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贪婪是金融泡沫的根源_致穷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致穷 > 人性的贪婪是金融泡沫的根源
书海冲浪者 致穷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1-01 23:01:39

人性的贪婪是金融泡沫的根源

南海金融泡沫,是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一次非常重大又影响深远的金融投机事件,它与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和同时发生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一起,被并称为西方金融史早期的三大泡沫事件。孙骁骥先生的《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一书就对这次事件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立体化的介绍。
        
它的发端是,18世纪初的英国,为了继续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及为扩大海外殖民而日益增加的军费开支,使政府陷入巨大的债务泥潭。在时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哈利的努力下,在约翰·布伦特的游说下,英国议会批准成立南海公司,以期通过垄断中美洲(即南海)殖民和贸易来解决政府的债务问题。
        
可以说,南海公司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国家垄断企业,当然也被政府赋予了分担债务的重担。但无论是英国政界还是民间,都对南海贸易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期待。获得了政府背书的南海公司在拿到皇家特许状之后虽然还未进行一次交易,就已经通过两次股票认购在伦敦金融城筹集到了高达400万英镑的巨额资金。
   
助推南海公司泡沫持续发酵的,是《乌得勒支条约》的签订。南海公司成立后整整两年都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无法开展实质意义上的经营活动。虽然条约规定它可以每年派出一艘载重500吨的船只前往中南美洲进行贸易,但美好前景却给了英国民众以美好的期盼和无穷的想象,成为确保经济繁荣的象征。
        
最终将南海泡沫推向高潮的是,哈里·耶尔决定效仿约翰·劳在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做法。公司一方面对政府官员大肆行贿,以公司股票作为支付手段购买国债,另一方面又不断散布小道消息以夸大公司的发展前景来维持公司信用,而且推出了分期付款购买股票的方法(类似于现在的保证金制度),来推动股票节节上涨,不但为公众带来了滚滚财富,也为政府提供了不竭财源——南海公司已经成为了英国民众的财富永动机。
        
拥有南海公司股票成为了通往财富之车的捷径,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对南海公司的股票趋之若鹜——公司为维持股价而疯狂行贿,议员为了金钱而出卖良知,公众为了财富梦想而狂热追捧。受这种快速致富的诱惑和传染,原本的反对者罗伯特·沃波尔,以及伟大的牛顿爵士,都在初次买入股票并成功获利了结之后再次买入……整个伦敦都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群体性狂热之中。即使偶有头脑清醒者,明白南海股票的价值,却也相信总能够把股票卖给下家。
        
然而,泡沫总归是泡沫,它总是要破的——一艘500吨的小船无论如何也载不动整个国家的财富梦想。与把它推向高潮的原因相同,刺破南海金融泡沫的,也是密西西比公司的破产引发英国人的警惕——疯狂的尽头是泡沫的破碎,它留下的只是一片水渍、一片狼藉,人们这时才发现,所有那些美好的期盼都只不过是一个骗局,是无耻政客和管理人员,即权力与资本的媾合,为普通公众编就的一个不切实际的、虚幻的、转瞬即逝的发财梦。大梦初醒,损失掉的是真金白银,暴露的却是人性的贪婪。
        
仔细梳理南海泡沫的发生、高潮、破灭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这中间固然有管理层的故意欺骗、政府的腐败和操弄,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在推波助澜,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投资者受投机与贪婪心理的促使,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了这场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所以作者在序言中说“金融泡沫不断被吹大然后又瞬间破灭,投资者就是那瓶为它提供给养的肥皂水”——金融泡沫的产生,直接源自人性的贪婪和盲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作者最后将泡沫归因为权力和资本的勾结,并不非常赞同,如果说人性中的贪婪是土壤,它们顶多只能算是肥料)。

写古意在讽今。作者写300年前的泡沫故事,正是为了为今天的我们找到镜鉴,他也表达了对现今金融市场的忧虑。当前,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国内股票市场仍然充斥着内幕交易、股价操纵,而政府权力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更是为各类金融骗局提供了温床,金融市场始终存在成为金融大鳄们掠夺中小投资者财富的“致穷”市场的风险。所以,政府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加强法制化建设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而之所以必须这么做,目的就在于改造泡沫发生的土壤,为其加上一道枷锁,从而避免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崩溃。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