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角度切入解释日本经济腾飞与衰落之谜_日本经济的悖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日本经济的悖论 > 制度角度切入解释日本经济腾飞与衰落之谜
时针 日本经济的悖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1-18 13:11:16

制度角度切入解释日本经济腾飞与衰落之谜

此书是从制度的角度去完整系统的解释日本经济在50-70年代经济腾飞、80年代开始的资产泡沫以及随后拉开的长达20年衰退这一整套的经济现象。
以经济发展阶段来划分几个区间:分别为日本经济腾飞期(1955-1973)日本经济增速换挡期并发资产繁荣期(1974-1992)以及最终的大衰退期(1992-至今)。在这三个时期无论是外部经济环境,还是日本内部政治环境都面临完全不同的境况,下面依次分析。
一、经济腾飞期
1.外部环境:冷战格局形成以后美国为了拉拢日本形成太平洋第一道防线所以给予了日本诸多经济优惠条件。单方面开放美国市场给日本(当时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强国存在双边政策,美国对日本开放了也等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对日本单边开放),同时允许日本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另外引入了大量投资支持。当时世界货币体系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该体系下极大的贸易顺差也是百利而微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单边换黄金,各国货币换美元,固定汇率制,在该体系下高贸易顺差导致的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不会有贬值的风险)。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出口优势企业面临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而日本的弱势产业则又可以在日本政府的庇护下生存,给予了日本极佳的外部发展环境。
2.内部环境:日本也是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的国家,也有着类同于中国的核心思想---稳定高于一切。但是日本也并不像北欧国家那样建立福利国家,最终日本选择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来维持社会的平衡,也正是这一点在腾飞期成就了日本,在衰退期最终清算了日本----全员就业制。全员就业制对日本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市场分析,这个制度背后代表了日本政府对社会稳定性的考量、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的考量、经济发展制度的根基、日本文化的体现并最终成为了日本后期政治改革的焦点。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打算将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交给私人部门承担,而政府只需要扮演好经济航母运行的总舵手就好。所以全民就业制度的设计思路就出来了,这与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不同,日本的全民就业是切切实实的无人失业(除非就是自愿失业)。日本政府对企业发展思路是重资本大企业走主银行制度+护卫舰式的管理,属于垄断竞争型经济。而轻资产小企业则允许他们组成卡塔尔来适度的进行价格控制。并且给予零售业极大的优惠政策,让零售业去满足大量的底层人士就业。这样就满足了全员就业的基本纲领。虽然如此,大公司即便人均收入远高于小企业与零售业,但那个时期的日本基尼系数并不高。原因就在于日本女性这一隐形劳动力,当老公在大公司就职时,日本女性多为家庭主妇;老公在中小企业工作时,女性多为兼职劳动力有一份自己的收入;而零售业的则多为夫妻店。这样日本社会中各阶层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基尼系数也相对较低(日本还有专门的家庭税收政策,也是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推动力,丈夫收入高的话,妻子外出工作会交更多的税)
3.微观环境:大企业的主银行制度下,大企业和银行交叉持股,重协调轻监管,股东也难以对企业有约束。在背后银行的支持下,大企业多发展为横跨各行各业的集团。市场经济的竞争演变成几大财阀之间的竞争。小企业往往被兼并,或者组成卡塔尔。日本企业文化也使得公司管理人员多喜欢追求规模,最终日本规模不经济现象很严重。这一系列的条件最终就指向了一个结果:内部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带来的后果:研发投入高、产能扩张多。可以理解为经济加杠杆,在外需广大的情况下内部竞争能带来技术研发的优势,以及经济飞速增长。
二、增速换挡&资产繁荣
1.外部环境:这个时期外部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这三大变化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外需,使得日本经济一下子增速换挡。三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倒塌、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单边市场开放、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对于日本这种资源消耗完全靠进口的来说一下子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成本,日本也从此展开了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之路,并在此领域有着不错的结果,但这都是后话。美国在极大的贸易逆差之后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结合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固定汇率转换到浮动汇率。日元升值压力非常大,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的签订使得日元在短时间内汇率翻倍,极大的影响了出口。日本在此阶段面临着优势产业出口被汇率打压,弱势产业面临国际竞争的挤兑。
2.内部环境:日本的全员就业制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终身雇佣制已经成为了西方学习的典范,工会力量的强大足以影响到政治层面。所以在日本经济加杠杆之后面临需求的萎缩之后,裁员依然难以推行。这让日本经济负担沉重,而此时内部环境另一个危机到来-----劳动力拐点来临。为了满足全员就业,日本不仅需要保护夕阳产业,还需要保护低生产效率的那部分员工,而高生产效率以及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又不足,使得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已经开始浮现内外交困的局面。研发投入虽然依然高企,但是由于过剩浪费产能让日本那些具备技术优势的产业日子也依然不好过。
3.微观环境:这个阶段日本的企业不在追求经营效率与产品输出。转而开始进行金融资本向外输出,并且随着劳动力越来越贵连产业资本也开始放在国外。过剩的产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对冲日元升值预期)加上风气转向企业金融资本炼金术。使得大量的资本进入不动产和股票上。造就了资产繁荣,巅峰时日本国土的价值等于美国国土价值的两倍。也正是于此,日本迅速的拉开了贫富差距,从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一类国家变为了贫富差距最大的一类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91(过0.4就是贫富差距过大)。
此时此刻,新上任的田中首相想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福利以及推动落后经济地区发展来起到调节经济结构已经刺激经济的结果。可政府逐步加大的政府赤字已经债务再加上旧式政治势力的不肯妥协、大环境也的确太糟,赶上泡沫破灭。田中美好的经济振兴计划就此破产。本书中倒没有说明为什么是在这么一个时候,日本资产的泡沫破灭了,而不是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破灭。

简而言之:日本前期经济加杠杆所以腾飞,后期外需不再导致产能浪费严重,在政治弹性不足的情况下,去杠杆的过程非常缓慢。当日本国内产业投资呈现饱和之势之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不动产和股票成为了资金的驻留地,带来了资产的疯狂繁荣。在日元不断的升值后,日本作为最大债权国的多年劳动果实被蒸发。资产泡沫破灭后,迎来了漫长的经济萧条与资产价格不振。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