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leiwon】在阅读西方历史书的过程中,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细节堆砌起来的繁杂内容常常让我望而生畏,甚至是越读越迷糊、越读越恼火。然而,眼前这本书却做到了强干弱枝、切入要害,堪称难得一见的西方经济史力作!作者抓住“生产-分配”的主要问题,沿着“传统-命令-市场”的脉络将西方世界上千年的经济活动娓娓道来,叙述宏大、文字利落。对我来说,很久未有过如此愉悦的阅读体验了。以下为札记。
1)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可以归纳为生产和分配。在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里,针对这两个问题演化出三个解决方案:传统、命令、市场,三者是递进的关系。按照现代人的普遍认知,市场经济是相对效率最高的制度安排。对于这一点,大家在20世纪末苏联解体之后达成了基本共识。考察经济社会演进的广阔图景,主要任务就是回溯“传统主导型社会→权威主导型社会→市场制度”的艰难历程,焦点在于市场社会的产生。
2)在12世纪之前的欧洲,社会的经济问题大都通过传统或命令来解决。从古代和中世纪迈向市场经济社会需要三个变化:一是容许和鼓励人们自由逐利;二是交易活动必须通过货币来完成;三是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化来指挥经济活动。在古代中国,社会阶层存在士农工商之划分,商人地位最低;同样,在古代欧洲,“社会鄙视商人获得的财富,财富仍然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攫取的一种剩余,来自对基层农民和广大奴隶的压榨,而不是持续增长的生产系统的结果”。此类观念在中世纪仍然如是,“教会对贸易的态度在本质上是警戒的”,有一句格言叫做“商人很少或从未取悦上帝”。
3)是什么力量将欧洲推向了市场经济?行商促进了贸易;城市化刺激了商业;十字军东征实现了欧洲封建社会与近东商业社会的联接,从而加速欧洲经济转型;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推动商业和工业发展;探险活动带来贵金属;加尔文主义鼓励追求财富,打破了宗教对商业的束缚;庄园制度崩溃,经济生活彻底货币化。社会各个阶层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努力获取更高的收入,自由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共同提供了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时势造英雄,伟大的亚当·斯密解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关键词包括劳动分工、积累、生产率、增长、竞争,最重要的当然是“看不见的手”。
4)市场经济的内在推动力在于逐利,注定了具备更高效率的工业生产方式必然会普及,问题只是什么时间普及以及在什么地方普及。“工业革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一连串事件”,酝酿了若干个世纪之久,最终在18世纪中后期绽放异彩。英国拥有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相对富裕的贸易国家,成熟发展的中产阶级,较欧洲大陆更富商业头脑的贵族,科学研究的盛行,相对开放的社会结构……工业革命催生一群新人类——企业家,他们为社会进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能量。更重要的是,工业技术彻底改变了世界。
5)经济活动是一个系统运动,经济怕静不怕动。商品需要被消费,储蓄需要被投资,如此形成一个循环,在此前提下才能实现社会繁荣与进步。然而,20世纪初的美国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农场主和工人的报酬未能随着生产率的进步而上升,从而制约了他们的购买力。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消费和投资螺旋式紧缩,“失败导致进一步的失败”。在股市投机触发1929年大崩盘之后,大萧条如约而至。
6)基于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把政府开支看作私人开支的一种正常辅助”,政府使用“支出和税收的权力,向停滞的经济提供动力”。随着二战的爆发,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并未像大家担忧的那样再次陷入萧条,而是步入了一个持续近三十年的“黄金时代”,其中除了冷战之外,还有三个要素对“黄金时代”的出现起着关键作用:一是美国大量的潜在商品需求,二是战争期间产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转为民用,三是新的劳动工资合约将工资与生产率二者的增幅进行绑定。
7)欧洲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不尽相同。“欧洲资本主义建立在封建基础之上,具有深层次的阶级冲突”;“美国资本主义建立在有力的新基础之上,毫不费力就得到了下层社会的忠实拥护”。“美国资本主义产生于一个政治统一的环境”,拥有巨大的、无障碍的统一市场;欧洲小国林立,“迫使工业增长只在少数地区实现,而且是在持续的民族敌对氛围中发生”。因此,欧洲整体的生产率日益滞后于美国。此外,欧洲资本主义还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演化出福利资本主义的新范式。而为了克服市场分割的缺陷、避免大萧条期间的国际贸易灾难,欧洲逐步迈向了经济政治的一体化。
8)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终结,导火索是石油价格的冲击,高潮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双双来袭(即“滞胀”)。美联储挥舞着加息的大刀将通货膨胀斩落马下,“却又导致了一场所谓无声的萧条”——“经济增长放缓,生产率下滑,实际工资下降”。“黄金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政府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转向”,正所谓“政府是问题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9)苏联集团在1990年代全面崩溃,从而使计划经济制度走下神坛。让我们冲破意识形态的迷雾,回归一些常识性的判断:一般来说,数学题目涉及的变量越多,解题难度越大。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官僚阶层试图将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悉数纳入计划,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每个人的饮食口味、衣着偏好都不同,能计划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饮食口味、衣着偏好也会不同,能计划吗?如果将计划经济类比为数学题目,其涉及的变量为无穷多个,无解。因为人类是情绪化的动物,谁都无法精确量度一群人类的全部需求,遑论控制。纵使苏联能够凭借强大的科技力量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到头来却填不饱老百姓的肚子。“早期的命令系统之所以能够运行,是因为在尚未工业化的基础上,它能够为‘强制性’工业化这一相对简单的任务调动资源”,“使落后的、呆滞的经济走出死点”。简言之,“中央计划能够把落后的国家带入现代世界”,却不能“让社会保持增长”。
10)西方国家的“黄金时代”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市场越来越多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大幅增长,例如,2005年的全球外汇交易量是1985年的10倍。驱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包括:运输和通讯成本下降,以及管理技术的进步,例如福特公司在199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个生产环节,制造出基本相同的汽车在全球销售,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引来同业纷纷效仿。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影响的主要是工业化国家,以及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撒哈拉以南的国家和瓦解后的苏联系统,被排除在这一过程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