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论据,行文松散_“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 缺乏论据,行文松散
KQIN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6-29 17:06:15

缺乏论据,行文松散

这是一部第一眼很吸引人的书,仔细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作者的主要观点
1, 中国大部分GDP是靠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中国人相比印度人自豪的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
2, 中国应该向印度一样开放民营金融行业。
3, 外企带来的现代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通过做供应商和挖人来达到。所以更加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取消城管。
4, 应该开放更多的领域给民营企业。
5, 中国国民收入低于GDP增速,基本没有资本收入,这个必须改观,否则无法持续发展。
6, 不存在所谓中国模式,中国的一切模式都是拉美模式。
我实在觉得作者越来越扯淡了。。。。。。。
1, 基础设施建设是GDP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是不是象作者所说这么没有用呢?很多外企认为印度脏乱差(还有人形容印度是燃烧的粪便),所以不愿意在印度投资而愿意在中国投资。
作者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大家想象的重要。其基本论据居然是: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是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中国和埃及不如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欧洲发展的快呢?
拜托,金字塔是形象工程,长城是国防工程,不是基础设施好哇!庞贝古城被挖掘出时发现,其拥有完整的给排水设施。英国拥有全世界最早的地铁,给国家工业化建设带来极大便利。难道经济学博士不读历史的?
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实是个大部分人带来幸福感的,除了经济上的作用,还有人情感上的作用,谁不愿意生活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城市?
2, 中国应该象印度一样开放金融行业给民企。
拜托,我希望国家政府千万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论调。目前的中国金融行业嫌贫爱富是事实,小企业贷款困难也是事实,实际阻碍了经济发展也没错,但是这是靠开放民企做金融就可以解决的吗?中国是一个诡异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人没信仰,或者说信仰金钱,在这种地方开放金融行业给民企,到时候随便哪个民企金融公司都弄几个“庞氏骗局”玩玩,中华大地会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3, 外企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说法被高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通过做外企的供应商和高价购买人才来实现,真的是这样吗?
一家制造业的外企,招聘了从研发,生产,物流到质量的整个供应链多少员工?这些员工若干年后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他们可以去民企,去国企,或者自己创业,这绝对是人才培养最最便宜有效快捷的方式。买人才?别说大部分民企国企买不起(国企还有工资总额知道哇?即使买的起还不能买呢!),就算买来,这样的人能融入企业多久,这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和机会成本)谁能负担的起?
做外企的供应商?想法倒是不错,关键是部分跨国企业是有供应商培养计划,但是他们如果去浙江的农村,看到天井里面摆放的二手设备,工人就是农民自己一家人,他会培养这样的供应商?笑话!!!
4, 应该开放更多领域给民企,论点本身没错,但是论据居然是,桑塔纳凭借过气的技术驰骋中国20年,就是因为没有开放汽车行业给民企?
乖乖!这是多么胆大的无谓啊!80年代,上海牌轿车的外壳是工人师傅敲打30个小时才完成一辆的,这个时候,所谓桑塔纳的落后技术,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先进技术,哦,不对,应该算高科技才对。这时开放民企?而且是汽车技术,关乎老百姓性命的技术,作者是嫌中华民族天灾人祸不够多吗?
桑塔纳之所以现在没有驰骋市场,跟吉利奇瑞根本没关系,是因为通用,丰田,本田,福特的进入,是外资的竞争打破垄断的局面。改革开放之初,其他汽车企业开出的条件远远不如大众,所以才会让大众的桑塔纳如此高价占领中国市场。后来,其他外资汽车品牌痛定思痛,开出中国可以接受的价格,于是才有现在的局面。
5, 中国老百姓收入太低,收入占GDP比重少,不消费,对经济不好。观点没错,但是作者又说《劳动合同法》是有效提高收入的法律。真的吗?《劳动合同法》的本质是政府做好人,企业买单。试想一下,如果企业不买单,这些钱用于扩大生产投资,或者企业主自己消费,都是对于经济有有利影响的。另外,中国人消费不消费难道光光靠提高收入可以解决吗?中国和美国对于消费是两个极端,中国的GDP中消费占比极少,出口比较多,投资最多。美国则是以消费拉动,净出口常常是负的。在我看来,都是变态的,都不健康。而中国人改革开放至今,收入肯定是增长的,这个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特别是最低工资,每年的增长幅度基本和GDP持平。但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消费呢?因为中国人吃过苦,爱小孩,爱房子。
老一辈的中国人,再有钱也不消费,因为挨过饿。中国人是全世界最爱小孩的,于是喜欢存钱,中国人农耕民族的习性不改,对土地的过度热爱不变,就喜欢把钱放在房子上。所以说,中国人的不消费还有历史,性格和文化原因。作者简单的归于经济原因是不对的。
提高百姓收入没有错,但是作者提倡应该增加国民资本性收入。其实,中国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不征收资本利得税(银行利息税除外)的国家。至于该不该鼓励大家有资本性收入,怎么鼓励,这是个政治问题。个人以为,无论如何,社会上有一大批靠资本利得过日子的人,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没有好处的。原因很简单,懒人多了,自然没有发展的动力了。
6, “中国模式”就是“拉美模式”?拉美人的奔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工作中和拉美人合作过,感觉他们根本是怪胎,不可理喻。难道因为同样贫富差异大就算一个模式?那印度贫富差异比中国还大,干吗不说“中国模式”就是“印度模式”?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里,要找一个象中国一样人口众多,而且90%以上信仰金钱,不敬畏神,于是不相信因果报应,没有道德底线,有过惨绝人寰的政治灾难,经历过西方世界无法想象的贫困,同时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并且在过去的30年保持二位数的GDP增长,有吗?这就叫“中国模式”
读完全书,我忽然感到,在象牙塔里面的经济学博士,靠数据的积累,分析,计算,得出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思路,简直祸国殃民,即使是哈佛这样的一流学府也不例外。所谓书生误国,不外如此吧。。。。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4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缺乏论据,行文松散”的回应

zeuce 2013-09-19 17:03:08

这个黄亚生完全是卧底言论,拉出去斩了

昌吉 2012-06-29 13:33:15

楼主说的是,不过他的数据分析能力似乎也不过硬,他给一个观点说明个体户数量对于衡量地方经济活力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他的数据中上海排名很低,似乎证实的他的说法,但是排名靠前的却是贵州广西这些欠发达地区,我很怀疑,他是先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找有关的数据正是他的观点。并且书中很多观点无法苟同,就不一一列举了。

逍遥浪人 2012-02-15 16:30:31

我也是 刚看感觉很吸引 后来越看越感觉 中国还没那么不堪吧

查尔斯 2011-07-30 14:54:54

原书基本是买办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