有一个人违约,由团队的其他人负责清偿贷款。从而,这个群体中的人们会互相监督,防止出现有人退出的情况。这一模式相当有效,但也遇到许多问题,典型的问题是“劣币驱逐良币”,即团体中最有能耐的个人可能会受到其他“猪一样的队友”的拖累,不堪其重,从而最终流失掉,退出群体贷款。所以,需要注意,哪些因素使群体贷款取得成功,什么措施能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比如,有更亲密关系的群体(熟人群体)相互监督的动力更大,更容易获得成功;沟通频率高的群体(每周举行还款会议),出现个人违约的情况较少。注意诸如此类的细节,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关于小额贷款,作者揭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贷款项目的成功并非反映在参与项目人数的多少,而是如何实现从贷款到储蓄的转变。接受援助的人们挣扎求生,也许毕生都没有储蓄的观念。如果贷款只是帮助人们维持既有的生活模式,挣多少花多少,那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作为现代金融项目,它应当帮助人们慢慢建立现代金融意识。对于穷人来说,储蓄是摆脱贫穷、改善生活的起点。
 
(《不流于美好愿望:新经济学如何帮助解决全球贫困问题》,迪恩·卡尔兰、雅各布·阿佩尔 著,傅瑞蓉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