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换个角度在说HR的那些事儿_重新定义公司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重新定义公司 > 感觉换个角度在说HR的那些事儿
Ruby姐姐 重新定义公司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6-13 12:06:34

感觉换个角度在说HR的那些事儿

1、如何确定企业文化及方法
【在企业成立之初就认真考虑并且确定你希望的企业文化,这才是明智之举。最好的方法就是询问构成企业核心队伍的创意精英,因为他们不仅了解企业秉承的信条,也与你一样信奉这些信条。创始人是企业文化的源头,而创始人为实现大计而物色并信赖的团队,才是企业文化的最佳体现。所以,你要问一问你的团队:我们重视什么?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希望企业在实际行动和制定决策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然后,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毋庸置疑,答案中一定包含着创始人的价值理念,但同时也会掺入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为创始人的价值观锦上添花。】

特别通俗的说了一个HR们经常使用的调研方式,这个方法除了可以用在企业文化定义上还可以用于绩效考评的考评项选择上。一些想要给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一个定义的企业,或者想要开始做绩效评估的企业都可以使用,操作过程比这个要复杂,中间还有一部分统计学上的内容。
举个例子:
0)、你需要一个录音笔
1)、选N个员工,分别访谈询问他们对于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答案里可能会包含:公平、开放、创新之类的词汇。把每个人的访谈对话仔细记录并归纳总结成选项,N个人都访谈完之后整个整理一遍,合并同类项相同意义的词汇(中间的工作巨枯燥,反复收听录音、整理数据之类的)最后整理出来10-20(或者更多)个高频词汇
2)、用步骤一整理出来的词汇做第二次访谈,再次总结出来N个高频词汇/被全体认可的词汇。如有需要做第三次访谈。(反正就是HR循环的枯燥阶段)
3)、发布和逐步改进的过程

2、【将技术洞见作为产品的基础,是谷歌一直秉承的一条重要原则。2009年的一件事,更让我们对这条原则的重要性有了深入了解。当时,我们在评估谷歌的产品线时发现了一条规律:最优秀的产品是靠技术因素而非商业因素赢得成功的,而在那些稍逊一筹的产品身上,技术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鉴于谷歌品牌的影响力,任何产品只要打着谷歌的旗号,就一定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定的关注。如果用使用者的人数来衡量产品的表现,我们绝对可以自欺欺人地相信我们的产品是成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的时候,一些产品一开始展现的势头很快就停滞了。几乎所有这种昙花一现的产品,背后都缺少技术洞见的支撑。】


3、对面试官“小心思”的处理
【传统的层级招聘制之所以不适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领导者(以及管理学书籍的作者们)常说自己会招聘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层级招聘制度下很难发生。“这个人挺聪明,我们就招聘他吧。”这种决策的确很合理,但我们感性的一面可能会盘算:“如果他比我做得更好,我就丢面子了。这么一来,我的升职计划就泡汤了,不但在孩子面前直不起腰,我老婆也会带着我们的狗狗和卡车和那个她在咖啡馆认识的男人私奔了。”在这种情况下,感性的一面往往会击败理性的声音。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会占上风。】

实际操作中确实遇到过这样的面试官,在候选人中没有选择最合适最聪明的,好在除了这个面试官之外还有其他面试官把关,大部分人会把最好的候选人招到麾下,作为HR可以很敏感的可以发现面试官这样的小心思,如何处理是个问题。

4、【“羊群效应”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A级人才大多会招聘A级人才,但B级人才却不仅会招聘B级人才,还会招来C级和D级人才。所以,如果你在标准上打折扣,或是掉以轻心招聘了B级人才,那么很快你的企业中就会出现B上打折扣,或是掉以轻心招聘了B级人才,那么很快你的企业中就会出现B级、C级甚至D级员工。羊群效应可能对企业大有裨益,也可能对企业造成毒害,其威力在由创意精英组成的新企业中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每位员工对企业的影响力被相对放大,且最早进入企业的员工影响力更加突出。另外,当你把优秀的员工聚集在一起时,你就为他们创造了共享灵感、为实现灵感而齐心协力的环境。情况通常如此,但在早期尤为突出】

5、面试实战参考-学习能力的考察
【寻找学习型动物颇具挑战。乔纳森常用的方法,是让应聘者对以前犯下的一个错误进行剖析。在刚刚步入新千年的时候,他会问应聘者:“1996年互联网发展浪潮中,你错失了哪些机遇?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个暗藏玄机的问题。这个问题先让应聘者说出自己的预见,又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的观察和感悟,并逼他们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
【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于近期发生的任何大事上。提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检验对方是否有先见之明,而是看对方是如何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思想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很少有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一旦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你面前的应聘者很可能就是学习型动物了。当然,有的学习型动物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没有什么特殊禀赋,只是抱有狂热的好奇心。”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之口。面对这样的人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招入谷歌(虽然他把“狂热”一词挂在嘴边,但创立相对论这个成就足以让我们忽视这一点小小的瑕疵)。】

