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常识_性越多越安全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性越多越安全 > 小心常识
性越多越安全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4-14 09:04:48

小心常识

为甚么我们总是一窝蜂去读畅销书?容我大段引述梁文道的解释,它至少不会比大部分畅销书更冗长:
  
「一本书不能有太多创见,以致于过度违背常识,才看几页就受不了。但是它却要显得有点智慧,将读者都明白甚至认同的道理用很聪明的方法包装一下,使得读者感到有那么一点挑战性,掩卷时就会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概了。因为作者说中了你的心底话,你赞美他就等于赞美你自己;他是天才,我也不赖。」
  
难怪挑战常识的理论书永远不是畅销书 ── 谁愿意说自己笨?既然我不是白痴,作者当然是疯子了。
  
常识还是怪论?
作为美国的畅销书,兰兹伯格(Steven E. Landsburg)的《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中信出版社,08 年 1 月出版;台版名为《反常识经济学》),却提出了大量有违常识的怪论:柳下惠「适量」放纵自己,有助抑制性病传播;吝啬鬼并不自私,其社会贡献比慈善家更大;人口膨胀总是个好趋势而不是危机;汽车的防盗警报器是不道德的东西;政府赈济新奥尔良灾民是对穷人不负责任;计算机黑客比杀人犯更应被判极刑……更有趣的是,这些怪论都是从一些我们都能接受的经济学概念推衍出来的。
  
兰兹伯格指出:人的行为总是出于利己,但人人利己却很可能有损世界。这个说法很易明白,也跟我国某些传统道德教诲一致,但他的实际应用却令人咋舌。比如书名所提及的例子:有些柳下惠守身如玉,是基于害怕染上性病。这种行为可以利己,却有违公众利益,因为要是他偶尔放纵,对方便能接触到比较安全的性伴侣。换言之,过度坚执的柳下惠倒像个自私鬼,因为他「没有尽全力去减缓艾兹(爱滋)病的传播速度」!
  
很疯狂吧?更妙的是,兰兹伯格没有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构思了实际措施去鼓励柳下惠偶尔放纵一下:他们不单可以免费获赠避孕套,每次上缴一个用过的避孕套更能获得一次约会机会。这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源自简单易懂的「公湖法则」:
  
「如果你想要污染自家游泳池的话,没有人会拦着你。但如果你家的淤泥污染了大家共饮的湖水,那么你就承担责任吧。当然,如果你愿意为湖水清理淤泥,也会赢得一片喝采声,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湖水混浊而又无人清理的尴尬境地。」
  
刚才提及的策略就是提高柳下惠的私利,鼓励他们在性行为的大湖中新添比较清澈的水源。
  
新的错误或洞见
倘若有人在香港撰文提出这些建议,准会大受非议 ── 在比较自由的美国呢?都一样。兰兹伯格在书中反击了各种批评,例如有人提出节欲才能彻底抑制性病传播,他就说这既不现实也不值得称道。吊诡的是,兰兹伯格的破绽跟这个建议依稀是一致的:如果说彻底节欲是不现实的,那么一边提倡柳下惠稍稍放纵,一边寄望他们不会变成花花公子(以致进一步污染「湖水」),不也是不太现实吗?兰兹伯格似乎认为欲望比性病更容易严密操控。
  
兰兹伯格未必没有犯错,但他也推翻了好多错误。我不会说这全无价值,因为人类就是在推倒一个又一个错误后迫近真相的。在最好的情况下,兰兹伯格也提出了若干洞见。比方说,在美国,黑人被拦截检查的机率是白人的两倍半,搜出毒品的机率却几乎一样,这是不是证明了种族歧视呢?兰兹伯格倒是得出相反的结论:黑人携带毒品的倾向比白人高,较高的拦截率把携带毒品的机率抑遏至跟白人相同的水平。如果说兰兹伯格的见解有歧视黑人之嫌,他的禁毒建议却是多些截查白人:因为白人的总人数多于黑人,拦查前者对更多人有阻吓效果。
  
回归常识:商品化的道德观
在兰兹伯格的眼中,小至个人行为,大至政府政策,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或引导。事实上,兰兹伯格的确为我们重审世事提供了新鲜的视角。这书大抵会招来「不道德」的指摘,但兰兹伯格也有他的道德考虑:小善行会否对大众不利?我们眼中的小恶行会否倒对大众有利?怎样从成本与利益原则制定赏罚机制,令大多数人受益?这也许就是经济学视野下的道德观。
  
在《性越多越安全》的多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兰兹伯格对经济学的想法充满优越感:经济学比医学的逻辑要求更高、单凭经济学 ABC 就能制定最有成效的政策……然而,他仅仅以(某种)经济学作为判断万事万物的最高原则,却不免顾此失彼,忽视了自身的盲点。全书贯穿着这种假设:绝大部分价值皆可以 ── 或应该 ── 用金额来计算,包括生活素质、人命与文化。
  
因此,兰兹伯格断言人类活得愈来愈好,因为物质条件不断提升 ── 我无法不想起,香港总是在那些快乐指数调查中遥遥落后。他还主张处死黑客比处死杀人犯是「更理想的一种投资」:处死一个黑客则约能挽回 2 亿美元经济损失,而处死一个杀人犯则约值 1 亿元,因为杀一人大概能阻吓十宗凶杀案,而每人平均愿为 1,000 万美元冒上生命危险 …… 尽管他说可考虑以其它刑罚代替死刑,那种人命的划一兑换率已足以令人心寒 ── 我受此惊吓,未知是否可以获得小量赔款?
  
按照同一思路,难怪兰兹伯格对文物毫不怜惜(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聘请他兼任财政司司长及发展局局长的金额),也难怪他会把巿场想象成一池死水,文化产物只是在竞争得你死我活,而不是互相激活:「如果你写出了世上最好的书,那么世上第二好的书就会失去大量读者。」
  
细看之下,这本惊世骇俗的奇书倒是跟全球商业化下的常识丝丝入扣:一切都不过是可衡量金额的商品 ── 不管它是教育、创意、传统,抑或其它。读毕这书,我想,除了经济学 ABC,是时候多读一点别的甚么了。

展开全文
有用 23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小心常识”的回应

傻瓜 2010-09-11 17:07:41

书的价值不大,但勉强可以读读。
提供了些闪光点,其他的全是神侃,违背常识与现实。
呵呵,估计也是作者为了赚钱故意稀释的吧。
远远比不上《魔鬼经济学》的论证逻辑。

巴黎夜未眠 2010-08-31 09:40:59

看看书评就够了。
那书不看了,没什么意思。

白河愁 2010-08-16 10:58:22

它的结论比较惊人,看起来逻辑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实际隐藏了一些前提和假设,而这些恰恰是分歧所在。这部书的价值仅仅在于你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角度的思路,以及它论证的方式

逍遥阁主 2009-02-07 18:37:34

物无美恶 过则为灾 。酒 色 财 气 一样都不能缺。就由于 酒 是人间禄可少不可无。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把问题复杂化了,自我束缚。有知识,没见识,没胆识。也许我所说的已经跑题了

二花 2008-04-15 09:19:19

:D

2008-04-14 11:19:36

我讀這書的時候也想起《魔鬼經濟學》,不過後者主要是「解釋」已發生了的事,這書則是從經濟學原則建議(難以實行的)政策。

Ex 2008-04-14 10:16:15

看了书评,怎么感觉这本书和《魔鬼经济学》有一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