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本书是莫大的幸事_百年经济史笔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百年经济史笔记 > 读到这本书是莫大的幸事
东方出版社 百年经济史笔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6-28 09:06:30

读到这本书是莫大的幸事

张宪超 | 文

每当我读到晚清以降的历史,总能在里边看到压迫与反抗,无论是所谓的政治史还是经济史,或许对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着重突出的就是这样一条线索。很明显,这样的布局安排就是后人加上去的,真正的历史,怎么会只有单个面向?更不会有刻意的拔高抑或是压制成分。
 
苏小和老师的新书《百年经济史笔记》是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历史,怎么又要分成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拜读小和老师的书,事实上为我填补了很多空白,并不是指一些具体的史实,而是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经济史笔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下存在的一些争论和徘徊提供了史学视角,以百年经济史和企业史为鉴。

从书中,每一个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市场的影子,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由,政府退出,由市场分配资源。从晚清以来,中国被动进入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支配的自由贸易体系,当举国之力都无法撼动这个既成事实时,中国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盛衰浮沉,凄凄惨惨而又可歌可泣,按照历史教材的叙事方式,扛出民族主义大旗,把国人的不屈不挠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便是一群怪力乱神的乌合之众也要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方式大书特书,廊坊大捷当真是义和团的功劳吗?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像小和老师在书中展现的,随着条约口岸的建立,中国社会第一次真正直面国际贸易,并通过国际贸易,拉动了腹地的农业经济。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旧制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既给予了发展空间,在关键时刻又给予致命打击。
 
事实上,这部书的启蒙意义更大。我一直觉得,现在人们最缺乏的是常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在强调顺应规律的同时,又在忙不迭的破坏规律。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是在限制人的自由,而自由正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价值与规律,城市化的发展,一定是人的自由迁徙,但是现实又是如何呢?一旦政府以任何形式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最后导致的不是极度腐败就是极度失败。这是通读全书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启蒙。
 


书中的具体案例和论述连起来构成浩浩汤汤的一幅经济史画卷,我非常认同余英时老师的观点,当然也是小和老师的看法,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无法内生。晚清经济的兴衰荣辱,一定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工厂搬到中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医院、学校、银行···这些为晚清的社会注入了现代化的血液。随着开埠港口的增加,先是在租界里,后来随着外国的投资,带动沿海的城市繁荣起来。

当时北有天津南有上海,被当时的美国记者惊叹道,上海的繁荣已经不在新奥尔良之下了。这些变化,都是随着晚清开埠通商发展起来的。根据一个统计,在1895——1913年期间,开业的华资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企业数和创办资本,全部的创办资本是1.20288亿元,并且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开埠的通商城市。光上海就有将近一百家,直隶(包括天津)有五十多家,这只是在十几年之内的成就。
 
更关键的是,在这百年的大潮中,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以前读到茅于轼老师的一篇文章,到底是谁创造了财富?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格外重要,特别是在处于转型的阶段,晚清的转型就是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型,这需要大批的企业家,他们的作用是发现市场并且合理配置资源。当然,历史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来自于朝廷的压力,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官僚集团的倾轧,另一方面是外资的冲击以及由不平等特权造成的不平等的竞争。

外国商人在中国内河不仅取得航运权,在一些关卡还免交费用。在扬子江上到处漂着外国商人的货船,关口的官员不会为难他们,至于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商人就没那么好运了,所谓“高价竹杠关”就是对他们征收的,有时候甚至高达货物的六七倍。所以当时好多中国商船全都打着外商的旗号,要不就临时雇用一个外国人装装样子,即便那个外国人就是一个乞丐,谁让他生得是外国人模样。
 
关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于经济的干预造成的后果就更严重了。国内的商业力量,在短暂的竞争后,各路的商业力量迅速被官僚势力收编,商业的元素和市场格局囊括在国家主义的面纱下,不能自已,所谓的官督商办其实就是政府全权办理,那些职业经理人和上面的官员意见不一致了,马上就会遭到驱赶,上马的又不懂这套理论,盛宣怀不就是很好的例证。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主办是为了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本质上是要国家强大,洋务运动时朝廷办的都是军事工业,很少有涉及到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业种。这样的逻辑,事实上对于晚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很大的打击。从百年的历史中,不免悲观的看到,这样的逻辑,一直延续至今,表现在现实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

 

在“黄金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国际背景,是列强无暇东顾,这为本土的企业提供了短暂的发展机会。如小和老师在书中的论述,这一时期的出口大增。“市场的自发秩序、社会的自治秩序构建了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士绅阶层的分裂,现代城市精英的崛起,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市场经济的要素不断向好发展。但是,这样的利好并没有成为常态,西方势力卷土重来对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又造成一定的冲击。军阀的混战,也无法保证一个和平安稳的国内环境,所有的不利因素似乎在同一时刻集体爆发,这样的情形延续到建国前后。

新中国成立后,动荡的国内环境趋于稳定,但是在经济层面来看,正如孔飞力教授所言,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以及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进,标志着近世以来国家为有效控制地方财政资源所作努力的压倒性胜利。控制地方的财政资源,事实上就是市场经济的要素日渐逼仄,国家主义不断挤走夹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中介力量。最终的结果不仅满足了对地方的汲取的需要,也为“毛时代及其后中国‘现代国家’强有力的政治控制机制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命题,同百年前的问题有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天的进步不可否认,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与百年前相比略有不及,直到现在,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自治的局面,这样的秩序在百年前至少在短暂的光景曾经发挥过作用。很遗憾,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之后,也就是今天,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自治秩序。所谓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眼中,总像是长不大的孩子,随时有可能在细微之处进行管理,因之,我们奉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一个特色不要紧,滑的是天下之大稽。
 
对于小和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大多都深表赞同,对于他的叙事和分析能力既感且佩。庆幸的是,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很多东西,小和老师上课很潇洒,很佩服他深入线团层层解读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莫大的幸事。推荐这部经济史和企业史双向叙事的作品!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