6、也许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但说的确实如此
【真正的学习型动物乐意利用各种培训和机遇来充实自己,因此,这样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并不苛刻。但对于那些不喜欢尝试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或许,他们并不是你认为的学习型动物。】

7、“谷歌范儿”也是一项考察标准
【在面试反馈表上,我们将“谷歌范儿”(Googleyness)与一般认知能力、职位相关知识以及领导经验并列为评判人才的四大板块,从而将机场测试正式纳入了谷歌面试体系。所谓“谷歌范儿”,包括上进心和抱负、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倾听及沟通能力、行动力、效率、人际交往技巧、创造力以及品行等特质。】

在面试中这几项基本也是豆瓣考察的重点,同时“豆瓣范儿”也是一个潜在优先条件,“豆瓣用户”在所有的招聘JD中都是一个加分项,那些把豆瓣当成文档下载网站(豆丁网)的候选人,确实无法让面试官掩藏住心中的尴尬~

8、人人都是猎头
【要建立一种成功的招聘文化,让杰出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公司,你就需要理解招聘官在物色应聘者这项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提示:物色人才不只是招聘官的事。不要误解:我们喜欢优秀的招聘官,终日和他们打交道,欣赏他们明察秋毫的眼力和辛苦的付出。但是,物色人选人人有责,这个洞见需要渗透到企业深层。招聘官管理招聘流程,但人人都应参与到招聘工作中来。】

9、人人都是HR
【过于依赖招聘官,会让招聘官不再百里挑一地寻找精英人才,而安于拿平庸之辈甚至无用之才来充数】

10、内推是比较靠谱的招聘渠道
【要把招募人才纳入每位员工的职责,并进行评估。统计每个人举荐的人数和带来参加面试的应聘者人数;评估员工填写面试反馈表的效率;鼓励员工为招聘出力,并记录员工参与招聘活动的频率。然后,在评估业绩和提拔员工时将这些数据作为参考。招聘是所有人的工作,因此,也该按此洞见评估员工。】

大部分公司里,内推渠道都是比较靠谱的一种渠道,口口相传的公司文化,比猎头灌输给候选人的公司信息要悦耳的多。

11、作为面试官,出发去面试前的准备
【要想成功组织面试,就必须做好准备。无论你是资深高管还是刚入职的助理,都是如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面试官,对职位的理解和对应聘者简历的阅读自不必说,不过最重要的,是要细心斟酌你的面试问题。
首先要做些研究,对应聘者的身份和业绩加以了解。浏览应聘者的简历,看看这个人之前做过什么工作,然后用谷歌搜索引擎搜集有关应聘者及其业绩的相关信息。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搜出应聘者在狂欢节上的醉酒照,而是要对此人形成一个印象,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个有趣的人。接下来,把搜集到的有关应聘者以往业绩的信息运用在面试过程中,加深你对此人的了解。必须要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调动应聘者的积极性:你上一次经手的项目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或...】

12、想要拥有主持面试的技巧,唯有靠练习(见的人多了,也就习惯了)
【想要拥有主持面试的技巧,唯有靠练习。因此,我们鼓励年轻人抓住一切面试机会来锻炼自己。一些人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但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最重视的工作上,而没有意识到我们委派给他们的这些主持面试的机会有多么可贵。想一想吧,你不仅能锻炼一项最为重要的技能,还能拿到酬劳,除此之外,你不大可能成为应聘者的上司,那么即便你看人看走了眼,也不会自食苦果。但任凭我们苦口婆心,他们还是听不进去。要想让员工主持面试,简直像拔牙一样痛苦。
当然,主持面试并不是人人在行,而那些不愿磨炼面试技巧的人是不会为此下功夫的。在谷歌,我们执行一种名叫“面试官委员会”的模式,这支精英团队的成员不仅面试技术高超,而且还乐在其中,面试的主要任务就落在了他们肩上(相应地,他们会在业绩评估时得到高分)。想加入这支团队的产品经理不仅要接受面试技巧的培训,还需陪同面试官参加至少4次面试,才有主持面试的资格。一旦加入面试官委员会,就要接受一系列业绩指标的评判,包括主持面试的次数、可信度(竟然有那么多人觉得在最后关头取消面试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有人干脆爽约,真叫人不可思议)、反馈信息的质量以及给出回复的速度(面试48小时后给出的反馈信息质量会大打折扣,我们的顶尖面试官会专门在面试后腾出时间来给出反馈)。我们会公布评分,让那些非团队成员“挑战”现任面试官,表现更优者甚至可以取而代之。换句话说,得不到主持面试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惩罚。有了这种模式,面试不再是讨厌的杂活儿,而成了少数人享受的特权,谷歌的面试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13、好想at几位面试官,真的不要超过半小时
【有谁规定面试时间必须要持续一个小时?走进面试现场不过几分钟,你往往就能判断出应聘者于这家公司和这项工作都不适合。谁规定你必须要用毫无意义的闲聊苦挨到一个小时结束?这纯属浪费时间。正因如此,谷歌的面试只有半个小时。多数面试都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你应该少在这些面试上浪费时间,而大部分有能力的面试官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判断是否该给对方否决票了如果应聘者赢得了你的欣赏、让你有继续聊下去的欲望,那么你随时可以再安排一次面试,或是当下就拿出时间继续聊(如果你在面试后专门安排了15分钟写反馈信息,那么聊天的时间就很好找了)。如果面试的时间紧迫,双方就没有时间闲扯家常,也无暇提没有意义的问题。这可以让你们的谈话内容多点蛋白质,少点脂肪。这样一来,面试双方(特别是你!)就能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交流了。】


