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_参与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参与感 >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珑淼张 参与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6-25 14:06:21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MUJI的那张海报。一个人,在世界的尽头。
MUJI的简洁风个人很喜欢,尤其是在生活中已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需要处理的时候,回到家,只想看到干干净净、为数不多的好物。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雷总讲到创业成功的3个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
1 小米在创业初期就拿到了足够的钱
2 创办小米,雷军要求只专注于一点:口碑。
 2008年雷军提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

口碑为王的背后,是因为信息传播发生了以下变化:
1 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
2 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空前扩大。
3 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历史的发展都遵循这样的规律,每个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的成功,都赖于大环境下该理念需要的条件是否成熟,VR被提出的再早,技术不成熟还是没办法得到普及。滴滴打车等模式的成功更是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只能追随科技带给我们的启发,而不能超越他的步伐。多少有点历史宿命的感觉。

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关系链。
发动机:产品
加速器:社会化媒体
关系链:用户关系

“快”。“好看”、“开放”是小米的三个口碑点。

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

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和用户做朋友!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决策心理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而小米发现和正在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

现在的全民娱乐时代,全民参与,全民创造。《娱乐至死》。

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放团队?
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

消费者也是生产者。《长尾理论》: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会存在一道界限,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的越来越难。刚好凯文凯利在新书《必然》中也讲到过这个道理。

好用是第一位的,“保证好用、努力好看”。
好看:第一阶段个性漂亮,第二阶段形成风格化。

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改改改!这方面,雷军有乔布斯式的疯狂。

创业成功的要素:团队第一,产品第二。

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有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和KPI考核什么。

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如何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小米品牌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

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互联网企业的品牌路径,美誉度--》知名度。忠诚度很难建立,因为互联网产品强调工具化价值。
小米:忠诚--》知名--》美誉

粉丝效应是无法设计的,可以理解它是凯文凯利“失控理论”的一种表现。但可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可参与的互动模式。

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集合在一起。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成无数的兴趣族群。

做品牌传播,要有幽默感,勇于自嘲,甚至自黑。

做产品,噱头成不了卖点;做市场,段子也成不了头条。

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

企业自媒体,做好内容。内容运营,先做服务,在做营销。

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

微博是广场,论坛是俱乐部。

营销绝对不要讲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

人在世上,就是不断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理论想法罢了。成功的案例有说服力,失败的,就默默自己吞下。

一图胜千言。直观可感知。

有玩者之心的团队,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这才是解放团队真正的核心。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真正的发烧友关注什么?新奇特、高精尖。产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自然能得到发烧友追捧。

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

人生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下见众生。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