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批判性思维与不确定性的美_光环效应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光环效应 > 笔记:批判性思维与不确定性的美
林@语堂 光环效应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1-09 17:11:11

笔记:批判性思维与不确定性的美

商场如战场,向来胜者为王败者寇。

在众多畅销书、商业报道的引导之下,对于商业成功之秘密,围观的读者们也采取了同样的逻辑:成功的企业做的什么都是对的,比如企业多元化扩张,发展势头不错,大家都说,啊,看来多元化是成功的关键;过两年,这企业一不小心倒了,大家又说,看,这公司多元化搞得太激进了,失败了不是?!

就是这样的逻辑,事后归纳往往会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寻找的是成功具备哪些属性,然而这些属性未必是获得成功的原因,具备这些属性也并不是公司优秀或是永远优秀的充分条件。但我们却经常这么思考,认为结果是好的,过程一定是对的,继续这么做,将来一定是美的,这显然忽略了这好的结果也可以是来自别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其他情形下很可能会导致坏的结果(概率论没学好啊。。。),也忽略了竞争性毁灭和均值回归规律。

新闻报道真的是让人爱恨交织啊,媒体对于社会的作用好似负债对于企业的作用,它就是个杠杆,好坏它都放大,在传播真诚和谬误上它是等量齐观的。

所以商业报道传达的信息,我们要采用中性客观的态度,批判性吸收,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觉得故事动听,就以为你看到的是真相,
因为故事的叙述特点决定了它通常重情节轻逻辑,重细节轻整体,它可能把相关当成因果,比如把公鸡打鸣当成太阳升起的原因,也可能是把多元相关简化成一元相关,强调单个因素作用,而忽略因素间的交互影响。不相信,那就看看那些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吧!

但是,也不要以为逻辑严谨,结论就是一定是对的,
我们有时也会被“看上去很科学”的研究欺骗,因为如果数据是错的,逻辑再对,结论也是有偏差的。调研访谈中的光环效应、样本选择偏差、变量无法独立测量,这些都是影响数据质量的负面因素。本书里提到的“关注胜者”,只在成功企业里找原因,就是常见的样本选择偏差。比较成功企业与非成功企业之间的不同,才更合理,就像医学里常用的双盲试验,你要有对照组。

按照上面的思路,作者把美国的几本畅销商业书《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批了个遍,认为这些书毁人不倦,你以为找到了成功秘笈,其实都是葵花宝典。

最后,借用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将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两个方面:战略和执行。并且强调,这两方面各自也充满了风险和变数,战略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与竞争对手、与市场环境、与消费者动态博弈的过程;而执行的过程中人员、资源、制度等各项的配合同样变幻无常。所以,不要以为这个仅有两个因素的成功框架看着很简单,就简单地以为企业没成功,一定是没执行好或一定是战略不对,或是只要这两方面现在对了,将来也一定对。如果是这样,这本书显然是白读了。说到底,这世事有变与不变,框架可以不变,因素可以不变,规律可以不变,可因素的水平会变,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会一直在变,对于未来,你永远都是知道一些,不知道一些,每天都一样,每天又不一样,这就是不确定性的美。

这一结论对于投资选股倒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我们在如何判断企业“现在好坏和将来好坏”上有了比较靠谱的思路。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笔记:批判性思维与不确定性的美”的回应

尼古拉四儿 2012-05-15 15:21:34

不错,非常同意林@语堂兄对于批判性思维和不确定性美的说法,商业本身并无规则,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它划归为几条金科玉言,显然是极其幼稚的。当然,对于大师或者CEO的几句箴言,我们可以看成是自身经历的经验总结,它只能是对于特定条件的“实验式总结”,这些我们可以借鉴,甚至防止走弯路,但毕竟,人的一生中,不同的人同时走一条路这样的几率是极其少的。
所以,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只是因为他宣言的自身逻辑不会出错。我们都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虽然可能永久在追寻“最佳答案”,但其过程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在这过程中,你自身搭建起来'知识网络“的时候,对某一领域也同样拥有深刻和系统的理解。
但同样,别忘了,世界是多元和融合的,就如同你过去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坚守思想之独立,从质疑中吸收知识一样,你始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局限于你对熟悉领域的认识,勇于探知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挑战自身的固有认识。
----------------在这里,我推荐凯文凯利著作《失控》、《技术元素》、《科技想要什么》。这三本经典著作,都是凯文凯利力图说明的”技术生命体'概念,他把世界的技术进步,看成是各种技术边界的融合。凯文凯利回归常识,提出优秀的问题比带有诱导性的问题解决显然更值得尊重。

YLOVEME 2012-03-13 13:55:44

其实一看到“成功”两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就特别具有吸引力,如果再加上各色形容词,基本上就难法眼了。而我们看书的目的就是从其中找出一个公式,成功等于什么??---如果发现了,会备感兴奋,反之则会失望。如果这样,我们注定不会成功。因为这其中我们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特性,有的只是感觉,不再追问内心,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或观点,是不是适合自己?

林@语堂 2011-12-07 19:28:32

差不多这意思吧。结论是否可信,得看推得结论的过程是否可信,各种可能性有没有考虑到。
靠谱模型也是有的,但哪儿都能套用的靠谱模型是木有地,模型也有自己的能力圈哈~

iris 2011-12-07 18:19:25

第一,议论文的水平很不错嘛。

第二,看出了两个名堂:1。对结论不要轻信,可能是有意无意的误导。2。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不确定,一切都在变。所以,结论是,没有啥很靠谱的模型可以简单套用,步步经心吧。