14、面试结果要有自己的立场
【面试官平均打出的分数是3分,意思就是:“如果有其他面试官大力推荐这个人,那我觉得把工作交给他也可以。”如果各位面试官打出的平均分是3分,这毫无问题,但如果单个面试官打出了3分,这便是逃避的表现。因为这个数字说明这位面试官不置可否,推卸责任,让别人来做决定。我们觉得,面试官必须要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15、谷歌面试考察的四个能力
【在谷歌,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应聘者做出评价,且保证不同领域的应聘者在这四方面的评判标准一致。无论是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还是工程人员,各类创意精英无论在哪个业务领域,无论级别高低,都在这四方面取得了不俗的分数。具体分类如下:
· 领导力:我们想要知道,应聘者在不同情形下是如何运用手腕来调动团队的。
· 职务相关知识:我们寻找的是那种爱好广泛、激情四射的人,而不是仅在单一领域富有造诣的人。
· 一般认知能力:比起成绩单,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应聘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常会突出一些与具体职务有关的问题,来看看应聘者是运用怎样的洞见来解决问题的。
· 谷歌范儿:我们希望感知每位应聘者的独特之处,也希望他们能在谷歌这个平台上大展宏图。】

16、新员工社会化的问题
【你花大力气打造了招聘流程,终于把这些出类拔萃的创意精英招入企业,而他们竟然跳槽抛弃了你!这就是对你的回报吗?没错,让我们来提醒诸位:优秀人才被招进来后,有人会意识到,在你的公司之外尚有一片更广袤的蓝天。这并非坏事,实际上,这可以说是健康的创意团队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但即便如此,你也应当极力挽留人才。但即便如此,你也应当极力挽留人才。】

17、离职关系管理
【“就算员工离职了,你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终结……当一位有价值的员工向你宣布离职决定时,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扭转他的决定。如果这么做没有收效,你就应该对他的新工作表示祝贺,并欢迎他加入你们公司的离职员工交流群。】

18、谷歌招聘之行为准则
【谷歌招聘之行为准则
雇用那些比你更聪明、更有见识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不能让你有所收获也不能对你构成挑战的人。

雇用那些能对产品和文化带来价值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无法为产品和文化带来积极影响的人。

雇用那些做实事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只想不做的人。

雇用那些满腔热情、自动自发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只想混口饭吃的人。

雇用那些能启发别人且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偏爱自己单干的人。

雇用那些能随着团队和企业一同成长发展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枯燥乏味、不具备全面技能的人。

雇用那些多才多艺、兼有独特兴趣和天赋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只为工作而活的人。

雇用那些道德高尚、坦诚沟通的人。
不要雇用那些趋炎附势、工于心计的人。】

19、不回消息其实挺不礼貌的
【我们就很喜欢用“明白了”这句话作答。如果你自信能做到迅速回复,那么“未回复”信件背后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比如,我们如果没有马上回复,通常是表示“收到,正在处理中”。而绝大多数不回复的人则是在告诉你:“我现在没工夫,不知道什么时候看邮件,甚至不会看你的信息。如果你想得到我的回复,你可就要苦等了。顺便说一句,我挺不待见你的。”相比之下,我们的态度要好多了。】

20、谷歌的1:1大纲
【除此之外,比尔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个好用的一对一会谈大纲,让我们在应用中受益匪浅。
1. 工作表现
a. 可以是销售数据
b. 可以是产品交付情况或有关产品的重大进展
c. 可以是消费者的意见或产品质量
d. 可以是预算数目
2. 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这对企业成员的团结一致非常关键)
a. 产品人员和工程人员的关系
b. 市场人员和产品人员的关系
c. 销售人员和工程人员的关系
3. 领导与管理
a. 你有没有对你的人员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
b. 你有没有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团队?
c. 你有没有在人才招聘上下功夫?
d. 你能否激励员工做出创举?
4. 创新(最佳实践)
a. 你是否一直在进步,是否一直思考着如何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b. 你是否经常对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及新的方案进行思考和评估?
c. 你是否将业界或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或企业作为对比标杆?】
定期1:1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管理方式,快速的了解对方需求以及沟通双方的想法,部门内和部门间都是可以使用的。

21、关于激励和创意的负影响
【不少研究都表明,来自外部的奖励非但不能激发创意,反倒会将一件原本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事情变成赚钱的差事,从而阻滞灵感。】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