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争利的政府_吾民无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吾民无地 > 与民争利的政府
Phaedo卒卒 吾民无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1-20 08:11:09

与民争利的政府

       11月读的书是经济学家文贯中的《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购买于2014年底。当时看到一些书评周刊评论本书为2014年度好书之一,恰好这个书名击中我长久以来对土地制度的困惑,赶上年底网店促销活动,一个激动就买了。但直到最近才开读,真是惭愧。
       对经济学涉猎甚少,没办法像有些书评一样,用专业术语将作者划分为哪个经济学派。以自己浅薄的思想史知识,理解作者是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在本书后记中,作者说道,“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论证现行土地制度如何扼杀土地市场发育的空间而必须加以改革的必要性;第二类是论证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户籍制度为何违反社会正义;第三类是论证城市化在目前的制度下为何必然走上“化地不化人”的外生道路,违背内生增长的经济规律,难以持续;第四类论证以上三者的综合作用为何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构扭曲,就业难以扩大,内需不振,房市泡沫和人民币趋于过度升值等问题。
       如作者所言,全书四篇,第一篇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化地不化人。所谓化地不化人就是以政府买卖土地主导的城市化,已经陷入城市建筑疯狂增长,空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气聚集的外生型增长模式。别看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城市化率也已经达到53.7%,但这53.7%的城市化率却包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2亿流动人口,即农民工,这种城市化率是伪城市化。中国真实的的城市化率也就36%左右。而作者认为城市化的真谛,是通过及时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降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分享城市的繁荣。城市化不等于城市的现代化。显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速度远远大于城市化速度。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正是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第二篇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深入分析为什么现有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本篇有四章,第一章地权的“国进民退”和第二章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中国的土地市场被政府一手垄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无法直接从农民手上进入交易市场,转化为农民的资本,而是必须以较低的价格被政府征收,化为国有土地,再由政府高价出卖给开发商。拿到高价土地的开发商必然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卖房屋,进而抬高房价。也因此公权力在这块寻租现象十分严重。这中间,农民是被剥削最严重的群体,他们无法分享到土地增值的繁荣,近些年征地拆迁纠纷的根源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作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之道就是土地的私有化,更准确的说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也就是除现有的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化以外,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完整所有权,允许其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由买卖,也可以选择留在集体作为农地使用。作者举出深圳城市化发展中的“小产权房”为例,认可这种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但由于与政府的利益相冲突,“小产权房”现在身份尴尬。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土地制度借鉴的是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由政府垄断规划。但二者与大陆最大的区别是,二者作为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的弹丸之地,不像大陆绝大部分土地是农村,没有农民化为城市人的问题,所以不可学习。反倒是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的美国,以及社会转型方式与大陆差不多的东亚韩国、日本、台湾的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鉴,而这几个地区无疑都是土地私有制的社会。
       第三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作者没有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现行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我也曾对户籍制度产生极大的困惑,买过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的梳理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书,但至今也没看,此处再次惭愧。印象中现在的户籍制度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产物,八成又是学了前苏联。从作者的修饰词“全世界独一无二”,大概也能猜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如何逆世界潮流而行。本篇有两章,一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一章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显然本篇逻辑性不够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作者对比的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浦西自鸦片战争上海开埠后发展起来,那时仍为土地私有制,土地资源由市场主导发挥了最大利用率。所以你看现在的浦西虽然建筑有些破破旧旧,但人口密度极高,公共设施齐备,生活极为便利,资源利用率极高,走在浦西的街道,你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人味儿,这种味道带来舒适,正应了那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浦东却不同,由政府垄断的土地市场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走在浦东的宽阔大路上,常常看不到什么人,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唯独少了那浓浓的人情味。作者推崇的是前一种发展模式,但显然整个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都是后者。因为在上海读书生活过,所以对浦西和浦东有实地的经验感受。作者的这段分析真是道破了我心里的某种感受。
       最后第四篇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作者总结性的观点就是中国应该遵循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实行土地私有化,放开户籍制度,走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内生型城市化之路,而不是如今的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之路。至于具体性的操作方法,作者没有能力设计。只是提出了可能的理论方向,这种理论本身在前些年还是理论禁区,现在宣扬这种理论的书籍可以出版,本身就值得欣慰。
       再摘两段作者的洞见如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第一,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卖地财政的追求。虽然政府获得土地极为容易且价廉,但导致政府处处与民争利,官民关系十分紧张。第二,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两大支柱,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要素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和组合,需要依靠权力,甚至需要用暴力才能完成资源的强制性配置。第三,老城区改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市化基础设施突飞猛进,但是中心城区日益变得富丽堂皇,贫民窟从人们的视线中几乎消失的同时,低收入居民被挤到越来越远的城郊,与世界各国富人区和贫民区相互交杂,分享繁荣和基础设施的格局迥然不同。第四,新城区和新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却往往只有土地和资本的堆积,缺乏人气和商机,不少新区人口密度极低,犹如“鬼城”,与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基本国情极为相悖。而且,由于投资没有后续效应,政府往往债台高筑。第五,尽管由政府主导城市化,但相对人均收入而言,一边是房价高得完全离谱的楼盘被大量空置,一边是政府提供的廉价房长期短缺,导致严重的政府失灵。恰成对比的是,尽管不合法,人气旺、商机多的“城中村”以及其中的“小产权房”作为新形成的贫民窟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为满足外来打工者的住房需求做出重大贡献。这种市场冲破制度性障碍对民间需求的自发回应,却因“妾身不明”,长期处于不合法状态。第六,城市化并未导致现代农业的全面崛起。农村人口中的老弱妇病残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经营规模仍然十分零碎,城乡收入差长期居于世界高位。第七,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由于无法在城市的环境中完成人口的再生产,而发生世代断裂,滞留老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庞大,成年后需要重新被城市化,并使伪城市化(即城市常住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的户籍人口)越演越烈。第七点,余心有戚戚焉。第一代农民工或已返乡,或仍在大城市漂泊,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有人沦为新一代低端农民工,有人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高级技工在城市里为梦想和房子打拼,不想重复父辈或回乡或漂泊的命运。
       二是中国内地现行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不同的要素所有权在要素市场上享有极为不同的权利,因而不同所有制所属的要素,在要素市场上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地位,这表现为公有制属下的要素依仗政府的力量,享有其他所有制属下的要素所没有的天生特权,完全违反了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要素,在市场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在要求。读完这段话,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公务员热。
       全书读下来感觉作者的断言实际上大过论证。毕竟是一本发表过的文章的集合,不是一本逻辑完整的著作,有些话语难免重复。另外两个感受是我们的政府真是与民争利的政府,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还真是赤裸裸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级森严且剥削严重。常常会怀疑,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了公有制的失败以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到底只是理想而已。我们国家为什么明明已经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资本逐利的时代,不是都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去,却在外宣上还是死守着社会主义的外壳。原谅我对经济学几乎一窍不通。

                                                                          2015年11月19日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