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独特_“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 倔强的独特
Ellann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7-28 11:07:40

倔强的独特

当中国的政府已经迷恋在了GDP增长的数字游戏里,很多隐形的东西都需要辛勤劳动的底层芸芸众生买单,国富民穷与国进民退已经成为当今公认的事实。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如何让利于民,已经是摆在中南海办公桌上尖刻的话题。在北京,如果你月收入在5000以下,你绝对是个工薪阶层,如果你月薪在10000元,也就只能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消费,剩下的几乎十分微少,同样如果你买了房子,年收入二三十万的家庭,仍然在各方面消费上显得捉襟见肘。于此形成对比的是12点后工体南路上飞驰的各种豪车,高档的名牌、性感的嘴唇、诱惑的高跟鞋与当今百姓的实际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名牌、豪车都像计生在这个国家骨瘦如柴的躯体身上的吸血毒虫,不断的吸食着芸芸众生创造的财富。制度的缺陷、法治的缺失,抵消了人们辛苦耕耘而创造出来的财富,so就是这样,中国人是勤劳的,但不富有。自辛亥革命以来,民主一词一直是从西方借来的,各种民主制度也是建立在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基础上的,它的经济发展模式,注定不会像西方教课书上所说的市场经济那样运行。之前一个高中同学,在电话里对我说,中国是不能有民主呢,国情不允许,如果真的达到民主,也许就像曾经古老的元朝帝国,一瞬间分崩离析,以中国人的素质,也绝不可以民主。他的观点,我不能苟同。一个民权、民主的法制社会是适合全人类的,既然适合西方,为什么不适合中国人呢,如果承认不适合,那是不是也就说明中国人的人种问题呢?中华民族是个劣等民族呢?

其实中国人骨子里对创业始终抱有非凡的热情,但现实的情况不是短短几年就会改变的,中国的“独特”模式仍将继续,其实我很同意作者的思想,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特殊模式,高增长率在于上百年中国巨人的沉睡,市场经济的思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思维,打开了潘多拉之盒,经济井喷式的增长,但时间长了便会难以持久,慢慢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可我们的政府却迷恋在了增长数字的游戏中,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得不得不让人心寒~

书很薄,排版有很多留白,其实紧凑些也就不到100页,于印度经济的对比是很好的示例,印度的增长更多的依靠他的制度,金融,法治等软实力,而中国的增长只是体现在华丽的高楼大厦这些硬件上,其实剥去这些华丽的外衣,中国的实质有很大的缺陷,是制度的改进、让利于民、法治的健全、契约文化和诚信的建立,还是继续目前这种消耗国家资源和国民财富的低效模式呢?政府也许能代表一个国家,但一个国家往往不能只有政府。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倔强的独特”的回应

[已注销] 2012-07-27 10:05:26

"印度的增长更多的依靠他的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